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5日
评论数(1) 这大概是这几年来,我看过最感动我的一部微电影。尤其知道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之后。
虽然长达12分钟,但我还是看完了。平凡、单纯而感人。
剧中叙述的是一对母女,母亲从小因为自己是孤儿,于是,在生下女儿后,无怨无悔,百般疼爱。而作为女儿的女主角,却跟中国无数年轻人一样,在上大学时,能走多远走多远,为的只是不想再听到父母的唠叨。
转眼,女儿已经毕业,并留在原来读书的城市-上海,开始就职。这一年,女儿的公司因为要值班,于是,她无法回家过年,虽然她已经事先告知母亲,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那个下着大雪的除夕夜里,她母亲独自一人,在安徽黄山的车站,足足等了她4个小时。。
年迈的母亲,心中一直觉得,女儿过年不会不回家的,因为每一个孩子过年都会回家的,不是吗?她应该是骗她的,她必定会从某一辆车上下来,给他们一个惊喜,因为这是过年,因为,每一年,她的孩子都会回家过年,于是,她傻傻地在车站等,即使大雪淹没她的布鞋,即使她的手已经冻伤…
对于已经在上海工作12年的我而言,看到这里,已经泪崩!结尾的两段旁白,更是让人揪心到痛!
女儿的感触是:
“离家多年后,终于明白了…,父母再多的爱,不满足的是时间,不买账的是距离,总有一天,这理所当然的爱消失前,我们该做的也许不是回到身边,而是开始呵护他们尚未停歇的挂念…”
而母亲的感触是:
“从你离开家的那天起,我心理早已经明白,你不会再回来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溺在我身边了,其实只要能随时看看你,跟你说说话。我已经….”
心好痛。。。
知道中国一年有多少相隔两地的家庭吗?2亿多个家庭,约等于6亿多人。每一个在异乡工作的游子,相信都跟我一样能体会剧中这对母女彼此的牵挂。随着岁月的成长,离家多年的子女,对父母的愧疚感,日益增加。即使当年是自己选择离家,在异乡工作,但不代表不关心年迈的双亲。而身为父母,不是不知道孩子会离家,他们理解,也了解子女在另一个城市奋斗的辛苦,在内心深处,他们早已经接受,也明白子女一旦离开家,就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待在家里,他们要的,只是想知道你是否活得很好,很平安….像是在放风筝,父母乐意把你放到天上,甚至于希望你越飞越高,就像很多在家乡的父母,总是很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孩子在某某大城市工作,言谈之间满满的满足!所以,当你离家越远,也不要断了跟父母之间的那根线,那个联系你们彼此之间的信息,常常让他们知道你的安好。
在大众传播媒体为王的年代,我们想尽办法把产品的优点列出,然后去芜存菁地,拍出一支30秒的广告影片,接着广告主再花上制作费10~30倍以上的金额,投放媒体,以寻求曝光。在这个逻辑之下,所有的重心focus在产品本身。然而在如今,只要有台手机加上微博或微信账号,每一个消费者自身,就是一个媒体,这是一个“自媒体”的年代!所以,营销人员的重点放在于:如何与消费者发生关系?如何勾起消费者的认同感?所有的重心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好的营销人员懂得在这个年代跟消费者说故事,当你说了一个故事给消费者听,只要你的故事说对了,触动了他,在他心中,就转化成另一个故事,于是,品牌被记忆,讯息也顺理成章地达到传播的目的。如果是在大众媒体为王的世代,相信没有厂商会使用一个这么长的广告来跟消费者沟通!光媒体费用,只怕一次就已经费用惊人!而这个年代,只要你能够打动消费者,你就有机会!
这个故事,我就被打动了。
因此,我明明知道这是科技产品的广告,但却还是让我心甘情愿地为它按下转发键!
我的心情既是为人母,也是为人子。我与父母相隔两地,也接受(虽然万般不舍)我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家的事实。而科技产品的诞生,应该是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不是让距离愈来愈远。也很少看到科技产品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或许是因为父母对于科技产品一直有所顾虑,觉得自己如果不会这些产品,似乎在子女面前就失去权威,所以,通常他们选择不去主动面对科技产品,也因此,多数的科技产品是为了年轻人而诞生,不会主动去跟父母那一代去沟通,担心沟通无效!也因此,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的科技产品,才让人如此印象深刻!
我记住了这个品牌-明基幸福云触屏,我记住了这句活:幸福,一触可及。当你把广告做到让人真心感动时,我乐意为你按下转发键,乐意成为你的媒体。
让消费者主动为你传播,才是这个世代的传播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