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评论数(0)
2015年11月份,《牛津词典》揭晓了当年的年度词汇,“喜极而泣”的emoji表情在千言万语中成功逆袭。
诞生于1997年的emoji表情,在2015年的使用率出现了三倍增长,其中“喜极而泣”在所有表情中的使用占比超过20%,以至于有人坦言:“emoji 正在成为一种有效的、近乎普世的语言表达方式。”
人们显然低估了语言的进化速度,六年前还是算新鲜的emoji表情,而今几乎成了一种全民化的输入习惯。90后们一度热衷于在群聊中斗图,一张张动图常常被赋予超越语言的表达。不落俗套的00后们创作出了标志性的黑话,凭借扩列、cgx、养火等独特表达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黑界”。
挑战其实留给了第三方输入法,当用户的语言环境日新月异的时候,输入法该如何打动新世代的年轻人?
对于80后和90后的网民而言,输入法可以说是连接互联网的必备工具,以至于衍生出了拼音和五笔、全键盘和九宫格等流派之争,但争论的焦点无不是用户习惯和输入效率上的高下之分。
但在95后、00后等Z世代的世界里,输入法的流派已不再重要,比用户习惯更让人懊恼的是输入法的一连串痛点。
比如很多人已经养成了中英文混用的习惯,并且习惯于在表达中加入一些个性化的表情和黑话,结果想要打完一句话,常常需要切换好几次输入模式,一些黑话词汇需要逐个拼出来,有时候想发一个不常用的表情,需要在密密麻麻的收藏中找很长时间。在秒回才有诚意的时代里,延时就意味着错过真心实意的保质期。
再比如群聊中时不时上演的斗图时刻,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合场景的表情包,大概率将影响自己在群聊中的主动权。就像有朋友说自己明天有考试,回一个加油鼓气的表情,或者有趣的神句,无疑会在社交场中博得喝彩。假如只能复制别人的表情或神句跟着刷屏,可能会出现尬聊或在聊天中缺少存在感的场面。
针对越来越个性化的用户输入需求,第三方输入法的产品经理们上演了一场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一种流行的思路是增加输入法的词汇量,即不断更新输入法的词汇库。哪怕是不符合常规语言习惯的黑话,用户只要输入一个字就能自动联想可能的候选;用户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匹配表情包中的表情,进一步缩短查找的时间。
百度输入法选择了另一种思路,即在输入法中引入先进的AI算法。算法可以学习用户的打字习惯,精准预判用户想要输入的内容,同时还打造了滑行输入、方言自由说、离在线中英自由说等人性化的输入,以智能应对变化的需求。
特别是在2020年底更新的V10.0版本中,百度输入法开创性地推出了AI助聊,通过智能帮写、智能纠错、智能预测等功能,帮助用户在聊天过程中匹配符合情景的文案,并自动纠正输入中的错别字,在年轻用户间进行了一场自发传播。
数据结果证明了百度输入法的正确性。
根据艾媒咨询在《2020-2021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中给出的数据:百度输入法以43.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5岁以下年轻用户的占比高达22.8%,远高于搜狗和讯飞。在Z世代已经是第三方输入法最主要增量空间的大背景下,百度输入法拿到了持续扩张的先手棋。
市场份额无疑是对创新者最大的褒奖,而百度输入法恰恰是旗帜鲜明的创新派,相继打造了神句配图、个性化皮肤、语音输入等创新功能,可以说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品持续迭代更新的典型代表。
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输入效率“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第三方输入法亟需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将输入法从单纯的输入工具延伸到服务智能化,同时在用户体验上给出最优解。
在刚刚更新的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透过一项项重磅升级和玩法创新,让外界看到了百度的回答:一面做加法,一面做减法。
首先是在产品功能上做加法。
譬如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重点升级了AI助聊,新增了藏头诗、Rap、现代诗、花漾文等多种表达方式,意味着输入法瞄准的痛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输入效率,而是更进一步满足用户在社交和娱乐场景中的诸多痒点,帮助用户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聊天场景,输出高情商、有价值的表达。
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恋爱中男女的聊天,如果男生只会发一些晚安、爱你之类的句式,多半会被贴上木讷、直男的标签。AI助聊可以说是感情破冰升级的“利器”,比如用户输入“生日快乐”的时候,AI助聊的神句配图将自动推荐有趣的表情,还可以利用AI创作尝试藏头诗、花漾文等玩法,既避免了聊天时缺少话题的尴尬,还可以通过有温度、有感情的表达为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是在操作难度上做减法。
第三方输入法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但代价不应该是同步增长的学习成本,百度输入法的思路是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等AI技术,不断降低用户的输入门槛,不断简化输入的操作流程,陆续推出了语音输入、方言识别、快捷翻译等满足用户在多场景下无障碍沟通的个性化服务。
以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升级的快捷翻译和方言识别为例,前者从最初的中英互译增加到了95种语言的快捷翻译,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后者是在原有的包含多种方言和普通话的方言自由说基础上,增加了了河北、武汉、昆明的方言识别,整体方言的准确率相对提升了20%-30%。
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升级是近乎零成本的,点下语音按钮就能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哪怕说的是方言;聊天中的外语可以无缝翻译,不用再打开独立的翻译APP……
可以给出的解释是:输入法在用户的日常应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而简单易用又是最基本的产品法则,想要鱼和熊掌的兼得,AI化将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注明了第三方输入法的新赛点。
毕竟AI重构的不仅仅是输入法的效率,还带来了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提升。输入法在过去几十年中的主旋律可以归结为效率革命,眼下正在进行的已经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体验革命。
沿循这样的逻辑,第三方输入法市场俨然有了新的生存法则,除了既有的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越发考验平台的两个硬实力:
一是扎实的底层技术能力。
比如前面提到的神句配图和智能纠错,看似是简单的创新,却对平台的底层技术能力有着苛刻的要求。
神句配图的背后离不开百度AI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和知识图谱,在底层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了业内首个可控文本生成模型,需要对语句进行全面分析和核心意图识别,然后结合语义检索和文本生成算法,在毫秒级的响应时间下生成自动生成结果;智能纠错则需要基于词法、句法分析和语义理解等多维特征构建智能文本纠错模型,对输入内容进行分析并给出纠错推荐结果,最终在纠错召回率、准确率等方面远超同类产品。
二是敏锐的产品创新能力。
能否将技术转化为用户需要的创新,对应的是团队在需求洞察、产品定位、用户运营等维度的综合能力。
百度输入法的AI助聊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有理由相信,洞察到这一用户需求的绝非只有百度输入法一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团队的思维方式,百度输入法的切入点是不断落地 AI 技术,优化算法模型,在准确率、响应时间等角度下功夫。
个中原因似乎不难理解。只需要对比下几个主流输入法的AI专利,百度有着毋庸置疑的先天优势。正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中提到的,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位居第一,并在深度学习、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领域占据首位。
言外之意,在第三方输入法的市场较量中,AI技术已经是绕不过的诱因,既是百度输入法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筹码,也是一些产品逐渐被用户抛弃的元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工智能正在深度改变互联网的产业格局,哪怕是输入法这样的“化石级产品”,也在被AI所重塑,百度输入法就是最佳的样本。
在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中,输入法不失为最能占领用户心智的选项。
原因离不开输入法的独特属性。语言作为信息化的载体,承载了人与信息的连接,输入法也就承担了连接人与信息的媒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持续渗透,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年轻用户的输入习惯,影响其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对优秀产品的判断标准,进而影响行业竞争的节奏和最终的市场格局。
至少百度输入法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