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成也人流,败也人流。一旦提到地铁商业,首先想到的是巨大的人流量。但是这些人流的有效性并不高。除去上下班通勤、尤其早上时间匆忙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造成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是人们的随众心理。试想,能有几个人在匆忙的人流旁,随心所欲的独自闲逛呢?因此,商业氛围的缺失也是有效客流较低的一个原因。
其二:区隔的重要性。应急性、便利性的业种可采取柜台或小店铺的形式,设置于人流量大的主要通道上,以提高购买频次。但是对于一些相对高端的业态,则应该有一个意识,即加强店铺昭示性的同时,将本身的商业空间与地铁交通空间进行有效区隔,以塑造自身完整的商业氛围,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
其三:业态的适合性。业态的设置要考
近两年,上海的大型集中商业项目更多以开放、半开放的建筑形式出现。其中街区式的建筑形式更为普遍。笔者认为,对于上海,街区式商业相比于传统的封闭式商业,有着更多的优势。
(1)从购物向餐饮、休闲、娱乐的方式转变,街区商业更适合这种趋势。这种转变可能并没有减小对单层面积的需求,但是餐饮、休闲、娱乐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对人流的拉动作用更大,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布局方式,同时也需要更为灵活的布局方式。街区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个趋势。或者说,封闭式建筑形式与购物更为符合,街区式与餐饮、娱乐更为符合。
(2)降低能耗。在我国南方,包括上海,大部分天气并不像北方那么寒冷,一年的气候基本可以在人的忍受范围之内。
大型商业项目越来越强调对消费者体验的关注。体验本身是一种感性的事物,其本身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关注于购物环境或服务,或者只是从业态组合方面考虑。关注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部分考虑:环境、氛围、服务、业态。(1) 建筑设计方面 商业建筑要以人的尺度为主,尤其在与人直接接触的细部层面,更要体现对人的关注。商业建筑应该主动与人贴近、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自成一体。 除了以人的尺度为主外,建筑方面应该加入更多的体验元素,特殊建筑风格的引入、标志性构造物的设计、细部构造的特殊夸张的处理等、新颖独特的外立面。在建筑设计方面,应该招商先行,或者至少将基本定位确定之后,根据
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在业界的操作方式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1) 试错法。这种方式基本是在没有太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主观臆断一种定位,然后去操作,碰壁之后回头重新改变定位,然后再去操作,经过一次次改变之后,终于找到一个准成功的定位。这种方式风险很大,而且往往最后没有一个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定位。
(2) 排除法。在一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本可以排除一些不切实际的定位,然后在排除一些定位之后,再对项目进行定位。这种方法可以缩小项目定位的范围,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将项目定位排除到可以唯一准确定位的程度,因此,采取排除法之后,如
思绪比较乱,观点比较多,所以采取这种分点论述的方法,希望可以简单明了。
(1)购物中心的概念,这方面的概念很多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就不再一一“抄述”了。
(2)单纯的谈论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概念的误解,则可能会使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
(3)个人认为,购物中心之所以叫购物中心,至少说明传统的购物功能(零售)是其的主导功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4)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的变化,使生活方式向体验消费转变,除了购物这一获得性消费之外,餐饮(即时性消费)和娱乐(体验性消费)在快速增长。这一消费趋势在挑战传统的购物中心。新开发的购物
上一篇文章谈了些自己对购物中心内部平面动线设计的看法,承上启下,所以这篇文章讨论一下关于购物中心的外部动线的一些个人观点。相对于内部动线,外部动线的限制条件和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相关规范、原有的城市道路体系、相关规划、变更等。本文只讨论市区内封闭型的购物中心的外部动线。
购物中心的外部动线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和城市原有的道路交通体系进行良好的协接,但是这种协接不是被动的,而是创造性、主动的协接,同时也不是平面的协接,而是立体化的协接,最终的目的是购物中心成为整个交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可以使顾客方便的出入。
外部动线考虑的部分可以分为车流动线(私家车)、自行车动线、
本文只探讨建筑内部的单纯人流动线,不包括任何外部人流动线、车流动线、人车转换动线或者货流动线等。
建筑设计是骨架,室内空间设计是血肉。在注意建筑硬件没有硬伤的前提下,要注重室内空间设计对消费者人流的引导作用。例如导示牌、店招、地面铺装、景观小品、颜色、照明、以及业态布置等等,都会对人流起到引导作用。软硬结合的动线整体设计,才是好的动线。
此外,动线规划不可一味地利用主力店带动一般店铺的人流,要适可而止或者潜移默化,而不能让消费者产生疲劳,形成逆反。
最后,动线一定是回路,而不能有射线存在,让消费者被迫回头流动。
购物中心内部的
一般而言,商业项目的前期策划中,业态定位是关键。但是笔者以为,在社区商业等为代表的街区商业中,由于体量一般相对较小,功能不过于复杂,业态定位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在购物中心等大体量的集中商业中,功能的定位可能比业态定位更需要仔细研究和谨慎决策。 之所以这样说,其一是因为购物中心的功能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改变,将越来越复杂,除去最笼统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等之外,还有着更多的功能选择,比如活动、展示、演出、集会,甚至一些结合性的功能。尤其随着复合地产的开发,购物中心与酒店、写字楼、公寓、甚至住宅配套开发,这种情况下,购物中心内部的功能同时需要与其他部分对接和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此时,
昨天在长沙五一商圈小逛了一下,回来后把看到的记录一下。
百盛:百盛距五一商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交通十分便利,且百盛下面是家乐福,这两个因素多少可以弥补不在商圈范围之内,不能共享人流的劣势。不过百盛的物业是一个下沉式广场的负一层,因此百盛在那里,就像摊大饼,化妆品、珠宝、男装、女装、运动类都陈列在这里,远远看去,都有点大集市的感觉了。内部人流不是特别容易引导,而且让人有点走迷宫的感觉。个人认为:如果按照客户对象对商品归类,针对不同客户的商品群之间进行一定的区隔。同时主副通道区分明显一点,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
PS:百盛里面有一个蓝色的半透明天顶,特别漂亮,可以作为陈列的轴点,或者消费者定方
(这几天分析一个项目的一些思路,没有时间很详细的深化下去了,拿出来大家先讨论一下吧。)
现实基础:
客群分析---------交通人流、商圈居民----------总体人流量、客群细分------目标市场------项目初步定位----------人均消费支出预估------------总体营业额--------------单位面积保本销售额预估------------当前适合的体量
未来发展:
(1)周围道路和城市规划影响分析----------评估对客群、人流量的变化影响
(2)将来规划或正建的同类竞争项目----------整体影响评估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对于购物中心类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主力店的选择和经营是很重要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
此外,主力店的选择本身就是项目定位的直接表现,不同的主力店代表着完全不同的项目定位。
一、主力店招商是一场博弈吗?或者主力店本身和商业项目产权方(开发商)是一种什么关系?
主力店和开发商的应该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当然双方也存在着矛盾的利益,但是这些应该不能上升为双方的合作的主流。利益过多倾向于主力店,项目的其他部分不能受益于主力店,主力店的作用就丧失了,项目失败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并且最终可能殃及主力店自身。利益过多倾向于开发商
昨天偶尔看到一篇文章《山西的男人》,文章作者是个山西人,几乎把山西的男人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分别与东北男人、北京男人、上海男人、江浙男人一一做了对比。我初次看时甚是气愤,再次细看,却不失中肯。
山西大部都是丘陵荒山,平原和土地稀少,这也正是几百年前晋商可以崛起的原因,生活所迫。但是崛起之后的晋商不仅仅将经商限于一种谋生的手段了,而是作为一种事业和理想去对待了,所以才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塑造了辉煌的商业文化。这是晋商的成功之处,也是其的悲哀。把经商当做事业和理想,可以快速的扩张,也容易走出商业的范畴,加速其的灭亡。衰落之后的山西男人丧失了事业和理想,却又挣不脱过去辉煌的沉淀和束缚,
(这篇不是专业内的文章,呵呵,发在这里充属调侃,大家轻松一下)
很多人不喜欢曹操,但是我喜欢,还羡慕,更学习。男人,则当曹操如此。
曹操有四点需要学习,对事业、对生活、对爱情、对自己。
条件不佳,而成大事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风起云涌,但是中央政权并没有完全消亡,名义上依然存在。旧有的统治秩序还勉强维持,因此当时可以唱主角的不是秦末的农民土匪,而是割据一方的刺史州牧。当时除了割据一方的军阀政权,董卓之乱后还依然可以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就只剩下了士族,士族是讲究门阀出身和容貌的,呵呵,古人也颇有以貌取人的习性。但是我们看看曹操呢,
近日,笔者经过一条商业街,其建筑风格是仿英国古典主义,有着雕刻着古典图案的立柱,以及英国古典风格的铁窗,很漂亮,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漂亮的立柱和铁窗无疑都是大大的败笔。立柱把每家商户的店招都挡了个严严实实,于是很多商铺把店招尽量向外延伸,其结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和这些古典的建筑元素杂乱的混在一起,煞是难看。古典的铁窗无法让店铺进行橱窗的陈列,尤其是服装的店铺更是无可奈何。商业街的二层也采用古典主义,设计了一些露天阳台,但是几乎都在闲置,无法有效利用。
这无疑又是一个只注重建筑,忽视商业的作品。 商业建筑设计时,风格和手法与商业的需求更多时
一、华亭老街的简要介绍
(介绍略)
二、华亭老街的区域因素分析(情况分析略)
调研观点:
(1)松江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趋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但是三产比重依然过低,现为28%,存在继续提升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一直较快,增长率18%高于社会生产总值增长率16.9%。说明松江区消费倾向和能力在不断提高,未来零售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升迅速,总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5.6%,占市场份额38%,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松江地区零售业散、乱、差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新城区新型商业中心的出现正在快速改变
5月中旬参加中国购物中心论坛时,主办方安排了两个参观项目,一个是青浦奥特莱斯,另一个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当时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和大家一起去参观。前几天,笔者趁周末之余,半工作性质的去逛了一番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从B2层停车场走上楼顶停车场,对于总体结构设计乃至诸多细节,竟然没感到有一点瑕疵,而且还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或者很人性化的细微设计(当时没有很认真留意这个项目的业态布局,下次去再仔细看这个方面。百联西郊作为第一个开放式的社区购物中心,是百联集团组团式发展的购物中心,其的定位和业态布局也值得好好学习一番)。走出这个项目,笔者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堪称经典,无可挑剔”,甚至按捺不住地爱上了这
今天,笔者花费了近3个小时将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仔细考察一番。这个比较具有代表型的城市郊区购物中心具有其不少的优势,比如独特的地理位置,周围配套等。
但是,笔者认为,每个项目的成功有其的个性,很难再次复制,但是项目的缺憾和失误,却往往是共性的,对后来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成功是个性,失败是共性)。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个商业项目时,哪怕再成功的项目,在学习其成功的方式和理念的同时,也要不忘看看其有没有什么样的缺憾或失误,以为后来者所借鉴。
因此,对于开元地中海这个项目,笔者依然要本着鸡蛋里面拣骨头的精神,试着评说一下其的不足。这些不足可能仅仅是在笔者的眼中,另外笔者缺乏项目及周边的详细数据资料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增加新的轨道交通路线或者新建,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的主力交通方式,将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同时,其的规划必将对所在城市的商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完全颠覆一个城市的原有商业格局。
依靠轨道交通路线的一批购物中心也会逐渐兴起,依靠轨道交通功能而兴建的购物中心可以直接面临巨大的人流,大大降低了项目的风险。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流中,有效人流并不高,很多人只是匆匆过客。那么如何将这些无效人流转变为有效人流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识思考。
(一) 通过地下通道、空中走廊将地铁与购物中心直接相连。这种方式在香港、韩国等地很普遍。另外,如果可以,要尽可能的通过垂直电梯、扶梯等方式将人
曾几何时,Mall在中国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上探讨的事物,但最近两年来,这个事物被各地的地产商们以惊人的速度推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但似乎大众对这种庞然大物拥有的仅仅是好奇,而没有留恋的情感,开业参观一次之后,就很少再现他们的身影了。难道Mall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吗,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已建和在建的Mall实在太多了,有玩概念的,有真枪实弹真干的,玩概念的暂且不去谈论,我们先看看真枪实弹的这些Mall。东莞的华南Mall、上海的正大广场、北京的金源mall,可能说它们是失败的项目还真有点为时过早,但至少它们不属于成功的一类。在这些Mall代表的现状的背后,我们应该
世界零售老大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甚是不顺。之前受于政策的限制,眼看着老对手家乐福频频的开店却无可奈何,好不容易耐心等到去年零售业开放之后,沃尔玛中国终于以为自己此时可以大干一番了,在认真反思自己过去教训的前提下,开始了在内地快速的圈地运动,然而,尽管沃尔玛调整了自身很多的东西,但似乎它的时代依然没有来临。新开业的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并没有产生沃尔玛在当地长久的火爆和剧烈的冲击,更多的只是象征性的意义,表象多于实际。沃尔玛,在中国这个巨大复杂市场面前,还需要学更多新的东西。 笔者这里暂且就本人对沃尔玛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沃尔玛进入中国之初,保留了很多美国本土的惯例做法,如开办山姆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