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3日
评论数(1)
80后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26亿。几乎每十年中国年轻主力人群减少5000万,这一残酷事实的巨大影响就是未来人口总量的长期衰减和老龄化日益加深。
本文做为分析中国消费社会变化的第二篇,我们来大致梳理下国内人口的发展趋势,我将其分成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分布三个方面。
2020年以后中国人口总量将进入长期衰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2015年全国共出生人口1655万人,死亡人口97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6‰。人口增长率已进入长期下降通道,就在当年10月全面二胎政策出台。
其实参照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化趋势,经济越发达,教育水平和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丁克、单身人群比例也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这在东亚的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表现的更是明显。(高晓松在一期节目里曾特意提到过这个问题,深受儒家孝道影响的东亚地区,为什么生育率都普遍很低。)
按照易富贤教授在“2015-2080年中国人口形势展望”一文的预测,在全面放开二胎的“高方案”生育率下,中国未来人口数量将在2023年达到拐点,之后将进入长期减少阶段。
当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在未来几十年里进入长期人口衰减阶段后会发生什么那?
青少年人口锐减与老龄化挑战来临
之前每次查人口数据时都会看到这样的年龄结构数据:
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是:人口结构为什么是16岁以下,16-59岁,60岁以上的划分方法,在16-59岁这个年龄段为什么不做更进一步的细分那?直到我最近又看到了这张图: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
简而言之,16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人群的消费大于产出,是需要被16-59岁这个区间段的人抚养的,此结构能简洁的反映一个地区年轻人口占比(代表未来发展),劳动人口占比,老龄情况。
因此,接下来我们也从这个年龄阶段的划分来分析主要人口结构问题。
首先,是历年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
从中国新生人口周期曲线可以看到建国后国内一共出现了3次婴儿潮:
第一次婴儿潮是1950年代。1945年之后,年出生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到1957年达到2138万的高点后开始明显下降。
第二次婴儿潮从1962年开始,持续15年保持在2000多万的高位,直到1976年。这一波高峰在1965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目前社会的中坚阶层60后,70后)
之后为了达到在世纪末之前把中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2个亿的目标,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在1980年出台了。
第三次婴儿潮从1986年到1990年,这5年形成一个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万人达到最高点,这是中国第一次“婴儿潮”的子女,所以又称作回声婴儿潮。此即当前所谓的80后一代。
从1992年开始,新出生人口开始呈现断崖式持续下降,直到2000年后略有增加(二胎政策),然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每年始终在1600多万的水平徘徊。正是以上三波婴儿潮人口的形成和演变才导致了目前中国代际人口的现状,并在未来几十年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2015年中国0-15岁人口数量占比为17.6%,参照人口统计学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即为“严重少子化”,即便在全面二胎政策影响下,我国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将会处于少子化社会。
青少年人口数量的减少将对未来的消费、劳动力供应、创新等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据说中国当前社会的各种资源配置都是按照每年新生人口数量2000万的标准来配置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教产业将面临过剩危机(2000年后的大学扩招),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大量学校也将面临撤并(这个近年已经发生),儿童产业在未来5年将维持增长,但整体趋势并不乐观,商业地产过剩的局面在当前已经出现,未来将会更加严重。
附注:
1、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也不减,理论上一对夫妇只需生2个孩子,但是由于部分小孩会夭折,因此总和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应该高于2.0才能维持人口的世代更替。我国近年的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
2、参考林采宜教授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中国人口的影响”一文研究结论: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育龄妇女人群在8000万人左右,政策实施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逐渐释放,共计1500-2500万。
其次,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2015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中国的人口红利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进入拐点(有没想到前几年的民工荒),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也是中国未来经济面临减速的很大一个原因。
所以,延迟退休来了,并且很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的退休年龄可能会更晚,还有养老金也是个大问题啊!
最后,是老龄化大潮汹涌而至。
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这两项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的“红线”。
并且由于60年代婴儿潮持续时间长,出生人口数量大导致从2020年开始,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数量将会出现大爆发现象。所以,未来30年中国最大的产业将是老年产业。
对于掘金老年产业,其实大家都在研究,我就不展开了,不过在知乎上看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分析,贴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着眼点:
“第一波婴儿潮出生在建国初期,一直到他们30岁都生活在较为贫穷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与此同时,他们在青少年教育时期遭遇了文革,因此整体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有着严重的时代烙印(思想偏左,万事指望政府,不习惯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节俭,不信任他人,守旧迷信)。当改革开放开始展开时,这波人中的大部分已经失去了选择机会,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建设,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
在2016年,这波人和建国前出生的一代是当前老年群体的主流,因此,从这个群体中赚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
1,收入水平和储蓄较低,没有支付能力
2,消费观念落伍,不舍得给自己花钱
3,分布比较平均,没有集中
4,基本和互联网绝缘,无法调动网络营销的能力
5,难以信任服务和商品提供商,很害怕被骗”
在这一情况下,只有很少的几个领域能够赚到钱,比如:
1,直销产品(保健品,按摩仪,海豹油,etc)
2,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宗教,中医,老黄历,烧香等产品
3,老年金融产品(P2P)
可以看到这些都不算什么正常的商品,卖给老人的不是他们的消费欲望,而是心理安慰。他们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真心无法适应,他们难以融入,于是他们才会陷入金融骗局,才会天天迷信送钱烧香,才会去参加直销产品的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才感受到开心,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且看起来也并不会花多少(一开始的时候)。
……
来源:知乎作者 JustinLiu
人口分布的马太效应
从城乡结构看2015年全国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结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将继续。
所以,中国的一线城市及城市群吸引力依然巨大,其次是各省的省会城市及重点发展城市,而大量三、四线城市未来将逐步衰落。
最后,关于中国消费人口的总结就是一句话:
中国未来的消费人口总量会在2020年后逐步减少,青少年群体数量锐减,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并且人口分布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人口问题的数据太多,所以我就偷懒直接截图用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数据,见谅。接下来,我会在这一系列的最后一篇结合代际来谈谈消费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