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外卖获AI科技进步奖,人工智能将成为外卖下半场关键变量?

承载载

公告

近期百度外卖智能物流调度系统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值得注意的是“吴文俊奖”在商业领域并不特别出名,但是在学术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所评选的单位都有着极为严苛的学术标准,由各顶级机构高校专家进行评审。

 

 

百度外卖获得该奖项,一方面说明了其技术能力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百度外卖与饿了么合并之后,百度外卖也在以技术能力加速对于“百饿”联盟的赋能,在饿了么引入百度外卖的调度系统之后,其送餐准时率达到了99%以上。

 

因此,值得关注的是,当外卖行业进入增长放缓阶段后,技术的赋能是否是撬动下半场的关键变量?

 

技术融合效果显现:百度外卖获奖,饿了么准时率提升

 

百度外卖与饿了么双方进行正式技术融合是在17年的11月23日,双方联合发布了“未来物流”战略,仅仅一个月时间,百度外卖技术范儿的智能物流调度系统便获得了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而饿了么的配送准时率提升到99%以上,可以说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了双赢。

 

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因素。

 

1)百度外卖物流系统背后,是百度技术的赋能,百度外卖在其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平台,百度将其多年的技术积累充分的运用在其上,因此百度外卖也是国内首家将深度学习能力进行运用打通的外卖平台。

 

其次,百度外卖的数据并不仅仅依托于用户下单,早在创立之初就获得了百度系全产品线的支持,包括百度地图、百度糯米、手机百度等等一系列产品数据的全方位支撑,继而其在一开始就能够拥有最强的数据规划能力,属于技术跨界融合典型。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百度外卖凭借技术能力,成功占领了重视配送准时率的白领市场,而当其将这些能力全面赋能饿了么之后,其物流系统自然也获得大幅提升。

 

2)饿了么数据的整合,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饿了么拥有海量的订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非常好的“喂养”百度外卖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017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百饿”联盟的市场份额为48.8%,超过美团外卖的43.1%。当百度外卖与饿了么的数据融合之后,其也可以推导出整个市场的用户消费行为变化,制定相关策略,这将对未来的战局走向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外卖的下半场为何是人工智能之战

 

百度外卖与饿了么的合并表面上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合并,但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百度外卖技术赋能加速所带来的隐性资产,将会加速双方的扩张速度。

 

未来,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外卖三家会继续并吞外卖市场,形成格局鼎力,但伴随消费升级,技术则有可能成为撬动其中变数的关键力量。

 

1)用户全品类消费的消费升级,DCCI的《中国网络外卖服务白领市场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已经有接近90%的用户将外卖平台作为全品类消费平台,全品类消费在增长。

 

这也与外卖物流配送效率的提高有关,此前百度外卖的发展规划正是未来的同城配送,因此其在技术底层架构规划方面就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而赋能饿了么之后,双方则将共同打开这一更大的市场。

 

2)用户全城点餐的消费升级,百度外卖智能物流调度系统5.0的亮点便是支持全城配送,降低空驶率,这也是其物流技术优势的体现,而该功能也很好的与百度外卖的“吃全城”打通,用户看到中意的特色美食后可以立即进行全城点餐。

 

这一技术解决了诸多用户想要点餐,但是却由于餐厅太远而无法点的困境,而饿了么方面有着更大的用户规模,一旦获得这一全城配送的能力,其也将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3)用户智能选择的消费升级,对于用户来说,越来越多的餐厅已经对其造成了选择压力与困扰,因此如何为用户推荐出其感兴趣的餐厅,即满足其价格区间,又不超出其口味偏好,又要在熟悉中带有一些新意,同时在不同时间为用户推荐不同商品(下午茶、甜点、水果等),这非常考验数据挖掘的能力。

 

百度外卖依托于技术优势,可以对用户做到更为精准的千人千面画像,匹配出用户更为喜欢的潜在商品,当其数据与饿了么更深入的融合之后,对相关餐厅相关菜品进行数据整合,打通之后,饿了么也将获得更强的精准推荐能力。

 

4)用户交互入口变化的消费升级,在人工智能时代,万物联网,未来的用户并不一定会使用手机下单,而是很有可能通过其他硬件产品。

 

例如目前阿里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用户就可以对外卖进行点餐,而饿了么与百度外卖的“未来物流”发布会上,其也发布了自身的音箱概念产品,可见饿了么与百度外卖有着共同的技术追求。

 

外卖行业中百度外卖最具技术范儿,其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智能能力不在话下,而其也可以很好的为饿了么带去这一领域的技术赋能,助力饿了么布局到更多智能硬件产品中,实现用户的语音交互、图像交互式点餐,在未来打通更多的赛道。

 

结语:

 

百度外卖与饿了么的合并,表面上是市场份额的合并,但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百度技术能力与饿了么的深度融合,让饿了么已有的数据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同时以技术驱动的能力,双方也将在未来打开更大的市场规模,提前布局消费升级。

 

此次百度外卖智能物流调度系统获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44

总访问量:115180

就在这几年,微店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的?

2018年04月26日

评论数(0)

最近36氪报道,曾经的独角兽,微店所在公司口袋购物正在经历严重的人员动荡,有微店员工爆料,除了大半年内离职了300多人外,微店创立时的两位技术合伙人马飞和吴道钰也相继离职。

另一面,微店曾经的对手有赞,其CEO白鸦发出内部信表示,与中国创新支付公司达成协议,其用55亿股股票换有赞51%的股份,这也意味着有赞借壳上市成功,按当前每股0.58港币的价格计算,有赞估值接近60亿港币。

如果不是相关媒体爆料,很多业内人士甚至已经忘记了微店这匹曾经的黑马,而微店的衰落与有赞的华丽上市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曾经的微店,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曾经的微店风光无两

微店原本是从口袋购物电商公司2014年孵化的产品,而其也是当年典型的“精益创业”产品的典范,2011年到2014年,彼时微信刚刚崛起,社交电商的口号以及趋势,让所有人为之一振,同时也让对手阿里将社交电商作为最重要的对手,疯狂推出来往,与之背水一战。

微店正是这一风口下的产物,仅在微店上线9个月,就是吸纳了总GMV高达150亿,而京东整体达到这一交易规模,用了整整7年。

随后微店也立即获得了来自腾讯系的投资,仅在2014年,微店就疯狂获得了A、B、C的三轮融资,而腾讯领头其C轮3.5亿美金的融资,其出资1.45亿,也希望为腾讯的电商未来打下基石。

彼时的微店切入点非常巧妙,社交电商必然需要利用微信的关系链进行传播,而这一前提则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而微店则为每一个普通用户搭建了电商销售平台,一套底层基础设施,让人人都可以开店,成为微信店主,并从朋友圈、微信群进行销售。

凭借这点,在其上线9个月之后,就获得了1200万卖家的入驻。

另一个值得称赞的是,其还将口袋购物、微店公众号、今日半价中的流量寄予用户,为普通用户直接带去销售流量,也解决了很多中小卖家流量匮乏,冷启动的问题。

另外,其后来还创新的为用户提供分销解决方案,用户无需经销存,也可以分销其平台的商品,这也等于是在将阿里妈妈的“淘宝客”带入到了微信中,有着极大的创新价值。

按理说,抓住微店是真正抓住微信风口的优秀产品,无论未来微信形态发生何种变化,其都可以不断渗透融入,调整,但可惜的是,由于其过分关注中小卖家,而一步步错失了更大的机遇。

固守江山,微店被小弟一步步弯道超车

可以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微店依靠帮助中小商家起家,但是最终却也由于过分关注中小商家的需求,而一步步错失了更大的,潜在机会。

1)没有看清公众号崛起大势,微店的一个最大遗憾就是,由于其过分注重中小卖家的需求,对成功路劲将精力全部投入在了如何提升中小卖家的入住、销量上。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微店注重的是长尾,而非头部。

彼时崛起的有赞,则悄悄把战略方向瞄准在了服务有实力的微信公众号中,有赞判断,公众号KOL+电商的模式必然会大行其道。

果然,在2016年,自媒体投资风潮全面崛起,一条、二更、十点视频、视觉志等大号获得了更大的投资,而其中投资人看好的原因在于,公众号+电商的路径完全打通,像一条2016年的微信电商收入就高达1个亿规模。

《2017公众号电商发展报告》显示每7个微信公众大号就有1个拥有电商平台,而微信电商+小程序的布局,则让这些公众号的销量再翻翻,继而摆脱对于单一广告收入的依赖。

提前布局的有赞,则成为最终赢家,其基本垄断了绝大多数头部KOL电商平台服务,更是为其继续开发小程序,以及各种有趣玩法,远远把微店摔在了后面。

2)错失“小程序+线下”的新零售机遇,如果说线上流量在2017年逐步走入枯竭,那么小程序+线下流量的新零售大势,则又是一个最佳切入点。

从线上转型线下,说不定会是微店的新机会,但可惜的是,微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机会所在,反而嗅觉极为灵敏的有赞又一次抓住了机遇。

3)阿里与京东升级大战,中心化电商头部流量集中,口袋购物流量严重挤压。

伴随这几年消费升级的趋势,阿里与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逐步垄断整个互联网几乎所有可能的电商流量,阿里旗下的优酷、神马、UC、微博全部用于电商倒流,而京东背靠微信7亿用户入口、再结盟网易、百度、今日头条等伙伴,也将最后一点电商流量搜刮一空。

这对于所有垂类电商APP都不是好信号,流量已经完全想淘宝、天猫、京东三家靠拢,而没有依靠的口袋购物,也同样更受排挤。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口袋购物的月活用户从2014年11月高峰的198万,直接下降到了今年3月的1.88万,下降幅度极为恐怖。

而口袋购物,可以说是给微店带去流量的最大来源,其流量的下滑,也等于中小卖家流量的下滑,这种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4)云集、拼多多模式再次挤压微信社交流量,微店的最大流量来源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这两大方面。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云集为代表的分销模式,以及拼多多代表的低价拼团模式,都在挤压微店原本就不多的流量。

数据显示云集2017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00%,突破了100亿的交易额,而就在前两天云集宣布完成了1.2亿美金的B轮融资。而拼多多更是当今的翘楚,根据相关透露数据,其在2018年初,就已经达到了400亿GMV的交易额,增速实在恐怖。

微店的未来,注定步履维艰

有赞、拼多多、云集的成功,说明了微信电商的成功,这也反过来说明最早切入微信电商领域的微店,有着足够的眼光。

但问题是,微店在各种关键风口时期屡屡错过,并抱着中小卖家不放,其只是给卖家提供工具,但并没有为微信创造增量,解决流量以及各种运营问题。

在微信正在继续进化的生态中,关于电商,是否还能出现在有赞、拼多多、云集之外机会?我想这一定难以预判,如果有的话或许有赞还可能会有最后的时间。

但如果竞争对手动作更快更凶猛,那么微店更加步履维艰,例如有赞的有赞微商城,早就覆盖了微店可以为个人店主开店的能力,越来越挤压原本的生存空间。

无论微店如何,其注定在当前以及未来都步履维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承载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