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居士

【干货】无人商业的发展起源

2017年08月22日

评论数(1)

廓清无人商业认知系列市场篇之一:

【干货】无人商业的发展起源


导读:在开始无人商业落地之前,我们必须廓清认知。笔者拟从市场、技术、资本三个方面,分市场篇、技术篇、资本篇三大篇章共24篇文章系统地带你廓清无人商业认知,再进行可行性的、系统的落地研究。


一、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评论指出:

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

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继亚马逊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试水无人超市,在上海街头开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无人超市”。进门、挑选商品、通过支付门一气呵成,收银员不见了,消费者几乎能在“无感”状态下完成购物。零售业的业态,正在悄然改变。有观察家直言,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超市或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1)、无人超市的兴起,背后蕴含着新消费时代的商业判断: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来。

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商店再到大型超市,尽管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效率、成本与体验的“买买买”,但基于消费变革与技术变革,“零售基础设施”一直在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信息、商品与资金的流动效率一直在升级,消费者的习惯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

(2)、技术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

无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术监管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亚马逊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但无人超市的最大卖点是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

(3)、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

在无人超市时代,消费者在货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犹豫时长都将被精准记录,沉淀为消费大数据。这种凝结了技术的新零售,比传统零售业拥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也带来比传统电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薄利多销,更加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勃兴,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面貌。无论无人车还是无人超市,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科技与商业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状侵入生活,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生活大爆炸”。而与历史迥异的是,这一次商业变革的最大试验场,可能就在中国。


二、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是电商实体化和新零售的崛起

记得刘强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全球的互联网20多年来,大家追求的是虚,做的越来越虚。一旦虚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互联网对实体企业来说就是一个盘剥者,并没有真实的给实体企业带来额外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最初的电商就是依靠着“低价”从而逆袭了实体店的。如今电商渠道依然是拥挤不堪,价格竞争愈发激烈,电商的成本与实体店在流量上的成本已经不相上下,在某些程度上甚至高过实体店的流量成本。因此,作为电商教父的马云及时喊出:“未来纯电商将消亡,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即将来临”。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互联网上开疆拓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们都已成长为线上零售巨头,目前又同时计划将零售业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优势重新定义实体零售商店。以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脱虚向实”,拥抱实体经济,而在“互联网+”的改造下,零售业正在从价格型消费向价值类消费、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消费转变。新零售下,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的商业形态不再对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是中国电子商务和实体零售业发展的新常态。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上阿里新零售布局及战略逻辑如下:

(1)、线上新零售业务整合——“三纵两横”

天猫与聚划算全面一体化,成立三大事业组、营销平台事业部和运营中心,变阵为以“三纵两横”的网状协同体系加若干独立事业部的全新架构。

1、“三纵”分别是:

一是快速消费品事业组(包括天猫超市、美妆洗护、食品母婴、天猫生鲜等业务)。

二是电器家装事业组(包括电器城、天猫美家等业务)。

三是服装服饰事业组(包括男女装、箱包鞋帽、内衣配饰、珠宝首饰等业务)。

2、“两横”分别是:

一是将天猫市场部、聚划算整合为营销平台事业部,提供品效合一的全域营销服务。

二是设立运营中心,统筹天猫平台层面的商家管理、会员管理、规则管理和资源管理,全面提升前中后台的运营效能。

这是阿里针对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做出的第一个大动作,是阿里继续引领行业,为创造出面向未来的零售模式和业态而进行的自我变革。

(2)、线下新零售业务的三条主线

阿里目前线下新零售业务发展路径主要有三条主线:

1、以生鲜商超为主的快消品:分别对应→盒马鲜生等→快速消费品事业组

2、以家电为主的耐用品:分别对应→苏宁云商→电器家装事业组

3、以服饰为主的百货:分别对应→银泰百货→服装服饰事业组

在当前社会零售总额中,生鲜和快消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消费频次最高,但消费者购买生鲜和快消品的主流渠道仍然是线下商超。阿里布局盒马鲜生,是希望改变“超市及电商两大业态”。

(3)、打造新零售核心竞争力

打造新零售的核心竞争力:线上线下的平台整合能力以及平台资源的支持能力,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数据、供应链和支付共享的新零售物种。


三、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是大数据的驱动

(1)、无人店是“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零售行业、新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又一次探索。

在新零售的探索中,提升行业效率,升级消费体验是无人商业系列尝试的初衷。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标志着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驱动的“新零售”商业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据了解,“淘咖啡”运用的物联网支付技术融合了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深度学习、生物识别等多种前沿技术。无人零售店所用到的包括摄像头在内的各种传感器,能捕捉客人在进店后的所有一举一动,这些信息回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分析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还能够对消费行为作出预测和推荐,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无人超市可通过消费者进店最集中的时间段、最喜欢的路线等计算出真正的“黄金位置”,根据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调整货架的高低,甚至通过传感器为穿着高跟鞋的女客人推荐鞋垫和脚踝磨损修复霜、为刚运动完的消费者推荐运动饮料,或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物记录为消费者推送补货清单等等。

“无人超市”、“无人口红贩卖机”、“汽车自动贩卖机”等的核心不是在于可以实现无人售卖,而是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选购行为数据,来反向分析消费者需求,帮助品牌更加精准触达消费者,实现对消费者数据的个性化管理,最终为商家打通全渠道,实现“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远的未来,“无人零售”能够大幅优化线下商超的劳动力成本,把人从简单的重复售卖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技术含量和专业度的工作。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所说,“无人店”的终极体验不是“无人”,而是从用户体验出发,满足和创造需求。新技术将为业态插上数字的翅膀,给用户更好的洞察。这对现有的业态是挑战,也是机会,愿意拥抱变化的业者可能将更有机会挺进新零售的下一个阶段。

(2)、无人商业时代需要一套信用系统来支撑,无人店要能够准确识别不良信用者,并制定连锁的惩罚机制。

未来的十年是“信用红利”时代,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信用社会,同时信用消费也是用户的需求。未来,信用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取代了支付的动作,不用现场付钱会逐渐成为潮流。信用经济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会使商业流程再造,信用有望成为商业模式中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

因此,笔者【云栖居士】认为芝麻信用才是下一个十年阿里真正的护城河,这也是腾讯为什么急匆匆推出“腾讯信用分”的根本原因。随着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席卷行业之后,芝麻信用分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赏,特别是在现在监管层面的征信系统还不是特别完善的当下,芝麻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完成了每个人的个人征信,其背后的价值实在不可估量。腾讯与支付宝比较起来,在个人授信体系上并没有多大的筹码来与之竞争。但是腾讯目前也开始了跟进,希望通过经过“腾讯信用分”来减少与支付宝之间的差距,而两大移动支付巨头的大战也从线下场景转到了信用体系上。


四、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是数据战役的打响

(1)、阿里无人商店展现了前沿的黑科技,核心却是在打一场数据的战役。

阿里的无人零售店能实现“即买即走”的无人值守、无人收银的功能,核心技术的基础都在于阿里旗下淘宝会员大数据、商品数据的录入。在此基础上,阿里通过建模、数据分析、算法升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实现对商品和人的识别,以及自助支付。

对人的识别,从进店第一步“仅支持淘宝会员且大陆的支付宝实名认证用户”就完成了用户的识别。但是,对于门店核心的“商品识别”是通过何种技术来实现,阿里则以涉及专利内容而拒绝透露。

商品识别都需要录入基础数据信息,更多的数据才能保证算法更精准完善,单纯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图像识别、图像比对是无效的,眼下普遍的无人便利店技术是应用RFID芯片,但这又还未解决RFID芯片成本高的问题。

从目前表层信息来看,阿里的无人零售店,展现了几方面的优势能力:

1、低获客成本能力。

进店登入手机淘宝APP,扫描二维码生成入门的电子码。此后,在店内的一切行为都与淘宝会员身份进行绑定。因此,会员可以实现在店内一路畅行到支付,以手机淘宝为入口,进行身份的认证,由此后续能实现在出店前都不用手机的智能购物。概因超过4亿多活跃用户的淘宝,这本身就是一个流量入口。手机淘宝APP的扫码动作,对于别人家而言是需要另外下载一个APP,后者意味着高昂的获客成本,而对于阿里而言,只是流量激活的一个新场景。

2、数据资源和分析能力。

阿里通过多年的电商消费数据的积累,底层数据库基本是可以覆盖从商品、交易到评价,整个商品交易的场景。以咖啡店而言,从商品名称到购买流程等都可以基于数据进行建模、计算、学习、识别。阿里海量的商品数据库,意味着录入、建模的成本相对较低。

3、支付能力。

可进店顾客也不是针对所有手机淘宝用户,而必须是经过实名认证,手机淘宝和支付宝账户进行捆绑的会员,这样才能在门店内实现“即买即付”的用户体验。支付宝体系已完成实名认证,包括身份证信息的捆绑,本身拥有会员的人脸等数据库。需要的只是如何提升算法,叠加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使识别更精准、更快速,降低误判率。而这正是阿里所擅长的。例如无人零售店的物联网支付技术,即是由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研发完成,团队是专注于VR、iot、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研发的团队。

所以,从低成本获客、到商品识别、到自助支付,整个全购物流程,每一个炫酷的“黑科技”背后其实都基于阿里生态下数据的支撑。对于阿里而言是成本低廉的存在,却正是阿里生态之外的任何企业要效仿的难题。若在阿里生态之外,从APP获客、到商品数据、到用户行为数据、到支付数据,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且不说技术本身。

无人零售店从工程师投入的研发成本,若就是为了减少几个成本低廉的收银员,显然不是阿里的初衷。阿里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线下消费行为的数据,如此形成对顾客更完善的“画像”。这才是阿里要掘金的宝藏。

“淘咖啡”快闪店的价值在于,既是阿里生态价值的大秀肌肉,也是阿里希望输出用户数据,同时获取线下消费数据,帮助商家捕捉消费行为和数据的开端。

记得马云曾经说过,数据是能源,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阿里无人零售店再次秀出了阿里的强大,数年来坚持生态平台的口号下,数据价值已然凸现。

(2)、数据成为S2b2c赋能的关键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教授曾提出了一个S2b概念,后来又拓展为S2b2c。这个概念说了一件事,就是整合前端的供应链大S,赋能小b,一起更好地服务C端的用户。在B2C很难做到真正的产业升级的时候,S2b2c给了创新者一个切入市场的机会。而支持赋能B端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输出。

曾鸣说,要把所有的相关的行为在线化,前提条件首先是要软件化,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完成数据化。而阿里相较于其他无人超市的玩家而言,它有足够多的数据,也有足够多的工具。阿里有零售通、有支付宝、有芝麻信用、有电商平台、有供应链金融、有物流体系……时至今日,阿里通过自建以及投资构建的生态中,已经很难确定它的“工具箱”中会有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些工具能够给众多小b赋能。而令这些工具更精准、长效激活,就需要数据一直“喂养”。所以马云说最重要的是数据。阿里有数据,有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供应链的上下游就会需要它,甚至是依附它。

这就是阿里为什么要打响数据争夺战役的真正原因。


五、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是源于对成本结构的重构。

无人商业兴起的背后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口红利消失了,人力成本和物业成本刚性增长,迫切需要对实体店铺的成本结构进行重构(具体如何进行成本结构重构会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详细论述,在此略过)。

这跟日本和韩国一样,中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这也成为目前无人零售概念火爆的一大背景。(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云栖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