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5日
评论数(0)
作者 | Rickzhang
出品 | 子弹财经
当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乌卡时代。
所谓乌卡,是英文“VUCA”一词的音译,其实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在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复杂、不确定频频发生,“乌卡时代”于是成了高频出现的词汇。
对于乌卡时代,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刚刚结束的“36氪WISE2021新经济之王峰会”上做主题发言表示,现在的世界经济可以用“一个黑天鹅带着三个灰犀牛”来标注。
在他看来,“一个黑天鹅”就是已经持续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三个灰犀牛”其实就是新冠引发的经济潜在危机,包括全球债务水平上升、产业链重新调整以及碳排放。
因此,李稻葵认为,企业要想迎接这个乌卡时代挑战,需要“从传统的增长方式转到新的增长方式”。他认为,最没有争议和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新增长点就是“硬核的突破”。
而对于“硬核”突破的内涵,36氪CEO冯大刚曾对此做了定义和解释。在他眼中,“硬核”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更多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含量,去攻克那些基础的、曾经非常困难的技术领域,形成企业自己的技术壁垒;另一个则是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要从只管好自己到为世界负责。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中国正从简单的模式创新,迈入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新经济时代,且再导入新经济硬核时代。
毕竟,之前四次工业革命,其实与所有人休戚与共。这也正是李稻葵所表达的观点,那就是“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企业硬核实力的提升”。
为什么当前企业需要在硬核科技投入力量,并坚持共生的理念,才能有好的发展?
首先,因为在市场好的时候,企业不会对很多关于基础发展技术的持续关注。但乌卡时代,单纯只看三五年的战略行不通,企业必须从长期主义发展观出发,通过对基础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并遵循社会价值,形成企业真正的发展硬核,才能有可能取得市场突破。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这场疫情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发展,深刻改变了存量经济业态,再加上科技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此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小到客户和企业之间的连接,企业供需产业链之间的连接,大到国家、地区之间的连接都在发生着改变。
其实,当下中国企业面临的硬核科技突破,大概有三种:
一个是前沿必须突破的技术,这就是指在量子计算、AI与人工智能等当下公认的技术前沿,中国绝对不能缺位;另一个是所谓的“卡脖子”技术,其实是很久以来中国企业过于倚重国际供应链的一个结果。当然,这两年的国际形势已经教会了中国企业认识到这一点;最后就是利用新科技,能够解决百姓生活痛点的新商业模式或者商业场景的应用,这是实际上意味着企业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现在企业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自己就能解决的,而且相应的价值取向也让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讲,协同取代了合作,成为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价值取向的问题。
因为外部的影响因素对企业来说变得更重要。就像这次疫情,它使得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另外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乌卡时代由于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万物互联所带来的更透彻的影响,这使得企业之间关系的核心从合作变成了协同。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出现一个价值网,而且网络成员可以互为主体、资源互通、价值共享,进而创造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高质量发展。
当下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由软及硬的创新变革,而顺应这个变革的企业,会在加强研发能力基础上逐渐拥有自己的硬核科技。
某种意义上说,数字经济是过去乃至未来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杀手锏。在过去的2020年全球的经济大概47个主要国家体里面,有32个GDP是负增长的。同时数字经济反而是快速增长的,这个增长的比例达到了5.8%,整体规模达到了32.6万亿美元。因此,数字经济必须跟产业融合才有前途,因为产业经济占到经济增长主要构成部分的84.4%。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在李稻葵看来,中国经济有2个新增长点,一是“想方设法释放10亿人口的购买力”,二是“要让产业坚持完成升级换代。”对于企业家而言,前者是庞大市场,前景可期;后者才是落地需要执行的战略。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接近30%。实际上,从2010年以来中国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正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供断链的风险,暴露出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上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一些企业面临经营的困难和压力,对工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中国的制造企业也正向第三个创新阶段迈进。中国制造产业未来的出路只存在于技术创新,基于广泛的技术,包括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工程技术、系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等在内的创新技术阶段。
我们现在谈硬核+共生,最核心的其实还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在企业“硬核”突破的方向选择的过程中,战略决心是最重要的。
某种意义上讲,一场变革下来至少要有68.5%的人在“船上”才算变革成功。因此,当企业“硬核”转型进入深水区时,组织能力的匹配和升级就显得至关重要。
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美的集团,就是一个“硬核”转型特别好的例子。
美的集团面向C端的家电算得上老本行。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家电业务线上全网销售520亿元,同比增长20%;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家电全品类连续九年销量第一。
不过,这只是外界可直观感受的业绩部分。在此背后,是美的着力十年的硬核转型故事。
早在十年前,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开始认识到利用劳动力红利带来的家电发展时代过去了。美的唯有以科技领先为核心才能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有了战略方向之后,美的以突破、创新、布局为主基调,在2011年确立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运营”的三大战略主轴,多元发展格局初显。
之后的几年间,美的以“科技”为轴心,秉持将“中国制造”推向千家万户的信念,有序进行产业规划。2020年,美的集团宣布整体业务架构从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创新业务四大板块更迭为全新的五大业务板块:智能家居、机电事业群、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和数字化创新业务。其中,五大板块之一的美的机电,也于日前更名为“美的工业技术”,并发布2025年千亿年营收的战略目标。此次更名也代表着美的集团继续深挖TO B端业务的信心。
从1992年开始,美的工业技术一直在为家电产品供应核心部件,在原有压缩机品类的基础上,于2015年合并了威灵电机,与美芝压缩机共同形成两大上游零配件公司,整机客户几乎覆盖了空调、冰箱及洗衣机行业的全部企业,成为美的C端业务坚固的护城河。如今美的工业技术以100亿个零件,经过1000亿道工序,以μ级精度打造高品质产品,生产的空调压缩机年销1亿台,几乎占据全球空调压缩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筑牢家电零部件产业的基础后,基于已有的底层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美的工业技术把在家电核心部件的技术逻辑用在了智慧出行、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等领域,拓展出了更多新的业务。
在2017年收购了以色列高创后,美的工业技术与集团的库卡机器人形成产业链互补,通过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夯实了智能制造产业链,加快了美的工业自动化进程。
同时,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球环境与经济领域的趋势,新能源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成为各大科技企业追逐抢占的赛道。在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过渡的过程中,很多玩家蜂拥而入。然而,在汽车行业最为核心的零部件产业,中资品牌占比相对较低。
带着产业扩张的雄心,美的工业技术在选择进入某个行业时,不会盲目跟风,着重考虑国产化程度以及与自有技术相关性等两个因素。结合汽车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比较低,又与自有技术关联度较高的特点,2018年美的工业技术将沉淀多年的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材料技术、热力学、系统研究、电机电磁、电控技术等多个技术模块,延伸到汽车领域,自主研发布局了热管理、驱动系统、辅助/自动驾驶三大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开拓了丰富的产品线,产业触角延伸至智慧出行领域。
2020年,美的工业技术又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合康新能,深耕核心控制系统业务,布局能源管理领域,加速产业协同整合。2021年,美的工业技术的总营收已超过400亿。
在国家“双碳”、“双循环”战略牵引下,降低生产和消费品对于能源和原料的依赖、扩大内需减小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成了必然趋势。美的工业技术也依托长远的前瞻性规划,为美的未来的产品线和业务线打开了一条极富想象力的道路。
未来,美的工业技术将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全球家电智能化升级、加速人们出行方式电动化、智能化渗透,同时赋能智能制造,推动绿色能源普及。
以美的工业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机械电子制造企业,通过自研+并购的合作研发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动国内工业制造领域的核心科技发展,为国内工业制造产业可持续的前景保驾护航。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国内各行业生产供应链国产替代规模的不断扩大,美的工业技术将承担起实现国产替代化的使命,成为推动整个产业不断进步的生力军。
回顾美的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当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美的核心的四大上游领域在不经意间已经聚集起非常庞大的科研实力和产品线,完成了一个从服务消费者的终端厂商到具有多行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科技集团的转变。而这,也是在乌卡时代下,美的硬核变革最“硬”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