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11:11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方湖
编辑/娜娜
近期,西贝贾国龙与网络大V老罗关于预制菜的网络论战引发全民围观。
截至目前,西贝贾国龙已经表态认错,其表示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9月15日,西贝餐饮集团官方发布致歉信,并称于10月1日前,全国西贝门店将完成相关整改调整。
贾国龙和老罗的这场“嘴炮”,从贾老板亲自下场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贝的失败。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贾总亲自把战火引入西贝餐厅使之成为主战场。不管敌人死了多少,主战场的牺牲是最大的。第二、预制菜的行业定义与消费者感受是不在一个层面的,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争论。第三、菜品定价问题,把预制菜卖成现做菜价格,引发消费者口诛笔伐,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次风波之前,西贝可以说是品质餐饮的代表,甚至是最先开放后厨、使用明档明厨的餐饮品牌之一,倍受消费者好评,如今却因为预制菜事件遭遇口碑和业绩门店双杀。数据显示,9月10日-12日,西贝因“预制菜”争议遭遇客流断崖式下滑,全国门店单日营业额连续三天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损失200万-300万元。该事件正值西贝计划2026年IPO的关键时期,短期经营损失对其上市计划造成冲击。
受“预制菜”争议的不仅仅是西贝,曾经的网红店、排队王太二酸菜鱼也被曝因使用预制菜而遭食客抛弃,品牌正在大规模关店。尽管,太二酸菜鱼一直声称“活鱼现做”,否认使用预制菜。但实际上,太二酸菜鱼大部分菜品通过中央厨房进行加工,门店只需简单烹饪。这在消费者眼里改变不了预制菜的事实。
敏锐的商业人意识到,西贝和太二酸菜鱼的两起新闻叠加,让购物中心餐饮的发展矛盾再度浮出水面。一边是消费者对“烟火气”的执着追求,一边是连锁品牌标准化扩张的商业逻辑,购物中心餐饮如何在二者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影响购物中心餐饮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一、消费者正在觉醒:餐饮透明化成新诉求
此次西贝与老罗的网络论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本质是消费意识的觉醒。过往“商家主导”的餐饮消费模式正在瓦解,消费者开始主动争夺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一转变带来三大核心启示:
首先,预制菜知情权成为底线要求。随着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普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模糊化”表述,而是要求商家明确告知食材加工方式,这既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是对消费体验的基本诉求。其实什么是预制菜,行业对预制菜如何定义,消费者并不关注。消费者关注的是能不能吃到新鲜肉和蔬菜,如果是预制菜能不能履行事先告知义务,不要掏了新鲜羊肉的价钱给到的却是冷冻羊肉。
其次,标注义务需落到实处。单纯的口头告知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明确的菜单标注、门店公示成为必要动作,这种“可视化透明”能有效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减少消费纠纷。
最后,差异化定价成必然趋势。现炒菜与预制菜在食材新鲜度、制作工艺上存在本质差异,消费者要求二者对应不同定价,拒绝“混同定价”,这也倒逼餐饮品牌重新梳理成本结构与定价逻辑。
二、消费者选择逻辑:从“吃饱”到“吃好”的维度升级
如今,购物中心已成为餐饮消费的核心场景,消费者的选择标准也从单一的“口味”转向多维考量,具体可概括为四大核心要素:
一是首进品牌的吸引力。区域首进、城市首进的知名餐饮品牌,往往能凭借稀缺性成为消费者的“打卡首选”,口味尝鲜、网红打卡,这类品牌不仅能为购物中心带来客流,还能提升商业体的整体档次。
二是高颜值的场景价值。“拍照发圈”已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动机,场景设计有特色、菜品呈现精致的餐饮门店,更容易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效应,进而获得流量红利。作为消费者来说,吃饭除了口味好、吃的舒服基,还要获得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方面的精神满足。
三是口碑菜品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味道”始终是餐饮的根本。拥有1-2道口碑爆款菜的品牌,能凭借稳定的口味留住消费者,形成长期复购。比如新晋湘菜小炒品牌兰湘子,据官网宣传其招牌菜品辣椒炒肉年销700万份。精选饲养300天优质猪前腿肉,搭配地产螺丝青椒和兔耳菌,通过240℃高温铁锅迅速翻炒,让肉香、椒香、菌香在锅气中交织,口感独特且下饭。
图源:兰湘子官网
四是烟火气的情感需求。从原始人围炉烹饪到现代餐厅明火炒菜,“烟火气”承载着人们对食物的情感寄托。现炒的滋滋声响、食材的新鲜香气,能为消费者带来预制菜无法替代的体验感,这也是消费者执着于“现做”的深层原因。
三、购物中心招商逻辑:商业利益与运营现实的双重考量
与消费者需求逻辑不同,购物中心在餐饮招商时,往往遵循“商业优先”的原则,核心考量因素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品牌的知名度与标杆性。头部连锁品牌、网红品牌通常具有更强的客流号召力,能快速为商场聚集人气,因此成为招商首选;而小众特色餐饮品牌,往往因客流不确定性被边缘化。
第二,餐饮品类的互补性。购物中心会根据现有餐饮品类结构,优先引入缺失品类,以实现“全品类覆盖”,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力求做到一店一味。例如在火锅、日料聚集区引入西餐、东南亚菜等。
第三,门店形象与场景适配性。餐饮门店的装修风格需与购物中心整体定位相符,高端商业体倾向于引入设计感强、调性统一的品牌,更好的线下场景能够激发年轻者打卡分享欲望。例如近年刮起的山野风、露营风风格的云贵菜、江西菜,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第四,租金支付能力。租金是购物中心的核心收益来源,因此品牌的租金承受能力成为关键指标,通常高客单价、高坪效的连锁品牌,更能满足商场的租金要求。
四、商场供需协同:构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平衡体系
当前,购物中心餐饮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消费者追求烟火气、好口味、高性价比,而商场更关注租金收益、品牌知名度与品类完整性,二者逻辑的不统一导致餐饮业态陷入“同质化”与“体验缺失”的双重困境。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供需协同”入手,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餐饮生态:
其一,建立硬件标注体系。
购物中心可公开餐饮区域的燃气配置情况,在门店外明确标注“明火现炒”,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同时为合规品牌引流。完善预制菜标准公示。行业需出台统一的预制菜标注规范,要求商家公示预制菜的食材来源、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等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
其二,开放后厨体验通道。
鼓励餐饮品牌设立“透明厨房”或开放后厨参观,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菜品制作过程,甚至可以检查所用原材料,通过“可视化体验”增强消费信任,同时倒逼商家提升卫生标准与制作工艺。
其三,优化招商品类结构,更加注重烟火气。
商场在追求租金收益的同时,应预留一定比例的面积引入“烟火气”餐饮品牌(如大型中餐、特色小炒、地方小吃),通过差异化组合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避免陷入“连锁品牌扎堆”的同质化陷阱。值得注意的是,购物中心并没有不能使用明火,但并非所有区域都具备燃气管道,仅有燃气覆盖的区块才能支持明火炒菜,这是“烟火气”餐饮的前置条件。近期江西小炒火爆出圈,很大原因就是小炒必须大火翻炒、烟火气自然更浓郁。
写在最后
老罗西贝之争,从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了餐饮行业,让餐饮转变到真正为消费者服务上来,给消费者更好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消费者合理的餐饮定价。
购物中心餐饮的发展,不应以租金为核心诉求,烟火气也好、连锁化也好,应该是二者相得益彰地组合到一起,但是需要真正给消费者以足够的信息透明,不管是食材、烹饪方式,还是对应产品价签。只有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平衡商业利益与体验价值,回归到消费者服务,才能让餐饮业态成为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商业体与消费者的双赢。
希望这次预制菜的风波能够真正推动餐饮行业进步,像胖东来一样敬畏消费者、敬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