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902

总访问量:8726055

向供应商要利润?

2011年06月22日

评论数(0)

  中国零售企业的报表损耗率显著低于全球水平——这一结论似乎值得本土企业得意。但事实是否真如此?是全球零售企业的防损技术和水平远不如国内企业?还是因为大量“隐蔽”性损耗资料没有纳入统计范畴?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损似乎变了味,许多零售企业打着“向防损要利润”的旗号向供应商要利润,让供应商承担很大一部分的损耗。事实上,在防损降耗以提升企业利润的道路上,中国零售企业的路还非常漫长。——编者

  向供应商要利润?

  ——零售业防损状况面面观

  □ 整理/本刊记者 赵晓娟

  不论零售企业的防损部门有多高的技术,也不论他们有多庞大的团队和精力,防损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永远是新鲜的话题,甚至一提起防损,他们都显得有些“亢奋”。

  更重要的是,防损似乎变了味。许多零售企业打着“向防损要利润”的旗号向供应商要利润,让供应商承担很大一部分的损耗,这在此前出炉的《2010年度中国零售业防损调查报告》结果中得到了印证。

  这份由毕马威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合作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访谈中国零售行业中有代表性的83家企业,了解了中国零售行业存货损耗的现状,并分析了损耗现状的原因,提出了防损建议。

  羊毛出在羊身上

  零售企业普遍低于平均标准的损耗率固然值得其他行业艳羡,不过事实是,这样的好成绩大多是通过供应商从中“作梗”而完成的。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零售行业平均非正常存货损耗率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远高于企业的报表材料。大量“隐蔽”性损耗资料没有进入企业报表,并且尚未得到企业的重视。

  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零售企业平均损耗率约为0.42%,82%的被调查企业损耗率在收入的0-0.5%之间,而损耗率小于1%的企业占95%。但全球范围内,59%的零售企业存货损耗率在收入0-1.5%之间,中国零售企业的报表损耗率显著低于全球水平。

  但是并非中国零售企业的存货防损工作远优于全球水平,而企业对损耗的处理原则,是中国零售企业总体损耗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有超6成的企业对于损耗采取的是超过规定部分由供应商或员工补偿,只有37%的企业是全部自己承担。

  那么供应商到底承担了零售企业多少实际的损耗呢?中国零售行业的一个惯例是供应商需在和零售企业签订的合同中提供给零售企业一个固定的残损比例的贷款返点(0.3%-1%)。除此以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门店由于要确保毛利率和损耗率达到企业管理制定的要求,往往要求供应商额外承担零售企业退货以及产品破损。这样的承担比例平均达到了销售额2%左右,有的门店在某些时段甚至高达10%;大部分的产品补损来自于对产品盗窃的补发,其次是滞销带来的产品退货,仓库管理不善带来的产品丢失、产品破损、过期以及在运输途中发生的损耗。

  对比国外,供应商通常不会承担零售商发生的存货损耗。即便是在供应商补偿零售商部分存货损耗的情况下,零售商在计算损耗率时也会将其剔除,以保持对实际损耗的真实反映。

  家贼难防

  零售企业要正本清源,就必须找到损耗的源头。据调查,损耗主要来源于盗窃和流程损耗。被调查企业认为57%的损耗源于盗窃,28%的损耗源于流程损耗(仓储损耗亦可认为是流程控制失效导致的损耗)。

  在盗窃的比例中,零售企业首先关注内盗,因为零售企业通常会雇佣许多初级员工,员工防损技能有所欠缺,而且员工的流失率很高,主动离职率高达20%。然而,零售企业也承认流程控制失效——归因于流程设计缺陷和流程操作失误的错误——至少与内盗具备同等的危害。

  所幸,已经有超过70%的企业准备改进对于公司的流程控制,降低流程损耗。而有84%的企业关注与转向盘点,这也是一种流程控制手段。

  关注度不够

  从上到下,从防损部门到其他部门,企业对于防损的关注度并不是那么“感冒”,这也间接导致了降损过程难之又难。

  在调查过程中,88%的受访企业将防损议题全部或者部分提至董事会层面进行讨论,有13%完全没有在董事会层面对防损问题进行讨论。

  相比较全球零售业的情况,没有在董事会层面进行防损讨论的比例只有6%,中国企业的资料显示是其2倍。

  同时,调查问卷显示有15%的受访企业没有专门的防损团队。

  和零售业访谈调研进一步发现,尽管大多数零售企业成立了专门团队对损耗进行监控,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防损团队的管理汇报模式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防损团队向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汇报,有的则向营运总监、财务总监或审计部门汇报。

  管理及汇报模式差异实际上反映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真正的责任人。

  虽然大部分企业将防损纳入新员工的培训课程及员工行为准则中,然而有35%防损人员以及43%的管理人员未得到防损培训,说明防损培训缺失严重。对全球防损调研结果显示,国际零售企业没有防损培训的比例仅为4%,对所有部门进行防损培训的企业比例为35%。

  此外,有22%的零售企业没有进行防损相关的系统培训,只有18%的零售企业对所有部门均进行了培训。60%的企业对部分部门进行了培训,且主要集中在管理部门(占47%)和营运部门(占31%),而采购部门和物流部门防损比例较低,只有18%和10%。

  从接受培训的部门来看,给予物流部门和采购部门进行培训均不到20%,而这两个部门却是内部流程控制中重要的部门,也是损耗形成的重要来源。在和企业的调查访谈中,一些企业在损耗定义中包括了供应商欺诈和运输损耗,这也说明了企业给予这两个部门的培训是不够的。

  ■链接

  损耗定义需要统一

  在与零售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各零售企业对损耗的定义不尽相同,在对损耗的定义中,一般都包含的内容是盗窃、运营以及流程损失,而其他如商品过期、商品变价、商检质检等损耗,并不是所有的零售企业都包含在内。同样的,全球零售企业对损耗的定义也不同。

  行业协会或许可以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同意损耗定义和计算方法,才能合理判断损耗率,提升零售行业的竞争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计划在2011年完成对中国零售行业的损耗率定义的统一和计算方法的标准设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