02月20日 18:26
评论数(0)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尉捍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申请三年后,浙商银行(601916.SH)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获批才姗姗来迟。与此同时,从2023年岁末到2024年2月初,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的罚单也在不断“飞”来,该行报表内外的风浪和暗礁再次被外界关注。
浙商银行前身为浙江商业银行,是1993年经央行批准,由中国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四家共同出资设立的合资银行。2004年,该行获批重组为以浙江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 / 「子弹财经」图库)
随后,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2014年至2016年,浙商银行资产增长率连续超过30%,并且在2015年总资产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过随后公司资产增速、营收、利润断崖式放缓,利润还曾经在2020年出现下滑。也是在高速增长期后,公司资产质量频频出现问题。
异常现象和风险暴露背后,哪些“历史包袱”被摆到了台前?
虽然理财业务并非浙商银行之所长,但它理财子公司的获批,迟得有些不同寻常。
2024年1月1日,浙商银行公告,收到了国家金监总局的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浙商银行终于成为最后一家拿到这一批复的股份行,历经三年多的申请有了回音……
早在2018年,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就是业内常称的“银行理财子”开始启动。据当时银保监会在答问文件中解释,银行单独设立理财子公司来开展资管业务,既是为了强化理财业务风险隔离,也有利于建立符合资管业务特点的风控制度和激励机制。
此后多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头部城商行纷纷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据界面新闻盘点,2019年,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建信理财开业,随后银行理财子的获批和成立按下“加速键”。2020年,全国就已有24家银行理财子获批筹建、20家开业。2021年和2022年又有5家和2家银行理财子获批筹建。
当时轰轰烈烈的进程里,却少了浙商银行的身影。
浙商银行已经早早就在申请这一批复。2020年11月,浙商银行就公告,董事会通过全资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议案;三年多之后,获批筹建方才放行。浙商银行也是12家全国性股份行里,最后获批筹建理财子的一家。
起跑声响了近五年后,其他银行理财子已经纷纷在赛道里占据一席之地——换而言之,留给浙商银行的蛋糕在变小。据华夏时报统计,2023年上半年,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在全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80%。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浙商银行想要在这一业务追赶上同业,难度颇高。
理财并非浙商银行之所长。截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107.05亿元。与另外八家上市股份行或其理财子相比,规模显著偏小。
尽管规模不大,但浙商银行在理财资金的应用上,有频频卷入争议和被罚的“黑历史”。
其中最受关注的争议历史,莫过于该行的理财资金卷入了“万宝之争”。2015年岁末,宝能系撬动巨额资金入股万科争夺控制权的“万宝之争”白热化。当年12月,“野蛮人”宝能资金链隐现浙商银行理财身影。
据南方日报报道,当年12月23日晚间有消息称,宝能系通过投资平台“深圳市钜盛华”不断增持万科的海量资金,实际来源于浙商银行理财资金。后来浙商银行回应了这笔高达132.9亿元的理财资金动向,称资金通过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作为优先方,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当时,浙商银行还特别强调称公司合规、合法、安全开展业务,理财资金安全有保障。
但当时这个回应依旧不能消除市场对宝能系资金来源合规性的质疑,反而将浙商银行卷入了“万宝之争”舆论旋涡。后来这场纷争以宝能未能如愿控股万科收场。2018年后,宝能系开始减持万科股票。同年,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浙商银行高管透露在和宝能的合作项目引发关注后,宝能提出提前终止业务意向,提前偿还资金。
这一事件的终章颇有寥寥收场的意味。后来,浙商银行还曾经因为理财业务违规,频频收到“天价罚单”。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2018年12月7日,银保监会披露了10张罚单,涉及六家银行及两名相关责任人,合计处罚1.563亿元。其中浙商银行被罚5550万元,成为该次披露的最大罚单,因而吸引了最多目光。责罚缘由包括七项理财违规行为,包括个人理财资金违规投资等。
2020年9月,浙商银行又收到罚款1.012亿元、7名责任人员被罚的重责。银保监会网站披露的罚单显示,问题多涉及理财、同业业务——“这与浙商银行近几年的业务风格也颇有吻合”,澎湃新闻曾如此报道。
除了理财业务相关的罚单,浙商银行也在不断因为其他事由被罚。2023年12月29日,国家金监总局上海监管局公告行政处罚信息,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没合计超1700万元,被罚款的理由是“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另外,该行多名相关责任人也被处罚。2024年2月2日,浙商银行又被罚55万元,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向小微企业客户转嫁成本……
在上述处罚中,浙商银行通过理财非标投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问题也曾经被提及。当下银行的地产敞口被密切关注,浙商银行此处的风险压降做得怎么样?
在浙商银行扩张崛起的几年间,业务与房地产业深度绑定。比如2016年崭露头角并不久的龙光集团打败众多“国字头”房企、豪掷140.6亿元拿下深圳光明新区一宗巨无霸商住用地,“蛇吞象”背后,就有浙商银行的资金支持。
据当时中国经济报的报道,彼时拿下“地王”的是龙光地产子公司深圳市凯丰实业,后者由浙银钜鑫持股10%,继续穿透的大股东为与浙商银行有关联的浙银资本。
浙商银行对恒大的信贷规模也一度高达200多亿元,据浙商银行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该行快速压降大型房企敞口,恒大相关信贷已从200多亿元的历史高位压至不到30亿元。
财报信息透露出浙商银行最新的涉房资产质量压力和风险点。
整体来看,浙商银行公告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该行资产质量稳健,安全边际不低。不良率环比维持在1.45%,年化不良净生成环比下降13bp至1.06%,处于低绝对值水平。反映“安全垫”的拨备覆盖率升至182.94%。
细看浙商银行对公司贷款余额,按行业划分,房地产业的规模只排在第四名,且2022年末占比从前一年的19%降低至17%,绝对规模也从前一年末的1687亿元降低到1668亿元。
但规模的压降不意味着风险的出清,不良率和大客户的信号不容忽视。
不良率方面,在对公司贷款不良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浙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率出现升高。2022年年报显示,该行对公司贷款不良率从2021年的1.88%下降至1.63%,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另外几大主要行业的不良率均出现下降,但房地产业公司贷款的不良率从0.62%大幅升至1.66%,不良贷款金额从10.52亿元升至27.70亿元。与此同时,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不良率也出现显著上升。
前十大贷款客户里面,有五家均为房地产公司,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虽然房地产业的企业贷款金额并非占比最大的行业,但浙商银行2022年财报显示,前十大借款人中,第一、二、四、八、十名均为房地产行业公司。
近些年,大步扩张的浙商银行还曾踩到乐视、康美等多个典型“大雷”。
据界面新闻的梳理,从2015年到2016年,浙商银行曾5次参与乐视网股票质押项目,数额分别为5亿元至10亿元不等,这一度被银行业内人士评价作风激进。
后来,乐视网风险骤现,给浙商银行留下了“深坑”。2018年5月,浙商银行透露上述股票质押业务中4笔已结清,还剩下8亿元的余额在2017年已经列为“次级类”、即向信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对象发放的贷款,已计提40%的拨备。后来浙商银行申请冻结乐视相关公司存款2.06亿元或者查封、扣押等值财产,但彼时贾跃亭名下已经无车、无房、无存款。
虚增百亿营收的“康美案”是A股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案例之一,浙商银行也卷入了其中。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浙商银行在这次破产重整里“栽了大跟头”,此前该行以多渠道向康美输血。
公开数据显示,浙商银行在“康美案”里申报的债券合计接近40亿元,包括直接申报的债权近19亿元,“宝城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浙商银行”对应债权近15亿元,“浙商银行专属系列理财产品”申报金额超6亿元。
雷声不断中,浙商银行的不良率一度四年连升。财报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1年,该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5%、1.20%、1.37%、1.42%、1.53%,直到2022年末才有所下降,至1.47%。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不良率微降至1.45%。
除了财报内的风浪外,财报之外的暗礁是人事变动。浙商银行2022年1月11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长沈仁康辞职。2023年2月6日晚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显示,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央广网盘点,沈仁康在任期间,先后推动浙商银行登陆H股、A股,但回A后浙商银行总市值却不断缩水。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1年9月12日,广东华兴银行发布公告称,张长弓因个人原因辞去总行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职务并已离职。此前他是浙商银行排名第一的副行长,也曾被市场认为是“宝万之战”的关键人物。
理财等诸多业务频频被罚、房地产风险敞口有待控制、人事变动牵动市场目光等等,妥善处理好“历史包袱”,成为机构对浙商银行后市关注的焦点。平安证券在对浙商银行的研报里写道,2022年以来,公司资产质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趋势,非标业务规模压降,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
“历史包袱”能不能继续卸下,公司战略的落地和深化能不能释放出更高价值、驱动业务向好,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