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7日
评论数(4)说到中国农贸市场,我想“喜忧参半”可能是对中国现阶段农贸市场现状最中肯的评价了吧,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而那脏、乱、差更是叫人难以忍受,为此,有关部门一直煞费苦心,可以说什么招都用上了,但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2002年,国内不少省市将农贸市场改为超级市场(生鲜超市),人们把这种改革模式称为“农改超”。其中在我国东南部的广州市,在02年年初规划建设改造的“农改超”市场超过80家,后来因为种种问题真正投入使用的市场不足10家,随后武汉、福州、杭州、武汉、苏州等城市的“农改超”模式也先后出现,譬如投资大,集资困难,营收难度大等问题,到04年年底“农改超的势头已大不如前。”
自2005年起,作为“农改超”的升级版的“农加超”模式逐渐波及全国,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态势。
所谓“农加超”模式就是通过在农贸市场中增设超市,降低改造投资,增加蔬菜品类等一系列方式,针对“农改超”模式落地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做调整,从而真正做到:
有利于经营户稳定“农加超”没有把经营户赶出菜市场,而是让经营户仍有籍以生存的摊位或店面。
有利于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的摊店投标收入是各中心经济收入的“蓄水池”。利用“农加超”模式,使中心在推广超市化的同时,仍旧可以稳定收取招投标收入,为以后大规模地实施超市化改造奠定经济基础。
有利于做好经营户观念转变的思想工作通过“农加超”模式,市场个体户切身感受到超市经营给他们带来的挑战,增加他们的危机感,提高他们对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的认识,加快转变营销方式的步伐,进而对以后的全面“农改超”或农贸市场超市化消除思想障碍。
实际上没有人对于“农改超”方向的正确性有过质疑。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我们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农改超”和“农加超”的模式告诉我们,关于农贸市场的改革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