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评论数(0)国内外的许多先进企业都十分注重ABC管理,目前公司也正从营运等各方面对这一理念加以强化。那么,当我们在进行团队建设、激励员工等人力资源工作时,是否也要做ABC管理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ABC管理对我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是人的结合体,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理念。其次,各类别员工的数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A类员工会不断增加,这一方面需要公司从B、C类员工中加以培养,同时还必须不断引进有经验有潜力的外部人员(未来可能成为A类员工的外部人员),以增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提高整体员工素质。再次,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要对ABC员工加以区分,A类员工和B、C类员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但对这两类员工的激励带动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最后,还要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一个适合ABC管理的良性竞争的和谐环境。
划分ABC员工
为了更好地提升整体员工素质与工作效率,必须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分类。许多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表明,80%左右的业绩是由20%左右的员工创造的,因为这20%左右的员工集中了公司约80%的技术和经营职能,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这类员工的比例会不断扩大,他们往往工作热情度高,敬业尽职,日常工作表现与专业技能好,为公司创造较多的效益,有工作经验,我们称其A类员工。
占公司大部分的是B类员工,约占75%。这类员工工作较负责,有工作意愿,为企业创造与保持稳定的效率与效益,团队关系融洽,但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可以通过培养与训练成为A类员工,使A类员工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加大,从而使公司效益持续提升。
C类员工是指那些工作技能不足,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员工,约占公司的5%,但可以通过转岗、培训、激励使其提升工作意愿等方式转为B类甚至A类员工。
区别对待ABC员工
我们应对公司员工进行ABC分类管理,重点关注前20%的A类员工,不断提升75%的B类员工,必要时通过离岗培训、岗位调动、激励等方式带动5%的C类员工。
A类员工,无论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都较突出,应通过授权等工作方式使他们能独立、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力,并应用晋升方式加以激励,拓展他们的上升空间,同时鼓励其对B、C类员工传帮带,以保证工作干劲与热情。
B类员工,在工作能力或工作态度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所以要用各种激励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意愿与主动性,并通过培训与传帮带等方式不断对他们的能力加以提升,使其向A类员工的方向发展。
那么对于C类员工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有一种说法是“末位淘汰”,即将工作业绩靠后的员工直接淘汰掉,这是在西方公司较流行的做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但这种制度适合中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制度不仅与我们注重和谐、重视集体的东方文化不符,而且按照一定比例淘汰的方式既不十分科学,也不够人性化,还易于导致员工焦虑、紧张,产生内部恶性竞争。人力资源工作,一方面尽可能提升员工的各项技能、素质与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工作效率与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缓解员工压力与矛盾,降低离职率,补充合适的外部人员,打造坚实、和谐、团结的企业团队,从整体上满足公司的持续发展要求。基于以上目标,对于C类员工我们不能简单地“淘汰”了事,而应该通过离岗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给予这部分员工机会发掘他们的真正特长、潜能或工作热情,从而使其成长为B类甚至A类员工。只有那些始终缺乏工作意愿,经过各种调整与培训又没有进步,对团队产生不良影响的C类员工,才会最终被淘汰。
打造良好氛围 推动ABC管理
打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满意度,降低离职率,还可以通过良性竞争,不断提升团队效益。在建设团队关系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A类员工来源于B、C类员工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A类员工虽然对提高B、C类员工的素质有着示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B、C类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更快地产生适宜企业发展的A类员工。因此,有计划、有重点地对B、C类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素质培训和激励,并通过A类员工对其加以传帮带和不断带动提升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