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4日
评论数(0)《港湾商业观察》喻梦婷
近期,阳光乳业披露2022年半年报。观其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不少市场人士发出了“乳品行业也卷起来”的感慨。而这家在赛道及区域中居于头部的企业,自今年5月发行上市后,股价一度由最高的32元,回落至16元的区间。
(阳光乳业6月至今股价走势图,同花顺)
面临销售区域集中风险
根据阳光乳业(001318.SZ)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71亿元,同比下滑6.61%;录得净利润5475万元,同比下滑7.56%。而就在2021年年末,这两项数据分别是6.31亿元、同比增长20.68%;及1.34亿元、同比增长29.84%。
仅从这两项数据来看,阳光乳业可谓“降速”明显。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乳制品和含乳饮料为主要经营业务。首先,阳光乳业在江西地区的市场份额及地位的根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根据欧睿数据,2020年中国低温奶销售额为360.9亿元,据此测算公司低温乳制品市场份额占中国市场比约为1.18%。
虽然阳光乳业已经在开拓省外市场,比如在安徽市场以合肥市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和优化经销商队伍,扩大市场销售区域。公司认为安徽市场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网络业务上,督促经销商进驻各大主要网络销售平台,结合当前有影响力的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受主营低温产品特性影响及冷链运输的限制,公司主要销售市场还是在江西省,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江西地区的收入占比90%以上,集中区域销售市场占比较高可能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如果公司产品所覆盖的区域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公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短期内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在占据公司86%当期营收的经销模式中,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就是线下“送奶上户”,这也是阳光乳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认为此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鲜、营养、安全的产品和优质服务”。但是送奶上户的经营特点及公司在江西地区的集中度,从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公司面临突发事件的波动性。
阳光乳业就表示,虽然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控制,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但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若疫情出现反复,一方面,如公司主要销售区域爆发疫情,公司的销售将受到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存在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的供应商所在地区 因疫情停产停工或交通运输受限,公司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亦将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如发生其他不可抗力情形,使公司的商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亦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受2022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江西省疫情影响,南昌市及部分地市学校停课住宅小区限进社会面人员流动受限,公司送奶上户销售渠道受到比较大的影响,3月至5月公司销售收入和销量下降幅度较大,净利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5月下旬起至6月底公司趁疫情好转加大了销售力度,销售业务逐步恢复正常。受此影响,2022年上半年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同比2021年同期出现一定的下降。
后续增长或将面临挑战
广东省科学院旗下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港湾商业观察》指出,区域型乳企,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大,对当地市场的渗透率高,但是也导致其在区内和区外的资源投放严重不平衡,想要继续拓展新市场、保持高增长的难度大,而在本地市场也仍然面临头部乳企进行价格战的风险。
拓展新市场、保持高增长的难度,或许阳光乳业已经感受到了。
报告期内,公司宣传服务费一项同比增长了17.36%至225.71万元。其中,电梯广告占比13.85%,宣传材料占比86.15%。
不过,由于销售费用中占比较大的职工薪酬一项出现同比下滑,阳光乳业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所以相比起来,阳光乳业的存货变动或许更能体现公司于上半年面临的销售环境。
阳光乳业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公司产品分为低温产品和常温产品,低温产品由于保质期限短,采取严格的以销定产生产模式,以快速响应消费者对产品新鲜度的要求,同时严格控制库存,确保产品新鲜度。常温产品由于保质期较长,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为主,适当调节库存为辅”的生产模式,生产部门会根据以往年度生产的历史经验预估并安排额外生产来保持安全合理的库存水平。
沈萌指出,乳品的生产链相对较长,而且产品本身也具有较短的时间周期限制,要真正做到以销定产的难度非常大、要求非常高,而一般区域乳企的能力显然很难达到。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同比增长24.45%达到5634万元,而相比较之下,营收却同比下滑超过6个百分点。仅仅从同比变动来看,阳光乳业以销定产的特点体现的并不明显。在阳光乳业2021年实现20.68%的营收增长时,存货增长了35.17%。
上述变动比例是否代表公司对下半年的市场环境有着较为乐观的判断?或是公司目前面临一定的销售压力?目前的存货水平是否符合公司的预期?《港湾商业观察》就此联系阳光乳业,并未得到回复,公司也并未在半年报中对此项数据作出更为具体的解读。因此,关于阳光乳业目前到底是否面临销售端的压力,也只能等待公司后续披露。(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