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4日
评论数(0)《港湾商业观察》李镭
在中式餐饮店中,近些年西贝似乎屡屡因“贵”而冲上热搜。被消费者吐槽分量少或不值的背后,西贝“贵”的是否合情合理?这恐怕很难仅靠公司解释“高端食材”就能买账的。
日前,有消费者吐槽西贝莜面村 “3只蒸饺29元太贵”登上热搜。很快公司回应称,莜面蒸饺使用有机莜面粉,历经“三生三熟”6道工序,搭配虾仁鸡蛋和韭菜,在门店现包蒸熟端上餐桌。
被吐槽贵上热搜,同时还能免费做广告宣传,比如西贝还表示,对产品始终坚守“好吃”战略,并向全体顾客承诺: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不好吃,不要钱。2024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践行好吃承诺!退菜承诺!言出必行!
西贝是懂流量密码的,试图把“太贵”偷换至“好吃”。问题来了,强调好吃的标准是谁定的?西贝自己的好吃标准与消费者口中的好吃标准如何区分?“不好吃,不要钱”又该如何鉴定与区分,或者说解释权是谁?是消费者还是西贝?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不好吃不要钱”这样的宣传时,基本上就能判定这六个字是不切实际与虚假宣传,因为没法判定。
所以,西贝这一回应,其实从消费者眼中,并不太真诚。你的好吃未必是我的好吃,当你的东西不好吃,又分量极少,且很贵时,消费者自然会有不值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
一千张嘴有一千个不同的味道。西贝强调好吃与拿出多少钱保证好吃,实质上意义不大,除非这3000万真够真金白银让消费者明白与理解你家食材与食物是真的好,比如对消费者有部分菜品的试吃支持等?
简单的文字自夸说我家食品好吃,以及对贵的阐释是高端食材工匠般的表述,多数消费者显然无法理解,甚至认为这成为了一厢情愿的自夸,离顾客距离越来越远。
《港湾商业观察》在深圳抽样了10人左右的消费者,七八位给出的答案是,西贝确实越来越贵,贵与吃不起成为关键词,多数表示去西贝次数极少。
近些年来看,西贝总是在“贵”的问题上被消费者吐槽。
公开信息显示,疫情开始不久的2020年2月与4月,西贝曾对上海及周边8个城市18道外卖菜品涨价1-10元。随后4月11日董事长贾国龙对此事道歉,表示将涨价的菜品统一调整为原来的价格,并且为用户奉上50元优惠券。
2021年1月,西贝因“一个馒头售价21元”、“一份花菜59元”等被网友调侃。
外界统计,自2009年开始,西贝的人均消费价格便日渐上涨,由最初的50-60元/人到现在的人均100元以上。
在大众点评及美团平台深圳某西贝店,一位消费者在今年7月24日评价道,现在西贝的菜品性价比太低了点,小米粥超小一碗5块钱,凉皮卖43块。
西贝回应称,咱们的西贝面筋选用的是最好最细的河套雪花粉做面皮,汤底是鸡汤+七八种蔬菜熬制3小时而成,吃起来口感更筋道,味道更好,希望给我们一次整改的机会。
按照西贝的逻辑,凉皮定价43是这些因素的话,那是否就意味着陕西当地10块钱的凉皮就材质一般呢?要知道,凉皮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在西安,大多数人对此都有着基本价格判断,这同样适用于猪肉、羊肉、牛肉、海鲜等食材。
类似对西贝贵的吐槽,在小红书等平台上也为数不少。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价高价低与商品属性本身需要成为正比,就像很少听到消费者抱怨海底捞价格贵,日料价格贵,包括一些价格更贵的米其林餐厅,可能人均数千,也很少见到消费者骂其贵能冲上热搜。
很大程度上,消费者表面在意的是价格,实则质疑其产品是否物有所值,如果明显违背多数人社会经验法则,则显然对此有所气愤。
再之,西贝总是自我美化为“多少多少道工序,食材多么多么好,口感好吃怎样怎样”,这显然无法真切回应消费者的诉求,因为这多少有些驴头不对马嘴。你的食材、口感与分量,还是无法打消消费者的质疑。
或许西贝可以大言不惭说,我的食材就是好,我的价格就是贵,我的分量就是这么多,我敢于拿我的标准来直视消费者的“口碑”。
如此的话,西贝也无需回应蒸饺贵,自我安慰自我感动坚守待客之道,毕竟,坚守待客之道是坚守谁的待客之道,是西贝本身,还是要听听大多数消费者对待客之道的理解、吐槽与意见?
在商品定价“贵还是不贵”这一永远存在商家与消费者无法理解的现实之下,主导权最终仍然需要消费者说了算,因为市场永远在竞争,永远会有其他商家能够比拼性价比,比拼管控食材、供应链与制作流程,消费者最终会选择用赞投票或用脚投票。(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