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7日
评论数(1)
一、城市的个性与生命力
人类社会在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每一城市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选择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便是人们在诠释城市时常常论及的城市个性。城市如人,一般说来,“‘城市个性’这一含义带有很强的人格化色彩,主要强调不同的城市之间应像不同的人一样具备自身独特的特征,即在自然条件、城市形象、历史文化、价值精神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能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个别特性。”①现代有关城市化研究的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高低,其决定性因素不是城市的规模大小,而是城市具有独特性资源的文化定位是否准确和功能是否完善。如同个性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一样,城市的生命力也是依靠城市个性来维系的。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发育越是成熟,历史文化的积淀越是深厚,城市的个性就会越突出,城市的品位也就会越高,特色就越鲜明。
在现代社会里,城市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产业、个性化的文化和个性化的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成为人们解读一个城市的最好符号。就价值取向而言,如同任何事物最重要的价值是个性价值一样,城市正如同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其魅力在于它所突出的个性、它代表着城市的特色和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反映着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的“文脉延伸”、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如果我们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可以把现代城市的个性形成和个性表达的内涵看作是一个系统集合体,它们通过各种有机的可变要素架构而组成不同的城市个性品位或识别符号。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个性的外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可视的表现和一个地域共性的审美文化的表达,它所具有的个性当由如下的要素显现:
(一)城市的个性体现在城市建筑特色上。从器物层面来说,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的独特性是城市个性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是城市独特的产业、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以建筑语言形式的再表达。它不仅具有能够满足人们在城市居住生活、或者从事生产的功能,还且还可以表现出一个城市内在个性的文化气质和品位。终究可以作为一种地域、时代的时尚、风格、技术条件的载体,将风云变幻的历史真实凝聚于固体的建筑之中,使人从中感悟历史和思索文化。正如不同的少数民族会穿戴不同的服饰一样,具有不同个性的城市,也应具有不同的城市建筑特色,从而给人留下历经岁月消磨的深刻的个性文化记忆。例如“巴黎铁塔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和城标,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审美情趣,结构对称,高大壮丽。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传播音乐艺术的殿堂,建筑师大胆采用了花瓣的外形,表达了悉尼人对美的热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朵。”②
(二)城市的个性反映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上。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个性所在,是标识城市个性中最具传神的因素。人们对于不同城市的个性印象往往都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与文化形象留传下来并得以持续存在的。如“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具拉丁气息的个性风格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个性风格而感动。”③“到过威尼斯的人会感到它犹如一个热情奔放、性格开朗的西方城市姑娘,其富于动态变化的城市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你感到浓妆艳抹,生机盎然。罗马城内充满着征服的战利品和骄傲的象征物,以示帝国的强盛和武功的荣耀,而中国的苏州城,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文尔雅、素静而害羞的东方乡村小姑的形象,舒展的轮廓线和白粉墙、小青瓦给人以不施粉黛、含蓄而富有朴素之美的魅力。长安街以街、市、坊、里的严谨布局显示出治国安民的雄韬伟略。”④杭州作为一座小城,人们在这里会感受到那些具有琼瑶式特点的缠绵故事,令人感伤而富有女性味。还有成都人的悠闲和重庆人的火爆等等,这些都可说是个性化城市形象的魅力所在。
城市的个性危机与重塑选择(三)城市的个性根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上。城市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定位特性是构成城市个性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流动和积聚的平台。依自由经济学派的理论,经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积聚和流动本是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所具有的吸引力、积聚力和增殖力,不仅取决于城市资产的增量水平,而且取决于城市资产是否具有独特的个性、或者较强的市场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吸引城市流动资产积聚的洼地效应。一般说来,由于一个城市的资源往往具有专有性甚至是垄断性,这些专有资源恰恰是其他城市很难模仿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其产业发展也就具有了独特的优势。在市场稀缺定价作用下,资源的专有性越强则意味其稀缺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确立产业就越具有发展优势。例如我国的春城昆明、山城重庆、冰城哈尔滨等城市所以能声名远播,其所具有的自然风光资源起了重要的作用,油城大庆、煤城阳泉、铜城白银等城市所以能令人耳熟能详,其所具有的自然矿藏资源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资源结构的差异及区域配置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城市个性存在的不同特点及其政府在其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差异。
二、谁偷走了城市的个性
在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中,中国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举世瞩目,然而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当下批评较多的,是城市决策者们在互相追逐城市发展规模的模仿中,缺乏创新的城市经营手段,造成相似的城市建筑和雷同的产业结构模式,出现了文化个性的消失和城市“同质化”现象。以至于人们感受到的是大江南北到处掀起经济建设浪潮,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老城改造全面铺开。随着城市面貌的越来越现代化,宽马路热、大立交桥热、大草坪热、移植大树热也一窝蜂地兴起,最终形成了地域虽不同,却风格一致的城市: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高层建筑,一样的商业街、步行街、立交桥,“当工业文明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世界面貌时,由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历史形成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灭。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中,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方式从没像今天那么雷同和千篇一律。”⑤以至于著名作家冯骥才对此所作的评价是:“城市的历史脉络没了,地域审美特征没了,深厚的记忆消散了,标志性的街区拆平了……现在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在无形的层面上,比如不同城市人的集体性格,仍很鲜明,彼此迥异;但在有形的层面上,比如城市的形象上,我们已经渐渐找不到自己。我们有自己的个性,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容貌,感觉十分难受、无奈和困惑。”⑥
城市要有特色,建筑要有文化个性,在认识上大家其实没有争议,但为什么城市建设依然那样千篇一律呢?原因之一是以西方为代表的工业化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影响力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文化界限,从而使得地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失去了根基,甚至被湮没或边缘化。再加上在我国对外实行开放,国门洞开的大好时机面前,我们的城市文化准备不足,特别是如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化”浪潮汹涌,“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成为时代最强音,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样的超级都市,一下子有资格成为我国城市决策者绘制蓝图的摹本。以至于约占全国667个城市总数的27%的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这其中有许多还是一些刚刚升格的年轻城市。显然,一些城市决策者因心态上的急切和随心所欲而显得轻率甚至是不负责任,不顾现实条件是否具备而盲目地提出过高目标,铺大摊子,结果是除了大把大把的烧掉金钱和加重百姓负担外,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座畸型发展的失去个性的城市。而破坏古城建筑,盲目地克隆其他城市建筑的行为,无非等于在铲除自己在城市经营成长中的根基。再如建筑本是城市个性的直接表达,然而当代建筑行业使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建筑师接受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教育,国人对西方式的现代建筑同样的新奇、崇拜,在这种背景下,建筑文化个性的丧失也就在所难免了。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8年,“已投入使用的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最高摩天楼,亚洲占了8幢。而中国大陆及港台又在这前10名中占了6幢。摩天楼早已不是缥缈的神话,它已成为中国与亚洲的重要景观。上海更是中国大陆摩天楼最集中的地方,浦东新区在短短几年内建成超高层建筑一二百幢,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极为罕见。”⑦高度无极限,人类建筑高度的记录正不断地被富于想象、敢于挑战的建筑英雄们所改写,人类也将在一次又一次建筑奇迹中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为世人能够长久铭记在心的建筑难道仅仅是“与天公试比高”的高度吗,恐怕那些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个性特色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这就好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的凯旋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一样,其独具各异的建筑是艺术的产物,因为它们的创造性和唯一性都是不可摹仿的,所以才能成为人类文明史的见证和一个城市永恒的标志。而在当下中国的城市,一个发展过程中的通病,恰恰缺少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建设特色。这正如同著名建筑专家王明贤在《建筑的苦恼》中所提出的见解那样:“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是经济,不是金钱,而是观念。原来建筑的问题是千篇一律,如今的弊病则是千奇百怪。在拆毁许多历史建筑的同时,我们又建了许多很蠢的新建筑。追求气派豪华,创造出的却是恶俗。”⑧
谁偷走了中国城市的个性?从深层挖掘思想意识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在影响着我们对于城市个性的理解和城市建设的思维。对我国来说,我们现在构建的城市化社会,最重要的通过农民进城,进而构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构建一种市民的生活状态,使其成为有生活意义和城市文化价值取向的市民群体。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由于我国民众在近代社会形成的城市化观念是在传统小农意识十分深厚的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封闭的乡土意识、浓厚的血缘观念所导致的城市意识的断裂,再加上城市中富有阶层对贫穷阶层的鄙视,城里人对外地人的歧视与排斥,一定程度上导致因各种原因走进城市里的人们无法从内心形成对自己居住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谈不上塑造出具有鲜明的代表城市精神的个性。特别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维观念因为国门开放而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从一个极端开始跳到另一个极端,出现了在冲破保守观念后所带来了对旧传统与旧文化的全盘否定的思想意识倾向,以至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城市的乡土和民俗文化被破坏殆尽。
削弱中国城市个性的力量还来源于我国的制度建设上的欠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建设均建立了公众参与程序,这个程序贯穿于一切建设活动的始终。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受传统的官本位制影响,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上难以做到民主讨论和科学决策,综合和整体设计中存在着对历史文化承接与保持的缺陷。特别是受政治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加上长官意志的左右,城市个性在屈从于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变化不定,难以独善其身。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作家冯骥才近年来一直在为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呼吁。他称拆除遗存、抄袭西方导致中国城市丧失个性和固有文化,但重要的是“我们城市的规划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城市的规划完全由长官意志做决定,几个官员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但在考察一个官员的政绩时却没有文化政绩,这是很大的遗憾。”⑨
三、重塑城市个性的路径选择
城市的个性特征,展示着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风采、自然地理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演变过程及人文特征,成为具有特定标志的城市价值理念体系。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削弱城市个性的弊病,政府应当集思广议,抢救城市的生命,积极寻找有效的路径来努力挖掘、塑造和展示城市的个性特征,从而展现出作为城市的卓尔不群的品格和魅力。
(一)城市历史个性中的承继与创新
城市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和语言、身体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文本,有着自己特殊的文脉发展过程,我们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阅读出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印迹和每个时代人类活动的创造。离开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然而,保护一个城市的个性特点应当包括民族文化、地域风俗、历史传统和地理景观等方方面面,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可以说它们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政府应当做到:一是保护文化遗存和传统景观。因为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城市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景观资源是独特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标识。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标识,他们可能来自不同时代,但可以用不同的存在方式来反映城市的个性存在。
在城市个性发展这个系统中,承续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承续,就难以创新;没有了创新,则没有了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希望。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许多城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存在着表达自己城市个性的文化符号、精神和理念,所以发展城市个性的前提是要寻找和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和传统。可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存在着复杂的文化断层现象,这又决定了要想构建与发展城市个性,就必须对城市的文脉和基因片断进行梳理、甄选和重塑,意味着必须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和创新出城市的个性,才能真正推动城市文化及其个性的发展。为了实现城市文化个性的创新,政府的领导层应当做到:一是使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建设相融合。发掘城市的文化个性,不单要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特征或一些文物古迹的外部视觉感受,而且必须研究城市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和特质感受;二是使城市的地域存在特点与古今中外文化相融合。一座城市的形成是经历千百年的沉淀,必然融进本地域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必然与自然风貌构成依存关系,体现人们的审美取向;三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化建筑布局设计相融合。城市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建设,由此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问题,政府在城市个性的塑造过程中,应当在有利于逐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积极保护城市原来固有的文化形象和特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成城市个性的发展和进步。
(二)城市经济个性中的产业定位与建设
城市如人。如果把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和骨骼,而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丰富的文化内涵则可构成城市的血液、筋肉。在这多重要素之间,强大的城市产业经济是支撑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培植产业精品和产业实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就显得十分重要。囿于传统定位理论的局限,我国过去的城市发展几乎都把“国际化”放在首位,但是由于没有充分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和准确定位,结果各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重叠的现象,致使城市的资源潜力不能很好地挖掘,优势得不到发挥。
“城市的产业特性,是构成城市个性的基础。所谓产业特性,并不是发展其他地区不存在的产业,而是指在国家整个经济产业体系下,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产业体系。”⑩因为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存在和发展,才能为改善城市的环境和设施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可以认为,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发展的城市只能是一座失去存在基础的空心城廓。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城市,在塑造城市的特色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方面,也会失去长远发展的后劲。基于此,市政府的决策层应当按照原创性、特质性和差异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主题和灵魂。认真分析城市的资源结构特点,进行科学的产业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严格科学的规划,实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塑造。
(三)城市形象个性中的资源利用与塑造
城市的性质,也正如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内在素质,它会从根本上规定城市形象。城市个性特色塑造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城市的各类自然、文化资源。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是城市个性特色塑造的基本要求。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是城市个性创造的客观依据。自然界中的湖泊、河流、海滩、沙漠、森林、山丘所有的显山露水的大自然特性,都可以成为城市个性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的个性塑造应当结合城市自身所依存的自然特征来进行合理布局,同时也应与人文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这其中包括城市的古建筑、发生历史事件的街区以及名人的故居等等,从而赋予城市以更为丰富的内涵,铸就其独具个性的灵魂和生命。
完善的城市功能可以彰显城市的个性,也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决定了不断完善和整体提升城市功能是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能。就一般意义上说,城市通常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文明发展中心的特征,并具有使当地的生产要素在积聚的基础上产生规模效益的功能,然而由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城市规模、并且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城市的具体功能也会有所差异,这意味着人们选择一个城市的功能要根据城市所具优势的独特性来确定,如此才可以保证城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