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28日
评论数(0)购物中心的动线规划(1)
中央空间与垂直动线分析
在洛杉矶的比佛利购物中心(Beverly Center,1982年开幕),出现了一个难度更高的问题:就是三层楼的购物楼面,被安排在五层立体停车场上面的楼层。该商场为了要将人潮从街道层往上带,同时又想将开车至停车场的购物人潮,一网打尽,因此,一层接著一层延续不断、罩著玻璃外壳的电扶梯,沿著建筑物外墙临二条街的街道立面,一路攀爬上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手法令人想起巴黎的庞毕度中心。
虽然所举的这一些例子,都是相当极端的案例,但是,它们说明了在这样的空间背景之下,垂直动线所创造的许多可能性,当然相对地,也必需付出某些代价。在其他的空间形状里,这种设计手法还是行得通的;比方说,在大部分采光大厅里,空间都比较狭窄,因此成排的电扶梯,就分成好几层,一段上面接著另一段,例如在川普大厦的采光大厅一般,但是仍然使垂直动线表现出一种主动欢迎人进来的感觉。玻璃电梯是设计中央空间里垂直动线的另一种密码(也是目前最普遍被广为应用的方式),有的是单独一支,有的则是好几支搭配在一起,例如:水塔广场购物中心的采光大厅里,造访者可地搭乘玻璃电梯,抵达下行电扶梯的最高处起始点。
还有另一种设计策略,不只可以说服人潮往上走,还可以在中央空间所有的楼层上,创造出活动与动线的背景环境。最简单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悬挑在空中、『<』字型的透空钢制楼梯(这是班哲明·汤普森所设计之节庆式市集广场系列作品的注册商标),比方说:南街海港之17号码头的中央空间里,钢制楼梯将人潮带到挑空的空间,让他们就好像是站在一个缩小舞台上的表演者。
该场景的空间感觉结合了垂直动线,同时表现了三度空间壮观奇景的感觉,并透过某些次要的元素,更加凸显出其空间特色。在南湾盖乐瑞雅购物中心里,喷泉喷出来的水柱,以及水底照明,将众人的目光吸引到这个空间中,从上面的楼层往下看,这些元素排成星星的图案;在川普大厦里,一个高六层楼的瀑布水景花园,沿著采光大厅大面的空白墙设置,再加上大理石、青铜材质、灯光,以创造出一面有潺潺流水的闪亮墙面;在达拉斯盖乐瑞雅购物中心里,巨大、从上面垂吊下来的照明设备,好像马戏团特技表演的人,坐在高空中的凳子上,俯瞰著溜冰场;榭芙菲尔德的水晶峰商场(Crystal Peaks,1988年开幕),以假人扮成的电动登山人与缆车,上上下下都会穿过商场中央的挑空空间。
关于中央空间的动线分析
就出租店面的层面来考量,中央空间是人行交通量最大的一个点,在这个空间里面,通常最远的距离是从各主力商店到购物街各端端点的长度,因此才可以有机会顺著购物街的沿街面,分割出最多家店面小、租金高的店面。就设计层面来考量,中央空间是沿著购物街逛下去,整个空间序列中的最高潮,是最有机会赋予剖面开放性的地方。从上述的这二个观点来看,中央空间是购物中心的焦点场所,是最可以刺激逛街人潮愿意在楼层间进行垂直移动的场所。
上述的每一项规划企图,都给设计者带来一些特殊的难题——就招租方面的难题乃是在于,在购物街绵延不断的线性空间里,如何创造出一种中心性的感觉,以及一种特殊场所的感受;然而,设计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说服『血拼族』去做,一般常理以及许多不成功的前车之监都认为『购物者天生就会拒绝那么做』的事情。
如果在中央空间里,能够细心巧妙地安排一些机能,做为吸引逛街人潮的卖点,就可以帮助设计者达成这二个目标。比方说,在达拉斯的盖乐瑞雅购物中心,溜冰场就配置在中央挑空空间的下方,位在地下层,从其上面的三层购物街,都可以俯瞰它。可供饮食的小空间,以及开放给所有人使用的桌子,沿著溜冰场的边缘配置,同时,那里也开设了一间五厅院的复合式电影院。南湾盖乐瑞雅购物中心,美食街也紧邻著中央空间,但是这一次却规划在顶楼,同时藉由一支高度跨二个楼层、往上走的电扶梯,吸引逛街的人往上移动,将人潮直接从三层购物街的最底层,带到最上面的这层楼,往下的电扶梯则以中间楼层为分界点,分成上下二段。
中心性与线形延续性对策
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解决中央空间之中心性与线形延续性概念的设计课题。
在瑟韦花园商场(Sherway Gardens)中,如何塑造空间中心性的感觉,居于整个设计考量的第一位,因此,该商场中央空间的设计,就以莱特(Ftank Lloyd Wright)所设计的联合教堂(Unity Temple)做为模仿的对象,于是,它在几何形上的协调性,少多就有一点疏失。在北布鲁克庭院商场(North Brook Court)中,那一条蜿蜒路径的延续性,是整个设计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中央庭院空间就以独立的结构体界定出来,好像贝里尼(Bernini)在圣彼得教堂圆顶下所设计之祭坛华盖的现代主义版。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在圣塔莫妮卡广场购物中心(Santa Monica Place,1980年开幕)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设计解决手法,他在该商场中,使沿著中央空间周围的柱列格子,与购物街区域的结构格子,互相形成倾斜30°的夹角,而购物街区域的结构格子,又与分割街廓的都市纹理格子,互呈12°的夹角。其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效果,远比一个斯巴达式结构所呈现出方整规矩的感觉,还要错综复杂许多。
在港湾广场购物街与皇后码头渡轮站商场的二个案例当中,柴德勒·罗柏兹运用了另一个有点相似的设计策略,他将一个采光大厅,以对角线的方位配置,切过建筑物柱列的格子,然后再利用从上面悬垂下来、成排的电扶梯,配置在对角线的轴线上,使采光大厅的空间,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种设计手法,在港湾广场购物街所产生的效果,相当明显,该商场的电扶梯由下往上攀爬,贯穿四个楼层,在第二层楼有开放式的咖啡座座椅,美食街位在第四层楼,以吸引人潮动线往上面的楼层移动。
港湾广场购物街的建筑师群,唤起人们对罗马西班牙大阶梯(Spanish Steps)的记忆,以其做为设计商场垂直动线形式时,仿效的前例,其中动线的平行排列,就是一种有趣的垂直动线设计形式,该手法使人们了解这种垂直移动的方式,不单单只是一种通到动线所抵达之处的连接方式,更可说是移动行为本身的活动背景,这一个动态的舞台,使每一个人都难以抗拒它的魅力。为了要达到这一种效果,在设计上必须采用某些视觉上引人注意的配置方式,在人们移动的过程当中,提供一些惊喜与趣味,因此即使动线的尽头并没有任何吸引人的特殊机能,人们还是愿意使用它。
这一类的设计方法,后来变成越来越不可或缺,然而,其所具有的功能,却与设计者期望吸引之行人的需求,差距越来越遥远。比方说,位在芝加哥的水塔广场购物中心(Water Tower Place,1976年开幕),该商场里的二家百货公司,占满了整个街廓的街道层,因此,采光大厅与三个楼层开满独门精品店的购物街,只好配置在第一层楼(译注:本书作者在此所称的一楼,是根据欧洲人的习惯称法,实际上为二楼),从街道上并看不到这一些空间。
为了克服这一点,同时也无需把采光大厅与小店往下挪到街道层上,或是一定要把百货公司的位置做迁移,因此,该商场在街道层门厅的背后,规划了一个具戏剧性的垂直动线,有几支电扶梯、分成几层的石灰岩楼梯、以及几个悬垂下来的小瀑布与植栽;就该购物中心本身的条件而言,这一个垂直动线空间,俨然变成该商场的重要吸引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