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夫

零售之殇

2013年11月23日

评论数(4)

零售之殇

 

 

 

第一部  管理乌托邦

 

很小的时候,村里有一条河,这条小河在我家门前打了个转,留下了一座方圆几里地长的小湖,我们那地方叫做塘子。塘子的岸边有很多芦苇,芦苇里边的水面上,到了春天是荷花,到了夏天是荷叶。在夏天,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总有鱼儿不甘寂寞跃出水面,粼粼的光总是让人惊诧之余留下无尽的兴奋,那时我们就跳进湖里摸鱼,晚上让妈妈给我们蒸了炖了,但是有了鱼,大人们总是想还得有酒,村头的代销点有时供应一点老白干,可是我们摸到鱼的时候,代销点的酒缸却常常是干的。

那时,我们的父辈就抱怨:奶奶的,一点老白干,搞得像的确良、红白糖一样紧张!

 

我在北方(严格说叫中原)的这条叫做暖泉河的小河边,在这座叫做东湖的大塘子边生活了18年,直到上学走出暖泉河的怀抱。童年时代,在暖泉河的水影里,在故乡的月光下,不仅留下了我嬉戏的身影,晨读的声音,也镌刻下我的青春裂变出的理想和对物质、文化匮乏的无奈与改变它的冲动。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走出校园不久,来到了一座党委政府大院,从事党委办的文秘、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体制内”。我在这座复杂、单调而又如迷宫般的人际关系编制的“殿堂”里磕磕绊绊干了5年,每年以超高产的业绩盛产我的“正能量”的新闻稿件,只有在后半夜,才有可能读一些新诗、一些文学作品,挤出时间,进行自己的业余创作。尽管这样,时不时仍旧还会有一些诗歌、散文散见于报章杂志。

但是,既然做了体制内的人,干的是体制内的活,肯定对政府工作有一定的兴趣,而我的兴趣,莫过于经济。诸君皆知,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最令人兴奋,最令人陶醉,最令人冲动的年代,我选择把商业作为兴趣点,因为那时的政府有一句农村工作的经典总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他们总是那这句话动员老百姓在种好地的同时,脑筋活泛一点,经点商,做点生意,成为富户。同时,儿时极度贫乏的物质供应留给我的记忆,也是我今天产生商业兴趣的刺激。

正是因为当时激越的创业环境,也导致了一批本来与世无争的人们因经验不足而债台高筑。而那时候,管理、营销这样的概念,恐怕连国企也很难涉及。所有的企业都会喊到管理,而他们的所谓管理只不过是金字塔结构的自上而下的“人治”手段,充其量表现于考勤纪律、罚款处分等原始表皮控制手段。

更早的八十年代中期到90年初期,有两件事,对商界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推动了中国内地企业管理和商业经营根本变革。

这两件事就是:海尔张瑞敏怒砸76台问题冰箱,这使得国内企业界管理界在称道张瑞敏胸怀的同时,开始反思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实质是什么?

另外一件事是八九十年代之交盛开在中原郑州的野太阳“亚细亚”,尽管它没历经几年光景便轰然坍塌,但是那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那句在央视黄金强档播出的脍炙人口的“星期天哪里去?郑州亚西亚”,留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太多的新鲜、太多的学问、太多的思考——原来,商业是应该以顾客为中心的,原来上也是可以这样玩的!

90年代中期,终于,我忍受不了每日拿着发表的歌功颂德的稿件,仅仅为满足于博取领导一哂;我终于忍受不了自己曾经青春萌动的理想被工作环境压抑、消磨;我终于忍受不了年迈的父母在烈日下劳作,靠卖粮食籽攒钱要我在官场“上进”的想法。。。于是,我辞职了,在经历一个多月被不解、诧异、埋怨、斥责、讥讽淹没的日子后,我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寻梦历程。

(未完待续)

 

一夫。2013.11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张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