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

Alter聊IT

公告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O2O、手机等行业的观察研究。

文集

科技(502)

统计

今日访问:3982

总访问量:9091381

花一个小时看一集电视剧,有料的可能只有一分钟

2017年11月14日

评论数(0)


11月14日,快视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一分钟,足以改变世界“发布会,在宏伟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如何用一分钟的时间呈现最有价值的内容。

犹记得在年初的跨年演讲中,罗振宇提出了“时间战场”的概念,那时候的罗振宇还没有陷入骗局的风波中,占领用户时间也几乎成了大多数创业者的风向标。就连刚刚播出的《猎场》,也从最初的35集“水”到了52集。

不过,等待《猎场》的是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输,等待“时间”创业者的则是寒冬和死亡。或许罗振宇的初衷并没有错,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谓的“占领用户时间”并非是拖延和浪费用户时间,而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最典型场景的就是视频,花一个小时看一集电视剧,有料的可能只有一分钟。导致长篇大论的连续剧收视率不佳,反倒是那些解说性质的短视频拿走了最高的点击量,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你可能被信息爆炸绑架了

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因为人们对于信息的诉求都是跟着兴趣走的,特别是所谓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平台为我们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在内容推荐上倾向于迎合用户的口味,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窄化”,最终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而几乎所有试图占领用户时间的产品或平台,都在朝“信息茧房”的方向努力。比如大家经常玩的微博,早期的时候鼓励用户“加关注”来定制自己想要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才会去关注,等于自制了一个信息茧房,主动将自己和多元化的世界屏蔽开来。如今在热门微博和热门话题上延续了同样的逻辑,让用户注意力集中于拥有广泛关注群体的娱乐化、社会化内容,对其他信息造成屏蔽。

对于这个问题,360集团助理总裁谢军样先生在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推荐引擎比较受大家垢病一个问题就是主题太集中,跳不出去。举个例子来讲,你追一个女朋友,也许是一个川妹子,你可能定位她喜欢吃火锅,从推荐兴趣上讲是一个川妹子可能喜欢吃火锅,第一次请她吃火锅之后,她说她喜欢了,但是有可能你是把海底捞,重庆火锅等吃了一遍之后,吃到吐,她都不会回退。这是推荐引擎存在的巨大问题。”

同样的还有微信,虽然相比于微博的“开放”,微信更像是一个私人的社交圈,但你在朋友圈中点赞或评论的大多数是喜欢和认同的内容,长此以往便把自己归入到了一个“回音室”当中,和相似观点的人聊天,不断放大和重复相同的观点或信息,当你在屏蔽一些不喜欢的内容的时候,“群体极化”的现象正在发生。

尤其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流出现之后,“信息茧房”早已司空见惯。今日头条等资讯类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对每个用户进行了标签化的归类,推荐迎合用户趣味的内容,说好听点是“千人千面”和个性化定制,本质上不还是驱赶用户进入一个个信息茧房吗?而在人工智能算法大行其道的当下,直播、短视频等几乎所有的新兴内容形式,都在延续“信息茧房”的逻辑,只要用户喜欢就好,价值还要另当别论。

精神病专家马克·塞奇曼曾说过:“我们假定世界上的一小撮人共同持有同样一种奇怪的信念,比如说月亮是绿干酪做成的。通过一个自选过程,他们会彼此来到同一个论坛……很快他们就会觉得人人都持有这种信念”。看起来更加开放的互联网,却在无形中让“茧内交流”被放大化。

人工智能算法是罪魁祸首?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纷纷质疑“算法推荐”的合理性,一些沉溺于算法的新闻客户端,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内容推荐形式,用户喜欢什么,就主动推荐什么,用户在内容上逐渐被平台和算法所绑架。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导致这一现象的诱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用户兴趣的过渡解读,一切流量获取和商业机会都是为了迎合用户的习惯;另一个则是信息的臃肿和庞大,算法总会在极短地时间内为用户找到足够的同类内容。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一分钟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信息量已经足够惊人:Facebook上有69.5万次更新,Twitter上有45万条以上的发布,电子邮件的数量有2.4亿封,新增中文图文的数量也有20万篇……粗略计算了一下,想要阅读完互联网上一分钟内产生的内容,大约需要80年的时间,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比例要更加恐怖。

内容是无限的,但用户时间是有限的,在视频内容上尤为如此。目前全网的视频数量已经超过10亿条,每天新增的视频数量在200万以上,用户搜索+编辑推荐这种“人找信息”的模式不再适用,但算法推荐又出现了一些弯路。

需要厘清的一点是,算法和技术从来都不是原罪,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才是。举个例子来说,完全依靠机器的推荐机制,抓取的内容越来越偏向一个点,机器让人的视野越来越窄,信息茧房的形成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然,在海量的信息中游弋,用户也会做出一些自然选择。360公布了这样一份针对用户行为的研究:如果视频大大于5分钟,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快进;在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中,小于三分钟的比例占到了88%;人均观看视频的时长仅为1分钟。

只不过,在用户的自我觉醒之外,算法和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

快视频如何平衡兴趣和认知?

作为360进军短视频市场的先行军,“快视频”给出了超短视频的概念,满足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本质需求。正如谢军样所说的:“快视频做的所有技术上的拓展创新就是为了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快视频希望用户不要被信息壁垒笼罩,能随时看到新的东西,惊奇的东西。”

当然这一布局的前提同样有两个,如何改善内容推荐的机制,以及如何可持续的产生有料的短视频。

快视频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QVD智能探索引擎”。

最早的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随后在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上出现了基于算法的推荐引擎,快视频的解决之道是QVD智能探索引擎。通过对用户情绪的感知,挖掘潜在的用户兴趣,将用户兴趣驱动和自由探索进行智能的融合。简单来说,你在快视频上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还会发现更多意外惊喜的内容。

相较于前两代内容推荐引擎,探索引擎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一个橡皮筋式的模型,从用户的细节行为入手,实时追踪用户行为的变化,在感知用户的喜欢、不喜欢,开心与不开心、舒适与疲劳,进而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找到平衡点,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种弹性的体验,帮助用户走出“信息茧房”。

快视频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全链条的内容策略。

应该说,快视频的出现不免有几分卡位的嫌疑。在国内的短视频内容生态中,1分钟以下的场景聚集了抖音、火山、微信短视频等偏娱乐化和实用性的产品;在5-10分钟的场景中出现了西瓜视频、土豆等玩家;30分钟以上的场景要更加热闹,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巨头云集。快视频瞄准的恰恰是市场在1-3分钟,又兼顾其他时长内容的空白地带。

快视频内容策略的着力点是“高权重+高推荐”,说白了就是内容矩阵和扶持计划。在快视频给出的合作名单中,已然出现了一条、黄小厨、军武次拉面、北京时间等优质内容供应商,包含数十家内容机构和5000多家内容工作室;在内容扶持方面启动了快基金计划,覆盖了首发、分成、投放、粉丝等所有环节,可谓不遗余力。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寻找短小精悍短视频的经历,比如一分钟看大片、一分钟百科、一分钟测评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主动寻找的过程,也是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快视频等玩家们所瞄准的正是这一点。

那么现场有哪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呢,这里一睹为快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Alter聊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