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7日
评论数(2)拜访100位创业者、经营者,这样的想法最初缘自我所在行业的一种焦虑。去年,电商的冲击力被媒体放大之后,实体商业充满了无处不在的高压氛围。人人都说电商很可怕很厉害。但它到底可怕和厉害在哪里?它的命门在哪里?这方面的报告,模棱两可。我决定自己做个调查,与他们直接对话。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已经拜访了数十位做O2O的创业者和经营者。不知不觉中,拜访的初衷也发生了变化。出于信任,大家在交谈中交换了最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让我越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因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各行业的新商业变革,依凭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创业者像野草一样,稍有缝隙便能发展、壮大,挣出一片天地。但因为整个时代变得太快,你刚刚舒一口气,却一不小心像诺基亚一样,“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输了”。
每次见一个创业者、经营者,我都感觉自己找到了同类。这个同类,我称之为部落。在这里,我们的信条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运营企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初,是“看清行业门道后形成自己的哲学”。
拜访100名创业者、经营者,这件事我将在两年内做完。今年,我会把对话范围进一步放宽。只要你是一家企业的创业者或经营者,并且对创业、经营这件事深有体会,不妨我们一起聊聊创业、经营的那些事。
今天见到的这位创始人,很特别。他到哪儿都这么介绍自己,“我是一个农民”。但事实上,他是一家2000人规模的集团董事长,旗下还有一家天交所上市企业,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
他只有35岁,双手结满了茧子,中指已经弯曲。当你看见他的手,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只有30几岁的人的手。
他不是富二代,他甚至没上过大学。2002年他开始创业,产业布局紧紧围绕着“三农”进行,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严格意义上,他已经不是一个创业者,但他却一直强调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他说他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一直在改变。如今面临从实业到互联网转变的一个节点,他也说自己有很多的困惑。
他的家里很穷,他是一个体育生,在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后,家里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但是因为筹措学费非常困难,他不得不退学,从此与大学无缘。他开始试着思考自己未来的路径,他想他没上过大学,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在大城市里,他的机会应该会很少。所以他就逆向思维,跟一位年长的朋友去了河北省保定下面的曲阳县,开始在那边做一个矿工,从矿石里面提炼黄金,这是他的逆向思维。
其实听他讲往事,我能感觉到,他一直有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去反向做思考。当别人涌向大城市的时候,他却选择在一个偏远的山区里面做一名矿工。他去的矿和朋友去的矿,车子都无法到达,每天上下班都要走很长的路。不仅如此,他还要搬矿石,手磨出了老茧,甚至到现在,多个手指都变了形。
即使这么辛苦,他还是差点丢了工作。因为黄金市场的动荡,他所在的矿也面临停滞的危机,带他入门的师傅、朋友扔掉了这个工作,独自离开了。通常而言,他也应该离开这个没有产出、很难赚到钱的地方。但是他没有。他说他已经在当地积累了很多熟悉的人,也结交了很多朋友,而且他自己做事认真勤奋的风格和个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他说他如果离开这里,再回到邯郸,或者再换到另一个城市,自己就会损失掉原来积累的东西,还要重新开始。他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很不舍。
他又开始以反向思维的方式思考。他问自己,在这个矿山里面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片可以提炼精钢的一些区域呢,或者说自己目前所在的矿能不能提炼出精钢,或者将所在的矿的产量实现突破,并一举让这个矿转型呢?
他积极地在山里面不断探索、寻找,最终他找到了一片可能能够提炼精钢的一片山地。他包下了这片山。之前的同事,基于对他的信任,也都留下来帮他。他开始提炬精钢。2002年,中国房地产已经有明显的上扬趋势,走在上行的轨道上,钢材供不应求。所以从这里他就掘到了第一桶金。他每天把炼取的精钢送到不同的钢厂。到现在,精钢的生意仍然是他最主要的支柱来源。接下来他又开始拓展精镁选矿的业务,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跟大多数的创业者一样,他一直在积极地引入人才。关于人才,他的观点是,“每一个优秀的人才像一个非常强劲的发动机,但是目前我的集团可能还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汽车系统,如果装上一个发动机,它的动力太强,反而会把我这辆车给震碎”。所以在引入人才的思考上,他一直强调,莫贪高,要适宜,要量力而行。
当他已经是成功的生意人的时候,他再一次逆向思维,选择在生意最好的时候去读书。可以说,读书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从2008年起,他把公司带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之后,他就开始不断地读书,在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的EMBA或总裁班的课堂上都有过他的身影。
他坦言,读书让他发生很多改变。他的第一次转型便发生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他在这一次读书中学到了战略规划的思路,也了解到经济形势的动向,于是他在2009年开始回到家乡,将公司布局紧紧围绕着 “三农”开展。他理解比人强,一定要抓住大势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做农业、做服装,为家乡做一些金融配套服务,之后在2013年也赢得了在三板上市的机会,这完全取决于他敏锐的判断。
在他取得的众多成就中,我个人认为,他做服装,就是一桩逆袭。他开始做服装,并且将服装厂正式投产,这一年是2010年。前一年,中国的服装行业开始出现下滑,出口已经遇冷。老实说,他进入的时间并不佳。但他却通过两年运作,在众多服装厂商中脱颖而出,赢得了H&M、Giant这些国际零售商的青睐。目前,他的整个产能只能满足这些大厂商需求的70%。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行业逆袭的案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是借船出海。他所在的城市有一家非常有名的服装厂商,以产冬装知名,叫雪驰羽绒服。他最早建厂,就开始跟雪驰羽绒服做品牌联盟,他用雪驰的品牌,用雪驰的技术,给雪驰管理费和品牌使用费,这样保证他第一步能稳定起步。在一个新行业能够实现快速稳定的起步,我称之为“借船出海”。
之后他又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在引入人才上,他更大胆,他能够给这些人才更多的激励,他能够积极从国外以及国内一线城市引入更多的年轻人,并鼓励他们做大胆的改革。所以这个组织比他所对标的雪驰更有活力。2012年,当雪驰受大市场环境影响应变不够快速将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他整合收购了雪驰的资产。
第二是争取比同行跑得更快。他做事灵活。他刚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跟南方城市比如广州、杭州PK时尚服装,而是以冬装为主。因为中国冬装的传统制造优势在北方,而且河北邯郸有这样的产业基础。不过,在这片地区,冬装制作都是家庭作坊模式,在品种上都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和保障。他在投产的时候,第一步就将自己定位为整合者。他大概建了200多亩的厂区,然后做了整个中国北方最大的车间和生产线,这样能够有助于他很快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他说即使这些服装品牌的销售需求缩减到原来的30%,他要保证自己不仅在这30%的优秀之列,还能够胜出。这听起来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只老虎在追两个人,其中一人告诉另一个说,我不需要跑得多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在一个行业里求生存也是如此。在一个行情再差的行业里,只要有需求在,你保证比别人做得好,你就一定还有机会。
第三就是让形象系统替你做背书。他说合作伙伴为什么信任你,他们来看你的工厂、看你的公司,最先感觉的是你整个工厂的环境、你旗下员工的精神面貌。他说他的工厂在曲周县,在这个区域,都是一个标杆,都是老百姓喜闻乐道的。这个县城其他的区域未必那么干净整洁,但是他的厂区非常干净整洁,传递出非常现代化的气息,这个也是提升工厂口碑跟工厂在合作伙伴心目中形象的重要根本。他还为他的员工建了室内篮球馆,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他相信善待员工的表现也会让合作伙伴更放心,也“会让他们相信你能够带领员工做出更好的产品”,带领公司持续向前,从而交付的产品也会有更好的品质。
从2010年投产到2013年,他的服装工厂实际上还没有实现营收平衡。他认为这是正常的。他说做生意要有耐心,因为他招收的全部是农村妇女,她们并不是熟练工,需要不断地培养她们,包括从知识讲授到文化输入。他说很快工厂就能够实现营收平衡,接下来会出现一个快节奏增长。因为工人都已经成熟起来了,整个作业效率提高了。他认为,做企业,盈利与培育人才之间,后者更重要。无论做工厂,还是身处IT行业,人才都是最最根本的优势。
另外再说一点,他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管理者。他的爸爸和妈妈那一辈有11个兄弟,每个兄弟背后又是一个大家庭。初创时候,这个大家庭的人员基本上都在他的公司里。为了让公司在管理上能够更加职业化,陆陆续续的,他把家族人员清理出公司。到2012年,他的公司里没有一个家族成员。这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他叮嘱公司保安说,如果他的父亲要去工厂,要去他的公司,就让保安把他父亲拦在外边。因为他想如果家里人一直介入生意,会让整个组织没有安全感。
接下来他希望做的两件事情都跟电商有关。第一,他希望把老家农村的这些健康农产品推上在线平台销售,他已经在搭建这个平台了,引入了电商资源和人才;第二,他非常怀念自己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当他听说这个小村庄的老房子都要拆掉的时候,他找到村里的领导,说他把这些老房子承包下来,他希望在这边能够保留和恢复当地农村的样子。在每一个老房子里做修缮,植入休闲和娱乐的要素,发展体验旅游,而且未来这些都要跟电商做结合,赋予它特别的符号,并实现传播和O2O?这件事情也在运作当中。基于对新产业的想象和规划,他目前又积极地四处学习和拜访,不断让在不同城市和不同专业的人到他所在的城市,到他的新的产业土地上做勘察、研讨。
以上是一位35岁的农民创业者的故事。
很多人都认为创业的过程很神秘。而且我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创业的念头,却不知如何开始第一步。他们总是问这是创业的合适时间吗?并且他们觉得他们一定要做些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一个新的发明,或者提供一个独特的服务。如果不是原创性的或者颠覆性的创业,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白费功夫。
事实并非如此。我今天见到的这位创业者,他创业中的几个关键起步,都没有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他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少启动资金,起点比大多数人都低;他进入过两个正在走下坡路的行业,并且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他的成功给我们四点启示:无论是风头正劲的行业,还是前景糟糕的行业,都有机会存在,关键是要找到别人忽略的机会;起步时可以借船出海,借用他人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事;不一定要争第一,但一定要比大多数同行跑得快;钱当然要花在刀刃上,但刀刃不一定是直接给你带来金钱回报的地方,那些可以帮助你建立信任背书的所有细节都值得投资,包括形象工程、人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