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的商业观察

刘芳

公告

1、稿件为原创,转载请说明;

2、约稿、转载请加微信:fairy158158。


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各平台搜索“刘芳在想”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32

总访问量:3814616

垄断迷思:互联网公司是否会掉入道德的黑洞?

2020年12月29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刘芳

头图/联商图库

前言:大数据时代已经将所有的人和商业体拖入了无尽的黑洞之中,一不小心就道德不守。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已经无所遁形,但却无法挣脱这个事实,既与你有关,也与你无关。

一、大数据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既恨又爱

用户资料泄露

2018年3月17日,据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观察者报(英国卫报的周日版)联合曝光,Facebook上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此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整个国际社会都因此事陷入了对用户数据没有安全感的氛围中。

3月19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两党政客要求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国会接受质询声音越发强烈。Facebook股价开盘后即出现陡状下跌,面对公众质疑、政府处罚以及市值蒸发,以及此事在国际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扎克伯格面临着内外两难的困境。

当大数据成为了某些势力的权柄时,哪里还有法制与道德可言?

用大数据杀熟

在2020年,央视二套财经频道(CCTV-2)报道了北京的韩女士在京东上购物,却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韩女士在京东购物时,其间用了另一部手机、另一个账号结账,却意外发现同样的商家,同样的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出了25块钱。

事件曝出,舆论一片哗然,有网友戏称:我以为我是PLUS会员,没想到我是被PLUS收割的会员。

制造信息茧房

大数据帮助新的传播技术提供了将人们的习惯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以制造信息茧房的数十亿美元市值的新闻媒体平台。这个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的同时,也用技术将人们包裹在“信息茧房”里,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和程序化。长此以往,公众就会对于社会问题的考虑欠缺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茧房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且难以改变。依赖平台,懒于思考,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生活在舒适圈里。

完全了解用户

为每个用户打上标签形成清晰明确立体的用户画像,构建起精准营销的用户运营体系是所有企业的梦想。

用户标签体系中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口属性、二是行为属性,人口属性又包括括了性别、年龄、生日等;行为属性包括了活跃情况、消费商品、优惠活动、购买周期、支付情况,而用户在互联网企业的平台上操作的每一步,系统都进行了记录,且通过以上两种属性标签分类,数据在持续的积累下,平台可以把每个用户的概貌、甚至可以精细化地描述出来。

预知用户需求

如果用户在某平台上购买了某某品牌一段的婴幼儿奶粉,那么平台会根据一段婴幼儿奶粉的消耗量推算出你下次需要补货的时间,提前通过平台PUSH通知该补货了,抢在别的平台或者线下场景前完成提前干预,一但让用户形成预购习惯则可以深度绑定。

而适用于预知用户需求且进行干预的零售场景实际上还可以包括以下这些商品,比如:卫生巾、油盐酱醋、烟等用户已经形成了固定采购习惯和存在着较强循环消耗周期的商品。

二、大数据平台们在做什么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拥有海量的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如果阿里云说自己排第二的话,估计没人敢排第一了。

阿里2020年3月份季度及2020财政年度业绩显示:中国零售商业业务及阿里云收入增长强劲,集团收入同比增长35%至5,097.11亿元;达成了集团去年定下年度收入达5,000亿元的指引。

从总体来看,阿里的大数据从数据的获取应用,到生态、平台,布局得非常完整,已经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一个用户如果在阿里的生态圈内实现以上的所有需求,那么将非常完整地描绘出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

腾讯

如果说阿里大数据将用户的衣食行住娱包揽完全,在大数据领域腾讯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其在社交领域的深耕发展,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腾讯拥有用户关系数据和基于此产生的社交数据,而这些社交数据在腾讯内部的思路主要是用数据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比如将QZONE、微信、电商等产品的后端数据打通,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号称赋能的生态系统。

百度

作为国内综合搜索的巨头,百度的优势体现在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沉淀十多年的用户行为数据、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前沿研究。近来百度也正式发布大数据引擎,将在政府、医疗、金融、零售、教育等传统领域率先开展对外合作。

三、大数据公司是否会陷入道德黑洞

数据杀熟:影响人民获得感

杀熟,即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除以上述提到的京东大数据杀熟事件,近两年来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

在一个平台刷飞机票,多刷两次打折机票就没有了。因为平台识别到用户在持续刷机票,被认定为是购买意愿非常强的用户,你再刷?再刷就涨价了。

因为购买意愿强烈,就要活生生被宰割,这样的算法逻辑的确深度影响了用户的获得感。

如果在线下,这样的情况是万万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线上平台,这样的逻辑却恰恰利用了用户对平台另一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而损害用户的利益,赤裸裸地坐地起价。

微博用户“廖师傅廖师傅”说的:相比谷歌说的“不做恶“,很多高大上光鲜的互联网企业显得那么猥锁和无耻。


资料泄露:影响人民安全感

因为用户已经通过各平台实现大量的从工作到生活,从公事到私事的操作,大数据会记录你的基本情况、浏览行为、购买习惯、支付方式,甚至挖掘出你最底层的消费心理。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鞋码、三围、消费水平、口味偏好、购物偏好、促销敏感、活动场所、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等,都是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来的。而这些基本囊括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问题,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被买卖),类似于facebook泄露5000万用户资料事件一样,可能会对用户人身财产、公司、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挤杀实体:影响人民幸福感

社区团购在2020年的一场混战风声鹤唳,一度让中国的600万小实体经营者、连锁体系、品牌商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甚至夹缝生存。

在这其中的600万小实体经营者是零售市场中的最小细胞,本来依靠自己一家小店过着安生日子,而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不但没有赋能他们,这些平台仗持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巨额资本将消费者的流量收割 ,挤杀上下游两端,还试图砍掉中间商(实际上他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砍掉中间商,只是偷换概念自己成为了新的中间商),不但伤害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商业秩序,也助长了大平台收割上游品牌商、下游实体店、砍掉中间商、低价拢络终端消费者的气焰。

以前一个小店还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现在是:我颠覆你,却与你无关。

而一旦这些小实体的生计受到影响,那将会是中国社会非常不安定的因素。

结束语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驶来,力不可挡,这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是,我们每个人将再也没有秘密可守,数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显性部分,亦可推断出其冰山底层的隐性内容: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具体位置、心理动因、政治姿态、性格因素等等。

2018年4月4日,青年艺术家邓玉峰从网上买到武汉34.6万人的信息,姓名、住址、车牌号、网购记录等,将这些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后,办了一场公开的展览,让人为赤裸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自己感到不寒而栗。

“我们的生活变成了别人的数据,我们的数据变成了别人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变成了别人的权力,这可能是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最囹圄的时代。”

邓玉峰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

希望国家无形的手可以变有形的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大数据面临的道德黑洞,保护民众生活的隐私性与安全感。

而最近针对阿里巴巴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或许是给民众传递一个稳定信心的信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