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4日 12:57
评论数(0)《港湾商业观察》黄懿
3月19日,Dida Inc.(下称: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主板上市,依旧由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和野村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嘀嗒出行国内运营主体为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数据显示,嘀嗒出行即将迎来自己的十周年,继2020年8月、2021年4月、2023年2月和2023年8月先后四次IPO折戟后,这已经是嘀嗒出行第五次冲击上市了。
对顺风车依赖加深,出租车业务发展困难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报告期内),嘀嗒出行分别录得收入7.81亿、5.69亿、8.15亿;净利润依次为17.31亿、-1.88亿、3.00亿;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2.38亿、8470.8万、2.26亿;经调整净利润率(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则分别为30.5%、14.9%、27.7%。
明显看出,嘀嗒出行的营收逐年上升,其净利润在2022年经历低谷后,在2023年重新录得正增长,然而和2021年的水平仍保持着很大的差距。在此之余,经调整净利润率和经调整净利润也未能回到2021年的水平。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收入主要来自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较小程度上来自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主要包括汽车增值服务)。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6.95亿、5.15亿、7.74亿,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89.0%、90.5%、95.0%。其中,收入主要来自向在平台提供顺风车搭乘服务的私家车车主收取的服务费。同一时期内,嘀嗒出行分别促成约1.297亿次、9420万次、1.30次的顺风车搭乘,其中同年交易总额分别为78亿元、61亿元、86亿元。
随着时间推移,顺风车平台服务对嘀嗒出行的贡献愈发重要,依赖单一业务的特性逐步放大。
反观嘀嗒出行发展多年,成果却不明显的智慧出租车服务。报告期内,嘀嗒出行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260万、1940万、1130万,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4.2%、3.4%、1.4%。
同一时期内,嘀嗒出行分别促成约3550万次、2150万次、1210万次的出租车网约搭乘。同年,该项业务的平均服务费率分别为3.9%、4.5%、5.1%。于2022年,嘀嗒出行的平均服务费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于2022年调整了若干城市的由出租车网约服务促成的出租车搭乘服务费用的定价方法。于2023年,嘀嗒出行的平均服务费率上升,主要由于公司促成的出租车搭乘出行距离(通过分级定价模型估算)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平均服务费率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称,于2022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产生的收入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及公司终止与聚合平台就出租车网约服务进行合作导致促成的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减少。其中,嘀嗒出行自2021年起终止与出租车网约服务相关的聚合平台合作,主要是因为该等聚合平台开始专注于建立其自身的出租车网约业务,或为获得更高佣金而优先派单予网约车司机而非出租车司机。此外,同一时期内,公司平台上的月均活跃认证出租车司机人数由14万人减少至10.2万人。
对于嘀嗒出行提高出租车网约服务的平均服务费率,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向《港湾商业观察》指出,“嘀嗒出行提高服务费率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公司前期投入过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盈利却遥遥无期。为此,嘀嗒出行在上市的过程中,呈现出的财务报表并不好看,公司在第五次冲刺港股市场面临着比较大的这种压力,所以必须要提高这个平均费用费率以提高盈利水平。然而,这一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用户流失,然后客单价下降等问题。”
刘春生进一步指出,“嘀嗒出行终止与聚合平台的合作,可能也对业务模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此,公司也不得不提高平均服务费率,以抵掉成本压力,这些都是提升平均服务费率的原因。”
关于出租车在网约车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持续发展问题,刘春生认为,“出租车市场和出租车公司,还是要更多地拥抱新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出租车接轨网约车行业已经稍晚,出租车本身有很大的客户资源,消费者认可度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租车行业非常适合提前做数字化的转型,进行平台的建设。目前,网约车市场上玩家已经太多,出租车行业没有办法在自建平台的情况下,要努力尝试接轨已有平台。”
大量补贴支出,或影响毛利率水平
除了存在业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嘀嗒出行整体和核心业务的毛利率下滑更是不可忽视。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80.9%、75.1%、74.3%。此外,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依次为85.4%、79.5%、75.9%;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的毛利率依次为7.7%、-36.6%、-51.0%;提供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毛利率依次为66.4%、72.1%、80.0%。
不难看出,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持续下滑之余,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的毛利率不仅录得负值,且负增长不断扩大。
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公司在成本方面的把控能力。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服务成本主要包括付款处理成本、第三方服务成本、提供予私家车车主的补贴、保险成本、员工成本、安全成本、办公室相关成本、外包广告服务成本及其他。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服务成本分别为1.49亿、1.42亿、2.10亿,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19.1%、24.9%、25.7%。嘀嗒出行称,于2022年至2023年,服务成本增加48.2%,主要是由于第三方服务成本、付款处理成本及向私家车车主提供的补贴增加。
其中,提供予私家车车主的补贴主要包括向私家车车主或出租车司机支付的补贴部分,该补贴金额超过自该等私家车车主或出租车司机确认的与相应行程有关的收入。有关厘定向私家车车主发放的补贴是否应分类为收入减少、服务成本或是销售及营销开支的基准。
提供予私家车车主的补贴指超出相应搭乘所确认收入的补贴部分。报告期内,提供予私家车车主的补贴依次为880.0万、1757.5万、2900.2万,占比服务成本依次为5.9%、12.4%、13.8%。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的水平也不低。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主要包括私家车车主、顺风车乘客、出租车乘客及出租车司机用户的奖励及补贴、营销及推广开支、客户服务外包开支、员工开支及其他。
用户奖励及补贴主要包括与用户获取相关的私家车车主用户补贴,向公司未收取服务费的搭乘的出租车司机提供的用户补贴,及向顺风车及出租车乘客提供的用户奖励。报告期内,用户奖励及补贴依次为1.31亿、8317.2万、7574.4万,占比依次为51.4%、35.4%、32.4%;营销及推广开支依次为5668.8万、8466.7万、7844.5万,占比依次为22.2%、36.0%、33.6%。
此外,嘀嗒出行还披露了包括已被扣除以得出收入、已确认为服务成本和已确认为销售及营销开支的私家车车主补贴和出租车司机补贴的具体情况。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嘀嗒出行向私家车车主提供的补贴依次为5281.8万、5799.8万、9724.2万,占比顺风车平台服务总收入依次为7.6%、11.3%、12.6%;向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依次为316.0万、819.7万、492.6万,占比智慧出租车服务总收入依次为9.7%、42.2%、43.5%。
从嘀嗒出行向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占比情况可以推算出,高比例的补贴支出对该业务于2022年至2023年录得的高额负值毛利率有很大的影响。而目前,向私家车车主提供的补贴占比出行逐年上升的情况,在未来是否会对毛利率造成更大程度的影响,有待观察。
1.6万条投诉被曝无故扣费,口碑及服务有待提高
虽然嘀嗒出行对乘客的用户奖励,以及对司机的补贴十分大方,但在实际的日常运转中,也存在忽略各方权益保护的现象。
在今年315前后,据未来网文章指出,消费者投诉称嘀嗒出行在无司机接单的情况下,仍扣除消费者费用,被指侵权。
该消费者称,“在无司机接单情况下,我取消了订单。但嘀嗒出行却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宝擅自对我的账户进行了扣款。”这是来自一名河南安阳用户宋明义(化名)向未来网反映,在嘀嗒出行App上打车,经查询1年内嘀嗒出行平台已三次对其无故扣款,这让宋明义感到颇为震惊。在向嘀嗒出行平台咨询后,工作人员向其介绍,由于其下单时开通了“周卡”。
据悉,为了解真实扣费情况,宋明义联系嘀嗒出行App平台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查询到2月27日用户在线下单时开通“市内专享周卡”,因此扣除了其相关费用。“当天打车时,我并未开通任何其他服务,亦未收到任何开通服务提醒,这个‘周卡’服务是谁为我开通的?”
随后,宋明义通过支付宝平台查看了“嘀嗒出行”的交易记录,发现半年内已有3次被无故扣费的情况,金额分别为,2月27日扣费3.9元、2023年9月8日2.9元、2023年8月25日6.9元,因支付宝平台仅展示近1年的消费记录,故目前仅能查询到以上三笔交易记录。“但是我在嘀嗒出行上却未查询到交易记录。这三笔订单我并未收到有消费提示的选项,因此不认同以上订单。”宋明义表示。
无独有偶,据黑猫投诉显示,截至4月23日,嘀嗒出行的投诉量为16798条,已完成12781条。根据投诉信息显示,其中有大量与“无故扣款”有关,有消费者投诉称“没有打车成功,却被免密支付购买了周卡”、“没有拼车成功,却收到平台提示已到达站点被扣款,多次申请退款未通过”。此外,还有司机投诉称“一有乘客投诉平台就不经查实扣款”、“强制扣款返还于乘客”、“恶意扣除平台账户余额”等等。
综合投诉信息可见,嘀嗒出行对于消费者和司机的权益保障仍欠缺严重,尤其是在资金管控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
在合法合规层面,据企业预警通和天眼查显示,嘀嗒出行83.03%的案件身份为被告,4.85%的案件身份为原告,12.12%的案件身份为其他当事人,58.79%的案件案由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