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506

总访问量:8580585

内外资便利店对决

2012年08月13日

评论数(0)

  上海虹口区某小区周围的两家好德便利店的灯,自上个月熄灭以后就再也没有亮起来。

  这已经不是第一家关门的好德便利店,盘踞上海多年的上海农工商,面对日益高涨的成本不得不关店调整战略了。

  但外资便利店在成本大山前却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与好德隔了一条街的罗森新店正在紧张地装修中。

  小小的便利店引发了内外资零售企业的争夺。是扩张还是潜伏,是流血开店还是忍痛关店,内外资便利店上演了又一出冰火两重天的大对决。

  巷口争夺战

  内外资便利店连锁企业都在疯狂抢夺市场,卡位战的刀光剑影正在进行。

  “随着当前大卖场销售额的逐渐下降,而成本的上升,很多企业纷纷看好便利店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战略性布局。”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说。

  进入中国20年的便利店大佬7-11终于要开放加盟,在北京和成都加大扩张力度,公布了加盟条件。而上海7-11也将于明年1月份开放特许加盟。

  与此同时,7-11的老对手全家便利6月杀入了成都,一天同时开3家店,与WOWO、红旗、7-11等展开竞争。全家方面还表示,今年总店数目标是1200家,并以每月50家的速度快速展,扩大进入杭州、成都及深圳等新市场。

  在北京便利店市场经营多年的港佳好邻居也坐不住了,今年7月与“Hi!小白”网络精品便利店达成了战略合作推出网上订送餐服务,但其负责人表示,因范围有限,目前这一服务只针对朝阳区的指定区域。

  内资方面,各家连锁便利店也没闲着。

  作为北京地铁出口的惟一的便利店企业,北京车行天下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就表示,“乐加”房车便利店今年底增加到120辆,同时与京东商城合作,打造 “收发室”工程。

  河北国大36524便利店总经理贾军波也透露,国大36524今年计划新开150家店,并将积极开拓写字楼和高端社区市场。

  进入西安市场2年的山西便利店连锁企业“唐久”更是放出豪言壮语,“未来几年内,唐久24小时连锁便利店在西安的门店要扩张到2000多家……”

  民营快递大佬顺丰也从去年就打起了便利店的主意,继深圳地区的20多家店营业以来,日前北京8家店也已低调营业。

  便利店3.0时代

  从1987年第一家便利店亮相广州,便利店市场发展经历了多种形式。第一代便利店可以说就是从杂货铺衍生而来的24小时小超市,后来发展到以速食鲜食为主的连锁便利店。而专家认为,现在便利店正进入3.0时代,迈入人群细分的品牌服务阶段。

  目前,以外资为代表第三代便利店纷纷推出人性化服务。例如,7-11强化店铺餐饮休憩空间;全家在成都新店增设休息区,提供WIFI上网等个性化服务。

  内资企业似乎也嗅到了危险的气味。

  “如果不能积极创新,市场份额迟早会被吞食掉的。”贾军波说。

  贾军波表示,国大36524今年将积极开拓一类商圈。所谓一类商圈就是指高端商务区、住宅区。对于一类商圈的高租金问题,他认为,在其他成本(人工、电费等)不变的情况下,营业额上升的比例将大于租金上升的比例,盈利能力会更强。

  试水高端的上海联华快客也有不错的表现。上海联华新闻发言人孙明称,目前上海联华快客的高端便利店的日均营业额已经达到6000元,单日营业额最高超过10000元。这一数字在便利店的经营上还是不错的成绩。

  孙明还认为,便利店应当在便利、即时上多做文章,向中高端转型或许将是未来的方向。

  然而走向高端,7-11等外资便利店似乎做得更“彻底”。7-11进入中国就把眼光瞄准高端商务区和写字楼。目前北京的7-11便利店聚集在东城和朝阳等商业中心,在上海7-11更是把店安在了寸土寸金的徐家汇。罗森对于100多万的租金毫不放在眼里,努力将店面放在人流多的商业区。

  一味走高端,在当前租金、人工等各种成本都飞速上涨的背景下并非万全之策。 “高端并不能成为便利店发展的终极方向。”上海良友金伴总裁邱文胜就认为,相比大卖场客户较高的稳定性而言,便利店更多在于便利性。有些开在居民小区的便利店的投入产出比并不比市中心区域差,而且营业也比较稳定。

  因为背靠母公司——上海最大的粮食经营企业良友集团,良友金伴在大米、面粉、食用油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邱文胜告诉记者,良友金伴的选择更加靠近居民区。此外数据显示,在南京市场经营多年的苏果便利,1400多家店也是多分布于居民区。

  内资危与机

  不论走商务还是靠社区,在外资来势汹汹之时,内资便利店原有的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减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2011年,农工商好德、可的便利店总数从2500下降到2100。联华快客依旧2000家左右,没有多少变化。良友金伴也基本保持在500~600家,没有太大增长。

  一方面是内资的裹足不前,另一方面是外资却在拼命扩张:从2009年到2011年,7-11便利店数量从400家发展到将近800家,全家从359家增加到约700家。罗森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从2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家。

  对于如此强烈的对比,赖阳表示内资便利店在“内功”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个运营情况良好的便利店要有前后两个系统的支持。内资目前在店面选择、服务等前台系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外资,在后台食品加工、消费者喜好分析、商品结构优化、产品周转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例如食品加工方面,全家在上海建设有中央厨房,而罗森方面也在上海拥有自己的鲜食厂。

  此外,据记者了解,全家还将在成都的双流和郫县建设两个物流配送基地保证食品供应。

  内资方面更多是与相关供应商签订合同,由供应商统一配送。北京乐加便利房车的早餐就由合作伙伴进行制作,并于早上6:30之前送达各个网点。良友金伴方面也是由鲜食供应商进行供货。

  对于外资便利店的大肆扩张,贾军波就表示虽然内资便利店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内资当下的“潜伏”或许是为更好的发展。内资便利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北京乐加房车便利店就看准了“轮上的世界”,准备在移动中创造财富。刘杰表示,北京老城区改造导致很多商业点缺失,移动的房车则能迅速补充空白。不过,赖阳指出,目前仍处于网点布局和消费习惯培养阶段的北京房车便利店的发展前景还需时间考验。

  积极试水电子商务也是一个方向。扎根东莞的美宜佳截至上半年门店总数超过4100家。美宜佳副总经理周振兴表示美宜佳正在试水线上线下商品差异化运营策略。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见习记者 陈红杏)

  新闻1+1

  帝都VS魔都

  □ 陈红杏

  不论内资还是外资,都纷纷看好便利店市场。就分布状况来看,目前便利店较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成都、南京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战况不可谓不惨烈。但是北京和上海的情况却不那么相同。

  作为首都的北京被网友们称为“帝都”,但是在便利店方面似乎步子走得太稳了点。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大概有2000多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品牌方面,内资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除了港佳好邻居的200家门店和7-11的不到150家店,其他基本是内资的天下。

  此外,7-11的老对头全家还没有“进京”,不过据全家一位离职员工透露,目前全家钟意于北京市场多时,已经派小组先行考察,可能明年就会进入。

  而在温暖湿润的上海,又是另一番场景。6000多家便利店上演着一出沪上大会战,良友金伴总裁邱文胜就戏称上海是便利店的“魔都”。

  数据显示,上海目前有便利店6400余家,外资与内资似乎平分秋色。“便利上海”更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据了解盘踞上海多年的农工商拥有1500家左右的好德、可的。本土大佬上海联华示旗下拥有1200多家联华快客。而国有老牌良友金伴在上海也拥有将近600家店。

  罗森、全家、7-11等外资的力量也不容小觑。7-11在上海的门店数已过百,罗森的店铺数也过300,还在快速增加中。而开店速度一向让人侧目的全家更是用8年时间布局了700多家门店。

  如此南辕北辙的情形,赖阳解释说:“这跟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气候一是指自然的气候。相比上海温暖湿润的气候,北京长达4个月的寒冷冬天,导致人们的户外活动大为减少,相对的商业行为也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商业的气候,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比上海又少了那么些“自由”。

  另外,物美北京公司副总经理种晓兵也表示,北京地面扩张式的城市规划也给使人们的平均入店障碍高达7米,甚至10米以上。而上海则正好相反,高架式的发展模式使得上海居民的入店障碍小了很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