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902
总访问量:8726055
2012年06月29日
评论数(0)销售下滑、市场萎缩、顾客流失
零售商业绩式微
□ 本报记者 赵晓娟
近日各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各项政策的松动似乎给萎靡许久的房地产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零售业并没有这么幸运,仍然没有从一季度疲软的阴影中走出来,甚至有式微的迹象。
从超市、百货到电器、服装、餐饮,这些零售业的晴雨表似乎进入了“雨季”,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持久性的疲软。
躲不掉的数据
四川美好家园因近日被大商集团收入囊中后,已经改名为大商美好家园,其营运部部长梁建勇在新办公室里有些不安,职务和待遇都没有变化的他并非因为磨合问题而心烦,真正让他担忧的是近几个月的销售数据。
“略有下降。”梁建勇仅以简短的几个字告诉记者,因为考虑到通胀的因素以及季节的变化,美好家园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品类以抗通胀的策略,使得毛利提高了2个百分点,“生鲜深加工和冰鲜产品销售占比有所提高;食品类的新品和进口食品占比也提高了不少;整个非食品及百货的销售占店比增加。”
即便如此见效,梁建勇仍然不忍看办公桌上每天变化的销售数据。
不仅在美好家园,整个零售业上半年的数据都有点“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意思。
在北京,尤其是1~4月份,许多零售企业的销售数据都出现了下滑。主打社区牌的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告诉记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客观上的原因是大环境的因素,比如物价上涨因素,造成顾客进店次数和人数减少,虽然价格在上涨,但是人流量在下滑。而主管原因则是同质化业态太严重,即便是门店遇冷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竞争对手加大开店力度,玩贴身肉搏,分流了客流。
记者采访了京城多家超市的负责人,听闻销售数据几无面露喜色的,都以商业机密拒绝采访。
6月8日下午4点,记者在朝阳区新光天地地下一层的BHG精品超市中观察半小时,人流量稀少不说,顾客购物数量似乎也在减少,一名生鲜区的工作人员证实了记者的猜测,她说,这家BHG算是北京华联精品超市在北京最好的一家店,但是最近几个月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水果旺季,只看不买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丰台区一家京客隆超市的肉类员工则告诉记者,因为季节性原因,买肉的顾客越来越少,尤其是肋排,每天的进货量在减少,但是仍有存货。而自己家的工资则是和业绩挂钩,肉卖不出去,工资就没有提升的希望,除非总部统一调整。
不过超市发的销售额却仍然实现了7%的增长。李燕川分析,由于贴近社区,超市发主抓果菜等生鲜,每天两次的配送保障了果菜的新鲜度。而在大卖场则针对年轻客群增加了进口食品和红酒区,增加了年轻顾客客流,而且客单价迅速提高。
行业性萎靡
销售业绩的疲软已蔓延至整个零售行业。
都可茶饮是一家专营茶饮料的餐饮连锁店,其华北区总经理陈基祥最近也在为拓店选址的事儿发愁。由于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大,想入驻大卖场或者商场的条件往往会更加苛刻。
“现在签约大部分都是1~3年时间,大卖场也都很聪明,不愿意和我们签约时间过长。”陈基祥告诉记者,由于整个零售业的大环境不是很好,他们选择商圈的时候会更谨慎,在选址评估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也比以前更长一些,包括面积、水电条件、下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都要一再评估后才敢正式签约。
除了餐饮,服装类企业也因零售大环境苦不堪言。一位从事中高档服装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诉苦,“最害怕老板问起本月销售任务,任务一个月比一个月高,而销售额却相反。”
“具体的销售数据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来,但可以明确的是,交易宗数明显减少了。”北京一家百货企业负责人坦言,百货商场供应的商品大多不是生活必需品,服装作为百货业的一大主力行业,在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销量并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价格继续上涨,虽然涨幅有所放缓,但由此导致的第一季度服装零售量同比已经表现出下降态势,同比下降2.6%,也就是说持续上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消费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在今年第一季度服装零售额增长中,贡献全部来源于价格上涨,而零售量增长的贡献则是负值。
不过,餐饮、服装的利润高,下滑对其的影响都不至于像电器那样悲情。
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统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激励性政策的退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增长放缓态势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家电市场从2012年一开局就低迷。一季度家电消费市场规模为2631亿,同比下降10.1%。
一家电器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坦言,要达到今年的销售计划压力非常大,目前看来,大力促销的效果还不明显。据其介绍,电器销售以往同比都有两位数增长,而今年以来却表现不佳。特别是电视机,在一季度甚至出现整体销量同比下滑的态势,同比下滑超过20%,部分品牌的销量甚至同比下降约40%。
一位家电制造企业的工人透露:“工厂已经是连续第6个月同比减产了,也许6月的情况会好一些。”
生生不息,流失不止?
各种减产、停工、关店信息扑面而来,零售业究竟有多脆弱,疲软的情况能承受多长时间无法预知,但是吞噬其相当一部分份额,甚至“趁危偷袭”的一个角色无疑是风生水起的电商。
在其销售增长略有下滑的百分比里,梁建勇并不否认电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表示,电商企业对普通消费品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非食品类和百货类的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尤其是一二线的品牌产品。然而,即便如此,美好家园也通过百货和超市的配合,提高了客单价。
在梁建勇看来,其实商场中的超市成本(如租金)被百货租赁收入分担了,而百货的人力成本基本上由厂家和商家承担,就商场本身而言只是付出促销、企划、购物环境和管理成本(含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而且百货的经营尤其是精品百货的经营对整个商场的商品结构、客单、消费年龄结构都是有很大的互动作用。
然而并不是每一家零售企业能这么立竿见影,在零售业利润本身不高的愁云中,再加上笼罩在萎靡不振的惨雾中,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去了餐饮、服装饰品、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冯俊(化名)原来是香港小众精品百货P+杭州店的一位店经理,目前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转行至高档饰品连锁,他告诉记者,最近高端精品百货有价无市,消费者对所谓的创意并不买账,他看准了高档饰品的市场,目前已经在南京、北京开了多家店铺。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售从业者本来是合肥本土某购物广场的店长,现在已经进入房地产行业开始发展,他告诉记者,新工作虽然挑战多、刺激大,但是比以前每天抠报表上每一个数据轻松多了。
当消费者网购的力度加大,零售业人才的逐渐流失,也许零售业真的要开始走向衰落?如此尴尬的境地,步步高董事长王填今年在两会上早已预测了目前的态势:“目前正在进入通缩时代,增速下滑、产品大量积压、消费不畅,但价格却不断上涨,而要解决此类问题,最好的手段在于发放4万亿元消费券。”
或许,四万亿消费券会是零售业的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