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

Alter聊IT

公告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O2O、手机等行业的观察研究。

文集

科技(502)

统计

今日访问:3806

总访问量:8749377

“新时尚”到“好习惯”,上海垃圾分类背后的智慧监管

2021年10月26日

评论数(0)

垃圾分类可能是过去两年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先是上海出台的“史上最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再到国内大中小城市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一场事关千门万户生活习惯的变革正在进行中。

而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第一环,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倘若垃圾分类的过程不合理,直接关系到“战争”最后的成败,特别是在一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有限的城市,大多只能通过填埋方式处理,错误的分类不仅无法高效回收有价值的资源,还间接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垃圾分类看似是对民众自觉性的考验,背后却是监管上的一场场硬仗。

01 城市文明的标尺

曾经有人推算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每人每年平均产生约300公斤的垃圾,而且在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

这组数据似乎并不让人感到惊诧。正如威廉·拉什杰等人在《垃圾之歌》中所提出的观点:垃圾也是见证人类文明的“痕迹”。在远古时期的时候,游牧部落很少关注垃圾问题,而定居部落必须把垃圾清除掉;进入到农业文明后,人们开始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对无机垃圾进行焚烧......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陶醉在繁华都市生活中,城市的垃圾之患也在愈演愈烈。目前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经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局,堆积在空气中的垃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每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进行填埋,并滋生了难以计量的致病微生物。

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品,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也就有了新的解释,不单单是城市环境持续优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下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标杆。

譬如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德国,目前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65.6%,被视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

但德国的垃圾分类绝非一蹴而就,为了强化垃圾分类的习惯,德国甚至施行了“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发现某处垃圾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将对附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和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物业与居民自管会将逐一排查,直至找到“罪魁祸首”。

沿循这样的逻辑,垃圾分类可以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实质性演练,不同环节的分工协作、有序管理、责任划分、规范监督等等,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垃圾分类检验的是城市居民的自律和自觉,折射了城市的文明建设进程,本质上也是对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摸底检验。

02 上海交出的答卷

当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垃圾分类等城市文明的标尺性因素自然不应缺席。最早交出答卷的正是上海,身为国内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风向标,在垃圾分类中再一次扮演了“示范生”的角色。

率先向垃圾分类“宣战”的上海,作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一开始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垃圾分类都是严管严查模式,即在社区设置专人看管垃圾桶,制定了严格的罚款制度。“史上最严”式的垃圾分类管理,一度让缺少分类习惯的市民感到措手不及。

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中,上海找到了 “科技+管理” 的正确方向,改变了过去的人海战术,构建起全流程的垃圾分类监管体系,将智慧监管的理念覆盖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

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市奉贤区,在平安智慧城市的帮助下打造了奉贤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将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纳入监管的范畴,包括全程物流管理、智慧监督管理、业务报表管理、公众互动管理、智能现场检查等功能,同时深入对接上海市奉贤区的一网统管,通过一张屏就能掌握全区设施设备全景、各类垃圾收运物流去向及异常问题追踪、垃圾量数据及趋势分析等能力。

相较于传统严管严查的治理方案,智慧监管理念的应用消除了分类过程中的诸多痛点。倘若垃圾分类的监管只是在投放环节,不排除转运过程中混放的现象,而上海奉贤区在收运环节对垃圾进行拍照、对转运车辆进行称重、定位,实现了垃圾分类的溯源和监管,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成效。

结果隐藏在上海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日常行为中。目前上海市每日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较两年前分别下降28%、增长89%、增长1.65倍、增长14倍,垃圾分类业已成为上海市民“新时尚”和“好习惯”。

03 智慧监管的范式

上海的垃圾分类让外界看到了新的可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垃圾分类无不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前后出台了上千部环保法律法规,数十万人参与打破相关的法规管理和执行工作,但在中国有了新的范式。

还是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对比德国为了推行垃圾分类的“连坐式”的惩罚,奉贤区的垃圾分类可以精准到每一辆运输车、每一个投放点、每一位管理员,合理规避了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一些人为错误,垃圾分类不再是市民的额外负担。

或许垃圾分类还只是城市治理中一个很小的环节,但跨越时间的对比背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窥视智慧治理的窗口。

毕竟垃圾分类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涉及到管理对象多、管理流程长、管理要求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也是德国、日本等打了几十年“持久战”的原因。以科技为矛的平安智慧城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到了垃圾分类的监管体系中,为中国的垃圾分类攻坚战提供了以技术换时间的范式。

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数据思维和智慧监管。上海市奉贤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对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了实时采集,可能早期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基础性投入,所能产生的价值却是不可小觑的:

小到垃圾清运车辆的调度,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垃圾投放情况、既往的投放大数据等进行分析,合理调配车辆的运送时间和路线,在提高车辆运输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大到城市的规划治理,根据特定区域的垃圾处理数据,科学规划附近的垃圾中转和处理站点,针对特殊节假日的垃圾情况进行预警,乃至探索垃圾按量的收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垃圾的收费模式。

可以笃定的是,垃圾分类政策还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施行,除了在行动上向一线城市看齐,还需要在思维上与时俱进,对原先单一、粗放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找到适合当下社会的治理方式,就像上海已经验证的方向。

04 写在最后

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已经无须赘述。

既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未雨绸缪的问题,也深度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可站在社会治理的维度上,垃圾分类仍然是一场长期的博弈,大多数城市还处于“他律”的阶段,监管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幸这是一个技术改变世界的时代,新科技正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赋能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节点,就像在这场围绕垃圾分类展开的治理、技术和文明的协奏中,上海已经给出了切实的答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Alter聊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