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

Alter聊IT

公告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O2O、手机等行业的观察研究。

文集

科技(502)

统计

今日访问:3927

总访问量:9074065

人工智能和“盗图者”的战争

2017年11月03日

评论数(0)

2011年,一只叫Naruto的猕猴抢过摄影师大卫·斯莱特的相机,拍下了自己的照片。

大卫·斯莱特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惬意的生活,假如照片每被使用一次可以获得1英镑的版权方,至少已经有4000万英镑装进了口袋。但斯莱特前后只拿到了几千英镑版权费,因为版权争议,很多机构拒绝向斯莱特支付版权费,并且被动物保护组织告上法庭,成为史上第一个被动物告上法庭的人。

经过两年的漫长诉讼,这桩著名的人和动物版权纠纷终于有了结果:大卫·斯莱特向慈善组织捐赠该照片未来收益的25%,用于保护这只名叫Naruto的猕猴,以及它的栖息地。

国内的很多人把这则新闻当作段子来看,我们不相信人和动物会存在版权纠纷,甚至说我们压根就没有基本的版权意识。而对于图片的侵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达到了不同层次的三种境界:

其一,不知版权为何物:不知道版权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侵权的意识,所有的图片都可以名正言顺的为之所用。

其二,明知而故犯:明明知道版权的存在,并未形成版权保护的意识,看到喜欢的图自然就拿去使用咯。

其三,汝能奈我何:即便已经形成侵权行为,可又能如何,版权方似乎不可能亲自找上门来进行维权。

在那个纸质出版物盛行的年代,摄影师还能把图片卖给出版社的方式,换取应有的报酬,但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摄影师们最后的权利早已被践踏殆尽。

互联网环境下的猫鼠游戏

近些年已经出现了多起对簿公堂并天下皆知的版权纠纷。先是厦门一位摄影师状告林志颖的微博P图侵权,以34.5万的赔偿和公开致歉收场;后有摄影师和微博红人“小G娜”关于著作权的口水战;以及刘翔向滴滴出行索赔126万的版权官司……

王朔说:“社会潜移默化太厉害了,人要堕落你让她走电梯她也会摁往下走的箭头。”在一连串的图片版权官司中,国人对于图片的版权意识也开始觉醒,却又选择了群体性的耳鸣。换而言之,图片侵权的乱象,互联网是最大的帮凶。版权所有者有意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互联网世界里庞大的信息流又为侵权者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地,尽管摄影师状告侵权方的案件时有发生,可终究还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无解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猫为什么抓不住老鼠,另一个是猫为什么不愿意去抓老鼠。

猫抓不到老鼠的原因很简单。不同于音乐、视频等其他数字内容形式,图片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也导致盗版的查询成本更高。效仿国外的版权保护机制,国内也相继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版权平台,然而情况并没有因此变得乐观。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中,在2016年所有的网络侵权案件里,网络图片侵权案件以24%的占比排名第二。

猫不愿意去抓老鼠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复杂的维权环境。不健康的图片行业状况导致图片生产者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在现有的法律条款下,版权方诉讼维权时间长、精力耗费多,让大多数版权方和维权者只能望而却步。有大量用图需求的个人、机构、企业等正是抓住了版权方找不到盗版、疏于维权的心理,对盗版用图心存侥幸,对版权保护置之不顾,因而让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一个通俗的道理是,传统的猫抓不到老鼠的时候,一定会出现更有效的“捕鼠工具”,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便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秩序

有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网页上的图片使用量超过6000亿,各大自媒体平台消费图片430亿张,如果按照5%的正版率计算,市场规模已经高达1500亿。“义动君子,利动贪人”,不管是出于道德正义还是商业目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图片的版权保护和维权等问题引入了新的行业秩序。

早在一年前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就骄傲的宣布百度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9.7%。无数人对此进行了场景构想,或许是在人脸识别等生物安全上的应用,或许是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底层支撑,以及在AR等前沿领域。也有人做出了一个不那么大胆的推测:图片识别的准确率那么高了,是否可以应用于版权保护呢?

果不其然,百度之后相继上线了百度“源”计划和版权开放平台,并在不久前正式发布了版权卫士工具。产品的逻辑很简单,借助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海量的图片数据资源,帮助版权方快速、准确地找到互联网上的侵权线索,并能够在2小时内提供一份全面的侵权线索报告,包括疑似侵权的网站、地址和时间等。

对图片版权拥有者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好消息,吐槽许久的顽疾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至少让猫有了抓到老鼠的能力。

最为敏感的恐怕还不是藏匿在互联网大海深处的个人和机构,而是各大活跃的自媒体平台。人工智能之于图片侵权的杀伤力,让不少自媒体平台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平台既不能放任图片盗版而毫无作为,又不能以牺牲用户粘性为代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家号等给出了相似的对策,即和第三方版权平台合作,为用户提供正版图库,以避免进入图片涉及侵权的雷区。

但是,图片版权保护的初衷绝非是让用户对其避之不及,而是培养大众的版权意识,愿意为正版版权付费,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试图建立的新秩序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图片内容生态,背后的决定性因素集中在以下两点:

1、厘清图片保护的边界,以疏代堵。

国内的版权建设并非毫无建树,文学、影视、音乐等内容形式的版权概念已经成熟,比如各大视频平台对影视版权的采购,在线音乐平台对于独家版权的热爱,以及文学市场一整条IP产业链的构建。

图片版权的特殊性在于场景的复杂度,特别是图片版权管理的不规范,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直接的侵权行为。想要改善这个局面,绝非是一刀切的打压,而是以疏代堵的引导和版权意识的培养。就目前来看,百度上线了版权图片开放合作平台后,通过百度图片搜图,部分图片的右下角已经出现了“版权”标识,并提供版权购买页面的跳转。

这对图片盗版重灾区的社交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而言,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适时的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扭转用户对图片版权的认知。

2、完善版权的保护机制,鼓励原创。

著名人文摄影师“勤奋的刘小朵”曾经提到对图片侵权的看法,“因为盗版,照片的交易所得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而摄影师没有便捷的维权途径。”类如百度版权卫士等解决了快速找到侵权行为的门槛,但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

“网上传播是第四传媒”的说法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多个国家为此修改了著作权法,较为典型的就是文初提到的“猴子版权案”。不过,法律是无形的保护,在修订著作权法之外,国内还应建立看得见的保护机制。具体来看,第三方版权平台应该在版权保护的同时,赋予摄影师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帮助其提升自身影响力与价值。

就目前来说,较为理想的状况是:诸如百度等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版权保护工具,并与第三方版权平台形成战略合作,从图片生产者入手,打通“创作者、平台、用户”三方的变现通道,保障原创者的应得利益,进而形成良性的生态。

结语

在这场战争中,人工智能加持的版权方不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原先被堵死的维权之路再次打通。值得乐观的是,音乐、影视、文学等同样经历了从盗版泛滥到尊重版权的过程,图片版权需要的只是时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Alter聊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