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零售

上佳

公告

一些杂谈,一些感悟,在自己的维度上竭尽所能!

统计

今日访问:12166

总访问量:30885322

“餐超”火了,成功的企业都有哪些相同点?

11月17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网

撰文/沈追

餐超一体化,似乎成了当下购物中心内新晋网红超市大店的基本模式,也是当前超市卖场的标配和转型的基本方向。

未来如何,我们无法以上帝视角看清,但如果我们把眼下这些人气旺盛的门店当作范式,还是能发现一些基本脉络和共性特征。

01

餐超也在不断进化

有人说,做强烘焙、熟食、面点这类科目(有称加工类、餐饮项目、3R等,以下统称餐超项目),早前大卖场红火的阶段也做过,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但实际上,那与今天的不是一个话题。

早前,整个市场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都处于红利期,市场空间巨大。对商超来说,强化核心竞争力还在于菜肉鱼,特别是蔬菜和肉类是流量发动机,零售的核心是围绕用户厨房,解决“菜场升级”的问题,引流依靠鸡蛋、大米、烤鸡等,强调的是市场组货能力,中小批发商、供应商开始成长。

而此后,水果、大海鲜经营能力要求凸显,开始向“吃的更好,品质生活”升级,引流逐渐成为苹果梨、带鱼段、明虾等大单品,背后开始要求供应链的强构建,基地开发及源头能力成为主体,规模性初级生鲜供应商崛起。

再向后,社区生鲜、生鲜品类专业店(水果店、烘焙店、熟食店、海鲜店等)崛起,它们以将大卖场的高频品类搬离消费者更近的方式,对大卖场形成分化。生鲜各个品类都开始有专精深的经营技术,而业态,则强调品类及大单品的专业化运营能力,品牌供应商价值凸显。

2019-2023年,疫情及后疫情期,山姆、盒马、奥乐齐、胖东来等走红,生鲜开始大量出现网红品牌、地域品牌及本地化品种,凸显的是差异化设计、组织和制造能力,技术型、研发型供应商崛起。

2024年-2025年,随着胖东来引领的调改风推进,大卖场开始整合品质要素,行业也开始融汇百家所长,经营似乎找到了新解法:稳定的基础生鲜+规模性的餐超项目+自有品牌集群+品质食品+时尚家百+友好服务设施,汇总成了一个新的时代性的大卖场内容体。

而其中,规模性的餐超项目,成了最为突出的支点,也是新的流量发动机,因为吃始终是民生刚需。

单从商品力上讲,商业事实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其对非标准化品项的质量和风味控制能力;而从价值链的角度,是供应链端支持能力发生了变化,从而驱动零售终端“表现元素”实现质变。而对企业来说,谁掌握了“解决难题”的能力,谁将拥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行业内,由于竞争的内卷,一定会有后发企业,通过不断的边缘创新,去寻找最具拓展性、最具丰富性、最容易形成差异化的研发性生存空间,实现“零售逻辑”的进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时候行业面临的难题,都恰恰是下阶段零售企业闪耀的资源,背后伴随的是供应链高度工业化推力;具体的餐超门类,是强大的原料“预制化”和“净菜化”供应链,支持了当前的类别效率突围,特别是人力成本节约。

当然,餐超门类的十倍好爆发,还要一个“前端表演”体系的支持。

所以,对企业来说,成长可能是两件事,一是自建供应链能力,如中央厨房、产品工厂等;二是构建规划及资源对接能力,但需要企业自身渠道规模支持。

因此,如果我们不讨论零售模式,餐超一体化本质仍是超市生鲜和商品力的进化的路径之一,它的丰富性、复购率、多元性、多场景性,完全不同于单一餐饮的经营。

因此,餐超一体化必然需要新的规划及运营能力,它是商超调改系统能力升级的一部分,具有时代性和一定的阶段性,甚至对未来也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零售未来一定要涉足餐饮业,它关乎零售能力。

02

好的项目都有共性

因为是能力,必然有高低好坏的问题,核心是展示要素与人、场景、便利的匹配。

比较鲜风生活、淘小胖、华豫佰佳、易合仓、成山农场这些企业,鲜食方面的表现,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性。

1、项目设置

从项目上看,目前餐超项目似乎也在呈现一定的共性化,其中核心的是三岛一街,包括:

当然,以上罗列非全部餐饮项,各地市场有不同的分类和说法,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归类。

比如在“一街”项目选择上,成山农场明确定位做“即拿即食”而非“坐食”项目,而其他企业会有更多“坐食”项目。

而我们想强调的是,企业最终需要项目的确定性并建立成功经营的支持体系,包括原料供应、高效设备、人力支持、运营效率及标准化控制体系等,需评估其组合性、效率性、引流性、成本性、损耗性等,同时一并考虑未来项目更新的转换成本。

2、动线规划

如果我们把卖场动线统一思考为П型,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鲜风生活、淘小胖、华豫佰佳、成山农场和易合仓等,不同企业项目落位并不相同。

淘小胖(重庆大渡口万达店)、华豫佰佳(郑州公园茂店)把餐超安置在П型的前段,三岛一街呈“一”字型摆开,片区热点比较集中;而成山农场(西安凯德店)则在卖场的前段和中段,热区呈“L型”分布;鲜风生活(郑州尚座中心店)则安置在中段,卖场热区在最深处;洛阳易合仓则把项目安置在卖场中部,表现各有千秋。

另外是餐食区的设置,绝大多数企业都放在临近加工区的角落、卖场边缘或略有畸形的区域,从而提高卖场利用效率;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在黄金位置少量安置,同时在边缘分散设置。

只是规划时都需要注重区域的通透性、开放性,高峰期注重及时清理卫生,否则顾客体验会比较差。

动线的不同,卖场的整个人气分布及餐峰结束后的逛感就会有差异。

此外,不管在卖场哪段,热区布置还有一个长度的问题。像有些卖场,餐超项目放在入口片区,整个场域便出现一进卖场很热闹、但动线后段大片区域过于冷清的局面,这也颇值得关注。许多企业是将烘焙、水果或鲜花类前置,规划上餐超区适度位移,或者保障卖场各区的通达性,从而尽量缩短末端动线的长度。

3、规模性

项目和动线组合,形成企业规划的规模性。

我们看到,当下所有的客流多的零售门店,餐超都不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有限扩充,面积配置上基本达到了整个卖场的1/4或1/3,而洛阳易合仓甚至到经营面积的一半。

足够的规模,才有足够的项目容纳和人气聚集空间,也才能构建足够的用户心智。

▲某超市的联营项目

当然,也有企业调改后,将此类项目完全交给联营,或因为没有能力,干脆减少配置,抑或面积过大,思考不足,可能实际运营结果都很难优秀。

▲某超市因餐超面积过小、临近水产,气味不佳等原因导致项目难以维持。

4、工序最重要的是“演示”

在项目、动线及规模确定的同时,餐超项目运营核心在于前端的“表现”体系,这是现场运营能够成功的关键。

实际上,餐超所有品项,对“鲜”有非常高的实时性要求,现炸、现煮、现制、现拌……最热最鲜的状态,商品就会有最佳的口感,也有最高的价值。

但其背后,是准备量前置、商品状态的最佳呈现、客流高峰期的最佳匹配、尾货控制及打折处理等精细化要求,一旦控制不好,卖场就很容易变成“折扣主导”。

如韩式炸鸡,如企业有流量支持,就可以用拌好成品直接陈列;而一旦出现客流不足或提前准备过多,顾客购后必然有口感遗憾;久了就会稀释流量。所以,也需要企业强化设备道具及工序研究,把原料处理、腌制、裹粉前置,而把油炸和调味,放在客流最高峰的时候,特别是把调味的场景,“演示”给用户。

此外是装盘,需要员工有足够的责任心,即便是打折商品,也尽可能地选择“当消费者的面”操作。

当然,每个品项,要向消费者表演的点是不同的,在有供应链“预制”支持的情况下,企业的操作间大部分起到“撕包”的作用;而在现场,则是各种切、制、烧、炸、炖、煮、煎、捞、装等,一个产品的烟火气,往往在于其开放内容越多,用户越信任。

所以,其中的挑战就在于整个工序节点前置和现场表演的平衡,否则,就会带来大量的人力需求,或用户的无感。

▲成山农场的羊肉串

当然,我们只是从价值链上说“演示”,所有餐超项目最大的核心,都在于品质基础上的“好吃”。它有对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挑战,这也需要企业的系统能力支持。

03

成功的项目是一个“系统”

对商超企业来说,餐超可能是流量发动机,也可能需要流量支持,其作用,需要与其他零售能力互动。

所以我们看到,当下流行的高人气门店,大部分来自购物中心底层,以至于业界形成一种认知,是商超餐饮化做了街头小吃或购物中心餐饮区的平替,这当然有一定道理。

但从另外的角度讲,社区店就没有场景吗?也不是!

在郑州,我们看到华豫佰佳的一些门店,把烘焙、餐超、果切、自有品牌等都做了高质量的经营,门店客流同样很高。环境是一方面,“好商品”“好品质”才是关键。

▲华豫佰佳福禄街店

所以,餐超的成功经营,不能脱离门店整体经营能力,大量调改不太成功的企业,并非单纯餐超经营的失败。我们仍然需要强调:稳定的基础生鲜+规模性的餐超项目+自有品牌集群+品质食品+时尚家百+友好服务设施,才是一个新时代的卖场内容体。

比如在菜果肉鱼的经营上,需要企业有扎实的源头基地及地理性大单品运作,现场季节性呈现、量感和品质应该得到保障;自有品牌则是企业有足够的商誉积累后,用心打磨,“好品质,够平价”;而食品和百货,应该追求新设计、新功能,有美感;卖场的服务设施,全面向胖东来学习并有自己的维护机制。

也许每一项“应该”都不容易,都需要“企业家”的觉醒,需要团队优秀的“生命状态”,但那可能就是我们这个业态时代转型需要的系统能量,企业优秀的逻辑一定不止一个支点,我们不否认每个企业都有个生长的过程,但最后一定要企业的“系统升级”。

写在最后

有位零售专家说,当前的卖场可能就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你在里面可以看到大量传统的品项、传统的做法和传统的动线格局;另一类,就是现代的,已经全面完成了内容升级,尽管可能它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消费适应的角度,它的主体已经匹配了新世代。

而遍观当前已经完成新内容转换的零售新势力,他们大部分是有了一定零售能力积累但没有很重的包袱,同时又能够吸纳新“玩法”,利用当前丰富的供应链溢出,实现了“效率自洽”,一定程度上讲,它们是遇上了新的内容红利,是自具“原驻民”特色的年轻一代。

而从餐超的经营来看,它不是简单的卖场增补,不管是寿司刺身、韩式炸鸡的日韩洋风,还是卤味酱菜的传统风味,今天的餐超很多有了休闲功能和网红效应,餐饮化出品融合就餐场景,背后其实是年轻客群和家庭客流的聚集。

我们要看到,能把餐超做好的卖场,在各地市场仍然稀缺,大量的卖场仍需不断进行内容转型升级,并且要跨过一定消费者感知“阈值”,实现系统升级。

未来,也许卖场又会走向同质化,品类再度面临突破创新的压力,但“鲜”这一个主题是永无止境的,可能重要的不是叫什么,而是零售卖场,如何用更具时代性的内容组合,赢得本地市场用户的青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螺丝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