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当自强

地域化才是便利店的王道

2014年11月27日

评论数(1)

家乐福做便利店选择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上海其实是最正确的选择,也展现了家乐福在中国做便利店的远大雄心。我们在重庆做社区型超市已经有15年的历史,虽然很多门店的大小与便利店相近,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回顾我们很多年前开的便利店直觉得好笑——挂着便利店门头招牌的微型超市,即便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重庆本土便利店尽管在硬件形象上越来越像标准的便利店,但是内在的商品结构还是在便民微超的基础上进一步清除了非快消品,除了烤肠就再没有其它的即使熟食品,而便民的增值服务更是少之又少。


看着重庆本土的便利店前几年每年上百个的快速发展,到现在多数经营困难,生存难以为继,许多店的月租上万,而销售却不到一千,而且在与四庆、芙蓉兴盛、誉多等低价形象的便民微超PK中都是一边倒的结果,这些低价便民微超的门店里30平米日均上八千并不算稀罕。更有一个奇特的案例是在渝高医院支路口,喜客来便利店由于被新开的加盟型低价便民微超芙蓉兴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转型也变成了现采的低价微超,由于喜客来的面积大于芙蓉兴盛,转型之后重获新生。再说个自家的事情,我们有一家位置很好的80平米的便民微超店,日均六千。今年我们也想尝试做便利店,就拿这个店做试点,除了没有即食熟食品之外,都是是按照便利店的模式来装修配置,而时间从早8晚10延长到早7晚12,结果销售反而下滑到四五千,几个月之后这个店除了散装的粮油没上,差不多又变成前面所说的——挂着便利店门头招牌的微型超市,但是销售又恢复到六千的水平。经历了太多我们才明白即食的熟食品才是便利店竞争的核心。


说到吃这个东西大家自然是兴趣高涨,民以食为天嘛。可以说现在的实体经济唯一真正意义上说得上“日不落”的就属餐饮业。重庆街面上的很倒下去的各业态门市接手的很多都是餐饮,吃货们没事就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里发美食的照片、推荐喜欢的店铺、评选小面50强、团购网站上找资源,可以说网络不但没有冲击到餐饮业,反而助推了餐饮业的发展。如果您晚高峰的时候乘坐重庆的公交车,你可以看到各个人流量大的公交车站都有非常热闹的小吃夜市,锅巴洋芋、麻辣烫、烧烤、炸里脊、大饼、煎饼、手抓饼、凉粉、凉面、冰粉、凉糕……这些都是重庆人最喜欢吃的地域小吃,一个小吃摊就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这里面的不少东西都是可以引进到便利店的,但是这些东西重庆的便利店都有吗?


当罗森便利店进入重庆,成为重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标准便利店时,里面主打的关东煮、寿司都是不是重庆人喜欢东西,当时罗森连重庆街头小店卖得最好的烤肠都没有,所以连罗森在重庆的日子都不好过,更别说可购、优客佳、若家这些没有即食熟食品的便利店了。前年走访了罗森十余个店之后我说了一句,什么时候罗森里面卖凉粉、凉面、酸辣粉,关东煮变成麻辣烫(重庆人都知道我的意思),罗森才算是真正落地了,现在的罗森正在往这个方面进步,重庆最具代表性的麻辣小面今年上市是重庆罗森迈开的重要一步。


我一直关注日本的罗森网站,它们每周都会在网站上展示新开发出来的各类食品,多数是是便当类和各类小吃,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说明日本的罗森是把当地人风土人情、饮食习惯了解得一清二楚,能持续开发出迎合当地顾客的新品出来。之所以便利店完全不同于超市,就在于对这些鲜食的开发与掌控,这是完全有别于超市的管理技术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大的菜系就有八种,各个地域的饮食文化更是各具特色。我们常说要想留住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他的胃。所以不光是对于家乐福还是沃尔玛,作为一个重庆的普通市民,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一流便利店落户重庆,并且为我们带来舌尖上的美食和便利的生活。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便利店,尽管现在重庆的便利店包括罗森、7-11在内发展都不顺利,但并不是说重庆不适合做便利店,而是因为你们并不是我们需要并且喜欢的便利店。重庆人的饮食是离不开“麻辣”二字,各位便利店的大佬,你们真的理解了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小店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