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商业观察

港湾商业观察

公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0384

总访问量:6159881

金心异:深圳与比亚迪的三重隐喻

01月31日 11:38

评论数(0)

500

1月30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015.32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566.38亿元,同比增长5.6%。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1—11月加快0.7个百分点。从行业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5.6%、19.2%。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3%,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7%。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4.2%、36.0%。

500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3.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3.0%。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增长53.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6%。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70.6%。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29.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增长27.1%。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破万亿,达10486.19亿元,同比增长7.8%。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7.0%;餐饮收入增长15.2%。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3.3%。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9.4%、13.6%。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6.1%。

以下为知名经济学者、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金心异先生的评论文章:

在来自北方的寒流仍控制着岭南(虽然已经有所弱化)之际,中国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市“两会”正在热腾腾地召开。

一如既往,深圳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盘点刚刚过去的2023年的城市业绩或者说政府业绩。在遭遇了三年疫情重创之后,2023年似乎可以视作这个中国最主要科技产业中心的复苏期,人们复苏寄予厚望。至于复苏到什么程度,尚待观察。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公布了全省的经济状况,2023年粤省GDP为13.567万亿人民币,增速为4.8%。占到全省约1/4的深圳市,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

更多人关心深圳是否能够保住其全国最大工业中心的地位。2022年这座城市的规上工业总产值(45000.27亿元)和工业增加值(11357.09亿元)均超过中国经济首都上海居首位。

202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85万亿元,增长4.5%;2023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015.32亿元,同比增长6.5%。

至于笔者本人,更感兴趣的则是深圳工业过去两年里最大的亮点、最黑的黑马比亚迪的表现。2023年初,我曾经断言,如果比亚迪2023年完成了自己的300万辆汽车销售目标,总营收超过7千亿人民币(接近1千亿美元)的话,比亚迪将取代华为成为深圳企业界新的带头大哥。该公司2022年的总营收为4240.6亿元。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企业之都”。在这个城市,出人头地的永远是企业英雄、创业英雄。如果说,袁庚、马明哲、马蔚华、王石、马化腾、郭台铭都曾是深圳上空最闪亮的星的话,那么在2010年之后,一直到最近两年,这座城市最耀眼的企业家,想必非华为总裁任正非莫属。但近几年在华为遭受重创之后,取代任正非的人物似乎已经出现,那就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

虽然华为公司2023年的总营收将再次超过7千亿元,但我们似乎仍可以从定性的角度确认这一替代进程。

500

如果比亚迪超越华为荣升深圳企业界的带头大哥,在我看来,至少有三重隐喻:

一是,这喻示了深圳政府对制造业的超级重视,代表着一种回归传统“注重实业”的新潮流认知。

2018年之前一段时间,颇有一些本地学者认为深圳作为一个服务中心城市不应该有过高的工业用地占比(约25%-30%之间)。所幸的是,深圳市本届政府没有被这种观点所误导,一再强调“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特别是2022年5月,深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2021-2023,连续三年深圳的工业投资增速都十分惊艳。2021年,深圳工业投资增长27.1%,2022年这个数字19.2%,2023年工业投资增长高达惊人的43.0%。进入2020年代后,在超过4万亿工业总产值的巨型规模下,还有如此高增长的工业投资,在全球也实属罕见。要知道,2020年深圳市的工业投资增幅才0.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的受宠特别具有象征意义。比亚迪在全球拥有30多个生产基地,逾百个工厂,是典型的重资产工业企业,而华为已早已更像一个轻资产的科技研发及服务公司。2022年底,比亚迪员工总数达57万人,蓝领工人仍占绝大部分,研发人员数量仅为约7万人;而同期华为共有20.7万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为55.4%。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仅为202.23亿元人民币,而华为研发投入高达1615亿元。

深圳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对华为这样的本土巨型公司的在地服务不够重视,这导致华为于2017年将其总部的研发功能搬迁到邻近的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最近几年深圳政府显然在努力改正这样的失误,对巨型公司的用地需求给予保证。

比亚迪显然从华为的出走对地方政府的震憾中获得政策红利。2023年比亚迪公司在深圳龙岗、坪山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共拿下5宗工业用地,合计超过274万平米。加上之前在坪山(占地180万平米)、龙岗和大鹏新区所得的工业用地,比亚迪在深圳获得的总用地面积近5平方公里。这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总共也不足2500平方公里),可谓相当奢侈。

须知华为在深圳所得用地,坂田基地1.3平方公里,加上近年在龙华区所得全球总部和两处工业用地,总计也才略超过2平方公里。而富士康在龙华和观澜两个园区的占地面积加起来也不超过3平方公里。

比亚迪固然努力正在修补自己更像一个传统工业公司、科技含量不足的灰色形象,使得自己更像一个科技巨头。但深圳政府不嫌弃这一点仍给予超级重视,正象征了观念的转变。

比亚迪正在研发投入上奋起直追,2023年前三个季度,研发支出达到249.38亿元。王传福还表示,未来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2023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达到3.18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的整体占比达61.3%,3万人中的80%为研发人员。

二是,这喻示着深圳政府对未来产业趋势的判断,将会更加聚焦于IEV产业。

2022年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是2018年以来深圳最重要的一个产业政策。

在“20+8”产业政策出台之后,我即撰文批评该政策面面俱到,没有抓住重点。可以说犯了20年前国内诸多大区中心城市所犯过的错误:认为自己在各个产业领域均有优势,所以什么都想发展。我认为,深圳过去30年产业繁荣的一个要诀就是,抓住每一国民级消费热点产业:从彩电、电脑到智能手机、房地产。可以说深圳唯一没有抓住的国民级消费热点产业就是汽车制造业。

毫无疑问,下一个国民级消费热点产业(仅限第二产业)是IEV(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深圳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想要搞汽车,却一直无缘。谁知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比亚迪从电池、电子代工介入新能源汽车,却有意无意中站在了时代风口,2021年起开始狂飙突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巨头。

“上半场是新能源,下半场是智能驾驶”。对比亚迪的重视意味着深圳市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20+8”政策布局的20个先进制造业基地中,涉及到IEV汽车产业的有6个,而深圳的科技巨头中,华为、中兴通讯、富士康、腾讯等都在布局IEV产业。比亚迪的优势是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链主的新能源汽车垂直供应链,而且如前所述正在斥巨资力求补足智能驾驶的短板。

就深圳整个城市来说,其优势主要在IEV的软件和新硬件领域,原来的短板是汽车的传统硬件制造,而比亚迪恰恰补足了深圳的这个短板。这大概是比亚迪能够在深汕大手笔拿地的原因。其实更主要是深圳政府大手笔,舍得给。还好有深汕,有大块地。

三是,比亚迪的受宠,是深圳践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的一个隐喻。

与华为、富士康两大巨头更明显的外向型特征相比,比亚迪更像是一个内向型的工业巨头。2023年,比亚迪卖出了302.4万辆车,其中出口共24万辆,占比不到1/10。这已经较2022年好多了。2022年之前比亚迪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不超过5%。

毫无疑问,比亚迪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公司,最近几年才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不过我们应该寄希望于比亚迪的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的促进作用。

或者说,如果华为似乎更像是“客场全球化”寓言的话,比亚迪看起来更体现苗红根正的“主场全球化”。

最后我必须指出的是,比亚迪之于深圳的这三重隐喻,其获得心证有赖于比亚迪接下来的三种表现:一是比亚迪接下来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二是比亚迪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占据优势的(下半场)市场表现;三是比亚迪产业链支撑深汕特别合作区“国际汽车城”定位的表现。

事关深圳兴衰,任重而道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港湾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