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319

总访问量:8732958

华普超市落寞

2013年09月16日

评论数(0)

   如果不是两个月前总经理去世,华普超市似乎已经多年未在业界露脸了。

  华普超市上一次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10年。当时有消息称华普超市接受一家基金公司的3亿元注资,随之进行了管理人员大清洗,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门店整改工作。

  现在回头看看当初华普超市祭出的整改计划,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更像是自说自话,开店步伐停滞,被寄予厚望的空降高层管理人员纷纷离去。

  至今神秘基金公司的面纱还未揭下,外界对此仍是一无所知。

  而作为北京老牌超市品牌,华普超市不仅被同期发展起来的外资超市远远甩在后面,也被后起之秀赶超。尽管较早走上跨区域发展之路,也是节节败退,如今发展16年的华普超市仅有13家门店,不断收缩战略、不再有明显的创新之举使得华普超市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神秘基金注资

  “华普超市的投资人姓翦(华普产业集团董事长翦英海),是华普产业集团的。”一位华普超市前高管告诉记者。

  所谓的投资指的是2010年6月业内传言华普超市获得某基金公司一笔3亿元分期注资,首期投入1800万元,约定陈耀东担任华普超市总经理。

  陈耀东的从业背景十分靓丽,曾历任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北京华联综超董事长、家得宝中国区CEO。跟随陈耀东一起空降华普超市的还有零售老将、原家乐福华北大区总经理、华联综合超市副总的罗俊。

  当时业界对这笔投资十分费解。有分析人士称,这笔投资之前没有任何征兆,按常理基金公司投资应事先对华普超市进行尽职调查,但没有听闻调查事宜。

  陈耀东对基金公司投资一事做了个打太极式的表态,称“为华普注入新的资金是集团公司的既定战略,但任何投资都不会改变华普现在的股权结构,换句话说华普超市不会被任何资金掌控”。

  但知情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传说中的基金公司子虚乌有,实际上这笔“投资”的幕后推手仍是华普产业集团。

  记者就此事向华普超市副总经理仪红升发送采访提纲,对方回复称,因集团还未指定超市新的对外发言人,目前不便对外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

  陈耀东等高管进入华普超市后,迅速开始了整顿工作。通过做问卷调查、商圈分析,结合竞争对手营业情况,敲定门店延长营业时间的方案。另外,推动促销活动,调整商品结构、价格,均有详细的计划表。

  北京万寿路、朝阳门店的升级改造便是“改革”的产物。“门店改造是人事调整后的战略重点,而3亿元风投资金的首期资金也全部用在了门店改造项目上。”新团队先后向外界表明整改的决心,“2011年将完成现有15家门店的改造并且在京开5家新店;到2014年在京门店数量将达37家。”甚至还提到了上市日程,“计划2014年启动上市程序。”

  2011年1月,陈耀东还宣称华普超市已经扭亏,开始实现全面盈利。

  而华普超市的业绩外界一直不得而知,记者根据其目前的门店数量和现状推算,其15家门店改造计划落空,新团队仅对3家门店动刀,其余门店的改造后续无声。不但没有新开店铺,反而关闭了2家门店。

  但这次投资带来的是华普超市人事大地震。采购部、营运部、信息部、人力资源、开发部和审计部等主要职能部门的部门总监及部分门店店长接连撤换或离职。与此同时,在华普超市任职13年的总经理李晶也黯然离去。

  “事实上,华普产业集团在地产项目上受挫后,想引进新的超市管理团队,重振超市雄风。集团本想借陈耀东在业界的资源,引进风险投资。”上述前高管称。

  明星陨落

  予以重任的陈耀东于两个月前辞世。2010年引进的新团队也都各散一方。入职不到一年时间,罗俊便离开华普超市,担任中邮地平线(美方代表)百全连锁超市首席执行官。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团队人员频繁变动。

  “陈耀东带来的团队包括家乐福、华联和家得宝的前员工,但是在华普超市融合得不是很好。”上述前高管说:“事实上,引进陈耀东之后,没给超市带来经营方面的改变,也没有产生更好的效益。引进外部风险投资无望,超市缺钱,改造计划也就搁浅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普超市这些年没有较大的进步。虽说引进了新的团队,但企业没有发生根本性、战略性的变化。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指出,华普超市以综合超市这样的业态发展起来,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商品结构与创业时没有太大的差别和改进,一直是以传统的超市经营为核心,创新不够,利润点单一。而像家乐福等其他超市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调整,追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功能,注重收银台以外租赁,丰富的服务集群,提供社区服务。

  时光倒流到十多年前,成立于1997年4月的华普超市还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北京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2003年1月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华普超市以光顾度15.6%位居全市第二,仅次于家乐福超市。甚至在北京城区很多菜市场用的塑料袋,印的都是“华普超市”四个字。

  2000年,华普开始跨地区发展,北至吉林,南至武汉。但在此后零售业高速发展的10年间,华普在走下坡路。从2002年到2010年,华普超市陆续关闭了吉林、武汉、河北和青岛的门店,如今外埠市场仅剩下河北的高碑店和涿州店。2000年到2008年,华普超市在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的名次也几乎逐年倒退,虽然营业额从6.85亿上升至16亿,名次却从38名下滑至93名, 2009年之后更是销声匿迹。

  世易时移,物美超市、京客隆、华联和超市发等飞速发展,门店数量和业绩都远远超过了华普超市。

  受地产连累

  华普超市真正的低谷期始于2008年,彼时有关华普超市欲出售的传闻甚嚣尘上,据说物美、Tesco、海航商业、永辉等都与其有过接触。有知情人士称,当时海航商业和华普超市都进入了交接的阶段,海航方面甚至派人进驻华普了,但是最终合作告吹。

  “集团找了各种渠道出售超市,和很多公司都谈过,可能因为超市内部的账务问题或集团的策略变化,都没谈成。”上述前高管这样告诉记者。

  华普超市一度陷于困局。从2007年开始,华普超市接连不断地出现拖欠供应商货款的问题。但华普超市的企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并不知情。不过,2010年时任副总裁的罗俊曾向记者坦承,华普超市确有未处理的拖欠账款。当时也有知情者透露,华普超市之前的经营不善也为新团队遗留下了一些债务问题。

  不过,有供应商对记者反应,目前华普超市并无拖欠货款现象,只是账期在3个月,比其他超市要稍长一些。

  华普超市只是华普产业集团旗下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实际上,地产业务才是华普产业集团的主营项目。这在华普产业集团官网上也有所体现:房地产开发业务是华普集团的支柱性业务之一,是华普集团的主要利润源泉,也是带动华普集团商业零售、物业管理和餐饮娱乐等业务发展的基础性业务。

  而在华普超市发展过程中,地产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拉动作用。一位华普超市员工透露,华普超市的异地扩张有部分原因是为了配合总部的需要。以青岛为例,当时总部集团在当地有个地产项目,为了促进楼盘销售,集团要求超市开过去拉动人气,由于不具备成熟的商业条件,结果以门店亏损而收场。

  这样的说法得到部分知情者的证实。“地产兴盛的时候,集团对商业不大看重。现金流紧张时,集团总部便向超市抽钱。而超市的利润比较薄,实际上占用的资金主要是供应商货款,这样对超市结算、账期以及开新店都有影响。”

  资料显示,由北京中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1年开建的华普中心大厦长期身陷诉讼泥潭。中地公司由华普产业集团和北京中联普拓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过去几年,华普中心大厦因资金短缺一度停工,中地公司笼罩在亏损、纠纷、债务乃至违法黑幕中。

  在零售企业中,许多公司增加自有物业占比以降低未来经营风险。苏宁暗中积累大量的土地储备,大商股份百货的自有物业面积达133万平米,地产资源大多都成为企业的绝对优势。相比起来,华普走在前头,但却似乎有些背运,绊倒在了地产上?

  (本报记者 李 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