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芯片问题而延期的特殊经历,和“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P系列手机”的特殊身份,都让P50格外引人瞩目,华为P系列的旗舰效应在P50身上被进一步放大。早在发布会之前数十天,网上就形成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围观之势日胜一日。
29日的华为新机发布会上,P50系列真容初现:本系列包含P50和P50 Pro,Pro又氛围搭载麒麟9000和高通888 4G芯片的两个版本,全系列采用HarmonyOS 2系统。P50系列首次推出包含双影像单元的万象双环设计,也首次推出了XD Fusion图像引擎,P50 Pro拥有200倍变焦范围,既能实现13mm焦段超大广角,也能实现2.5cm超微距拍摄。据介绍,P50系列会在影像捕获真实色彩、跨越空间、感知明暗、定格瞬间等方面,开启全新体验。
华为P50的卖点有很多,影像拍摄、鸿蒙操作系统、独特外观这些P系列的传统强项都得到了保留,尤其是影像领域,包括成像、色彩、防抖等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突破。不过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卖点,是掩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执拗”,即P系列一如既往对美学的坚持。发布会上华为还发布了品牌概念片,片中说道“走最难的路,见最美的景”。这个“难”字,在笔者看来恰如其分地成为了P50乃至整个P系列的关键词,也成了这种执拗最好的注脚。
“难”指的不是近来外在环境给华为创造的困难,很多熟悉华为的朋友都知道华为人面对外部挑战有多从容坚定,这里的“难”指的是华为“自找”的难:在技术研发、尤其是影像技术的研发和落地上,华为本着“舍易求难”的精神,执意磨砺最苛刻的产品、面对最严峻的挑战。这种“平头哥”般死磕技术的精神,把“所见即所得”的P50带到了大众面前,把世界的本色还原到了手机中,同时也把华为进一步稳固在了移动影像技术领军者的角色上。
关于P50的影像实力,发布会高频提到了三个词:计算光学,原色引擎,原色双影像单元。字面上容易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但一经解释就很好理解了。
计算光学,华为的一大首创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用顶尖的算法来弥补光学镜头的先天缺陷。彗差、球差、象散等不可避免的光学问题,会因为移动设备厚度有限而进一步放大。P50依托计算光学,能够提前预测光路导致的相差损失,通过算法还原成理想的成像效果。
用P50 Pro的潜望镜模组来举例说明,在图像进入光学器件的过程中会损失50%的图像信息,前计算光学时代的图像处理是半段式图象处理,50%的光学损失,50%最多只能恢复到60%的图像原始信息。而计算光学的加入创造了“全局式”图像信息复原系统,可以再多还原25%的图像信息。从以前半段式还原60%的图像信息,可以提升到81%,在不占用过多手机空间的情况下,就能获得高性能镜头模组带来的成像质量。
原色引擎的作用,是突破传统的白平衡逻辑,不再简单粗暴地把白色还原为纯粹的白色,而是拟合人类感知色彩的流程,用技术仿照人类肉眼看到和大脑处理的两个阶段,还原图像为人眼所“见”的样子。这样色彩的信息会丢失更少,更加准确,也就是“所见即所得”。
每个人的眼睛都不一样,色觉细胞、晶状体都有差别,甚至一个人随着年龄变化色觉也会变化。华为原色引擎的色适应使得光源色品变化时保持感知到的物体色貌尽量恒定的能力,P50把传统的RGB信息转成人眼视神经的模型,再加上色彩增强的环节,来使手机拍到的图像色彩与当时所见的环境色彩一致。这个“一致”,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这种色彩还原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官方举了个例子:“过去女孩子用手机拍口红后说色号都拍不准,我们今年要做到把每种口红的颜色完全还原出来。研发的小伙伴今年光口红就买了2000多支。”
原色双影像单元最简单,正如人们所见,P50的背面有一对外星人般的眼睛。与其他品牌的多摄不同,华为强调的是多摄协同工作的能力。P50的原色双影像单元指的是超级主摄单元及超级变焦单元,这种设计颠覆了传统摄像头模组的构成逻辑,用有限的摄像头发挥了远超以往的拍摄效果。
计算光学、原色引擎等一系列“黑科技”帮助华为及其P系列手机再次实现了自我超越。P系列的影像实力已经多次得到了市场的认证,这次P50运用的新概念、新技术,很大可能将左右移动影像行业的未来发展,因为它们都在直接指向用户在手机影像上最明确的诉求——拍出世界本色的美——并在这一方向上遥遥领先。
华为手机的王牌是P系列和Mate系列,Mate系列主打极致性能,P系列主打的就是极致美学,这既体现在手机自身的工业设计上,也体现在通过影像技术对世界的还原上。P1在2012年横空出世,现在看来古董级的配置和外观在当年却第一次让全球意识到中国国产高端手机的实力;2014年在法国巴黎发布的华为P7,获年度欧洲最佳消费者智能手机,并在挪威TEK“最具购买价值”产品评选活动中,成为唯一夺得“最具购买价值”称号的智能手机,这把P系列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从P8的极简美学工业设计和P9首次与德国徕卡合作开始,P系列时尚、青春、人文的品牌属性也开始为全球大众大众所熟知。
如果要展开讲P系列的成长进程,三两篇文章肯定说不完。我们只需了解,在新型号不断发布、新技术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华为P系列不知不觉间就在移动影像领域,构建了一条由审美、技术和研发风格组成的护城河。
发布于2017年的标杆式旗舰P10,就搭载了一系列移动影像方面的突破性技术,比如专业级光学防抖、双摄变焦、全新美颜算法、徕卡色彩等等,这让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手机自拍功能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甚至P10让自拍天然拥有了一种艺术感;P20则集中展现了华为在移动终端上对于美的诉求,不但重塑了外观的工业设计语言,而且霸榜DxOMark一整年,让P系列坐稳了高端影像旗舰的位置;P30、P40,华为持续在夜拍功能、数字变焦等细节点上刷新标杆高度。离开审美,P系列将失去工业设计和影像呈现上的人文、艺术气息,离开技术,一切突破性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那如果离开华为独特的钻研风格呢?也许P系列乃至Mate系列还是可以成为不错的手机,但绝不会成为现象级的系列旗舰,华为也不会成为如今的华为。
P系列在消费者眼中成为“时尚高端影像”的标杆,并不是营销和包装的产物,而是久经市场验证之后千万用户赋予的品牌标签。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基于产品、基于体验的认知。强烈的、广泛的认知就会形成一种期待,即:华为P系列总是那个移动影像领军者。可能正是这种期待激励了华为,让他们在技术研发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倔强和执念:舍易求难。华为总是散发着一种勇于挑战的精神风骨,攻坚克难已经成为了华为一以贯之的信念。
2019年华为发布P30时,消费者业务第一手机产品线总裁李小龙就说,“华为爬山总是爬最难的那条路”,这和P50发布会上华为“走最难的路,见最美的景”的自我定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P30上市6个月出货量就超过1650万台,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旗舰产品之一。随着华为在AI生活生态、自有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不断开拓,在移动影像上的持续精耕,P50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难就意味着庞大的资本、人力投入,意味着走在尖端的研发不一定有回报,意味着转化周期远远长于其他人。在互联网科技行业,效率的优先级是至高的,舍易求难,就是放弃效率,甚至很多时候就代表着放弃机遇。而且众所周知,做突破性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事。一项新技术的探索可能耗费巨大,可一旦成功,迅速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新抓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来者反而更容易从应用层面在市场上实现超车。
舍易求难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可以制定并不断刷新行业规则,可以为研发赋予超越市场的价值:改变世界,改变生活。也就是华为自己所说的“搭建万物互联的生态体系,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生活”。
笔者相信华为是有这样更高维度的诉求的,不然不足以促进他们在每一个业务线条上都选择更难更苛刻的推进方式。从意图要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强调1+8+N全场景AI生活体验,再到HarmonyOS的推出,构建联接人、设备和场景的超级终端,每一次进步都不仅是应用层的突破,而是基于底层架构的变革。科技创新,每个公司都在讲,但华为是来真的。这让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的风格像一个“平头哥”,没有弯弯绕绕,只有目标,只有挑战。
在应用层面搞创新,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的强项,也是多数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优势。但随着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必须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新课题:如何摆脱束缚,寻求底层技术、生态级实力上的突破?像华为这样的头部企业在这一命题中承担着更大的使命,迎难而上,将会是华为们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