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网&搜铺网
撰文/陈宁辉
近年来在素食界鼎鼎大名的大蔬无界也开始关店了。
今年7月,大蔬无界就被曝出上海、南京门店关闭的消息,彼时有媒体求证后相关工作人员称门店只是短暂装修升级。
但过了两个多月,门店仍然未营业,南京门店已经由其他店铺取代。
全国仅剩1家店在营业
大蔬无界官方消息显示,此前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和成都各开了4家、2家、1家、1家和1家。
《联商网》多方求证后发现,目前全国9家门店仅剩苏州诚品店在营业中,《联商网》致电后,某工作人员表示,门店一直正常运营,并未接到闭店的通知。
其他门店,如上海徐家汇店、外滩店、环球金融中心店,南京德基广场店,杭州万象城店等在大众点评上均显示暂停营业的状态。
▲大蔬无界上海门店情况
杭州国大城市广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联商网》,大蔬无界国大店已经于2019年1月闭店,而成都店在2019年4月关闭。
《联商网》注意到,南京德基广场店已经被一家叫“明心见素·艺术素食”的餐厅取代。该餐厅工作人员表示,餐厅仍然是素食经营理念,但是老板已经换了。
从企查查上看,该餐厅隶属南京市明心见素餐饮责任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为吴海波,持股55%,他与大蔬无界的股东之一周小妹也有合作经营企业,吴海波也曾是大蔬无界南京门店公司的股东之一。
股东结构复杂,内部纠纷大?
能拿到米其林星级,对餐厅来说已是殊荣,而大蔬无界外滩店被评为过米其林餐厅(连续三年入榜),上海其他几家则连续登上必比登推荐榜。
从2011年开始,大蔬无界从“异军突起”到“落寞败退”,用了9年时间。究其原因,一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联商网》,大蔬无界管理团队与股东的意见分歧较大,管理团队基本没股份,使得内部管理失控导致亏损,股东和管理层已经分道扬镳。
《联商网》从企查查上查阅后发现,大蔬无界隶属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法人宋渊博,并非企业股东。
而公司有8个股东,分别是杭州怀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63%;林伟贤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持股约14.7%;上海澄扬贸易有限公司,持股约11%;范玉兰,持股约3.5%;上海喜裕贸易有限公司,持股约2.7%;余丹,持股约1.8%;张蕾,持股约1.8%;周小妹,持股约0.9%。
甚至有消息称,创始人宋渊博于2018年就已经离开了大蔬无界。
《联商网》查证后发现,在2018年8月30日公司股东会上,宋渊博已经正式辞去经理职务,不再担任任何工作。
但奇怪的是,在公司法人上仍然是宋渊博。目前关于法人登记事宜也闹上了法庭。
据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的消息,关于“宋渊博与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山东二路分公司等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驳回了宋渊博的全部诉讼请求。
诉求内容如下:1.判令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涤除宋渊博的经理、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身份;2.判令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涤除宋渊博在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山东二路分公司的负责人身份;3.判令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涤除宋渊博在上海大蔬无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环球金融中心分公司的负责人身份。
一位曾在大蔬无界工作的内部人员表示,团队的成长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过快扩张后遗症暴露出来了。倒闭一定是经营出了问题,长期亏损,股东无法持续无底洞的投入。当资金链断裂自然会出现闭店,所谓的矛盾抛开感情问题仅是钱的问题,当漏洞高达一个峰值,没有人可以承受的时候,企业自然倒,疫情是加快了这个峰值的到来 。
高端素食餐厅生存艰难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增强,饮食态度的变化也逐渐趋显,素食成为大众追求的一种全新健康生活方式,一些素食餐厅也悄然兴起。
有数据显示,到2019年,中国吃素人群已经超过5000万人次,而大众点评网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内地素食餐厅较多的地区包括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也涌现出了一些扬名国内外的素食餐厅,比如米其林餐厅、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意的顶级素食餐厅福和慧,曾经登上了法国《费加罗报》的北京素虎净素食餐厅等等。
无论是市场变化,还是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变化,亦还是政府推崇健康环保素食的号召,素食餐厅也曾经风靡一时。大蔬无界只是一个缩影,素食餐厅近年来生存困局愈发明显。以北京为例,2017年左右中国素食餐厅发展最火爆的时候就有200多家餐厅,但现在已经缩减了近一半。
素食的经营难度较大,研发技术要求和厨师等都比中餐其他菜系要求高,一定程度提高了素食餐厅的成本,往往产品价格较高。
一位行业专家表示,高端素食价格高,性比价相对不高,是素食餐厅难以经营的主要原因。同时,国内接受素食的相对比较小众,而且经营素食难度更大,成本也高。又加之如今疫情的影响,导致高端素食餐厅经营会很困难。
联商特约评论员、资深零售人孙裕隆认为,大蔬无界的倒闭总结起来有三个问题:1、品牌定位与商业模式不匹配,高端小众做快连锁,有没有资本都很难持续;2、企业治理机制与战略发展错位,股东结构与运营脱钩,企业很难沉淀出可控的组织能力与文化;3、天灾后让人祸的短板迅速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