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24日
评论数(1)小二,每天都在关注国内各城市商业零售业动态信息,既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也有对现实条件的理解和无奈。看着大佬们都在进行各自不同的转型,小二也尝试着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历程。
小二毕竟是“小二”,不能与一线大佬们享有同样的主客观资源,与二线城市相比,他们也不占绝对优势,在大家眼里,其实他只算是个“小三”,但碍于小二们的“面子”,大家对他的定位称呼也就无所谓了,尴尬,便成了小二心里的真实感受。
之所以想要跃跃欲试,也正是因为这个“面子”,而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面子”,让小二可以“得意”的近乎“忘形”?
在感受了北上广深的迅猛势头,“欣赏”了宁杭汉蓉的良辰美景后,小二又延中国的中西北部地区一线走马观花地逛了一下,从西宁到兰州,从兰州到银川,再到传说中的呼包鄂地区,之所以没有将乌鲁木齐、西安等地列入此次行程,是因为小二觉得,乌、西二市与他们之间,在客观环境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要素,而这种要素是小二所期望,但也是从心底里要跨越的。
种种迹象表明,转型是商业零售业近年来面临的共同问题,再加上前两年通胀的后遗症逐步传导至产业链的末端——零售业,转型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大佬们从资金、人力、品牌以及市场度来说,都有着各相径庭的优势,从联营式、自营式、买手制等经营模式的转变,到广告战、促销战、营销战的推广理念的转变,再到低价、诚信、品牌、美陈、服务等“零售精神”的转变来说,大家都依靠各自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自身优势而各领风骚,在各自寻求突破口的同时,大佬们也成了小二、小三们竞相效仿的“膜拜”目标。
但大佬们走过的路,小二、小三是否也应该走?大佬们也在尝试新的转型能否走通的时刻,小二、小三是否应该一呼而上、专挑螃蟹吃?
以呼和浩特为例,典型的“小二”城市。论社会商业零售业总量发展在国内各城市中,仅属“小三型”的三线城市,但好在由于近年来呼包鄂三角地区内,社会经济总量发展较为迅速,社会流动资金急剧增加,让外界充满潜力遐想,再加上自治区首府城市的行政级别,呼和浩特也就顺理应当地挤进了“小二”行列。
有件事是小二所不能自已的,现有的市场各商场已稳固了各自市场地位,略有竞争也是在市场大环境下的普遍存在,虽然各自不能说盆满钵满,但也稳步增长,在增长的情况下,“转型”对于大家来说,似乎期待又顾忌。
顾忌的是,貌相俊美且曝光率高的主流终端商,既想一蹴而就,成为区域范围内的行业标杆,让大家望而兴叹,又暗地里盘算着“变是肯定要变,但是现在变还是过段时间再变?因为即使现在不变,也可以在一定时间里占有较高的利益值,而变,就会存在一定风险值,更何况一线城市的大佬们也处于摸索讨论阶段,我们要怎么变?总不能跨过国内大佬们,而直接学习国际大佬,再说,人、财、物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空档。”
期待的是,一直处于努力分羹的终端商来说,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转型”来对现有市场格局进行变革,打破目前的市场占有形态并争取更大资源。
据了解,呼和浩特全市人口215.8万人,市区人口108.4万人,商业零售主流百货店及购物中心共计10家,经营面积合计58.62万平方米,每20万人拥有1家百货店或购物中心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有一点是大家所认同的,社会零售总额不断大幅增加,呼和浩特2010年增长至477亿元,呼包鄂三地总额1107亿元,社会流动资金也呈现出其他城市所不及的庞大。而同时,还有一点令大家所关注的是,本土人士在外省消费的金额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一直以来都是焦点,于是,这些不但构成了呼市小二对外贴金的“面子”,同时,这些“金”又轻易被流失到北上广深,甚至境外,让小二开始疑惑,这些“面子”到底能不能当饭吃?
本土零售终端都在通过品牌招商、人员引进、结构调整以及多方布点来进行市场稳定并为转型作铺垫。由于在区域市场内占有绝对优势,再加上零售业转型毕竟不是朝夕之间,所以各项调整基本没有跑出联营扣点的高低、动线的合理优化以及促销活动的形式化而已,涉及根本的经营模式和营销、营运模式来讲,暂无较大变化。
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尽管对供应商的入场和经营标准提高,但就市场销售来说,尚无较大较彻底的转型竞争压力;其次,大量专业型人才都热衷于各种一线城市或者大佬企业,相应所带来的管理思想有了局限性,当然资金也有同样的情况;第三,大佬们仍各持己见,小的们又该何去何从?再加上,本地零售市场仍处于价格的初级竞争阶段,先稳固占有本地市场,再随大环境市场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转变,也许不失为万全之策。
近年来,百货店方面在品牌结构、硬件升级以及价格促销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也有一些实力较强的百货店集团在逐渐走向购物中心模式。餐饮、娱乐、休闲的多元化以及GUCCI、COACH 、Cartier、品牌化一时间成了各家竞争的市场主题,而这一切,无非是想寻找同质化竞争下的差异化突破口。
装修装饰花钱就能改,品牌升级花钱也不是不能做,可真正的商业零售百货业“转型”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此。笔者认为,零售百货业转型核心其实更应注重两点,建立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确立长效的商业零售业发展精神。
商品经营模式是决定零售企业盈利性的重要因素,而盈利性直接关系到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是行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基础。在商业竞争不断加剧,业态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百货店的商品经营模式需要得到特别关注。在大家熟知的租赁、联营、自营,买手制等各类模式中,自联营模式比例一直在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直至联营成为当下主流模式。联营必定占有一定的优劣势,在资金、人力、经营的成本风险降低以及市场适应性提高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同时,盈利水平的降低、经营控制能力的减弱、服务品牌的树立、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以及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等弊端,随着市场经营的发展也愈加显现出来,所以,在与当地市场所相适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经营模式的思考也成为了不光小二们,即便是大佬巨头们也需要深思慎行的重要问题。
而针对现有联营模式的弊端进行逐一改革,又会产生一系列企业、市场以及环境的各项问题,譬如,自营比例、资金风险、买手制度以及专业人才,再加上各地不同的城市发展进程下的市场环境等等,诸多问题的全面思考和解决似乎才是基础。
再说零售精神,诚信、创新、服务,甚至美陈、品牌等等,大家都在提,针对实况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理由,于是众说纷纭,甚至个别小二、小三级的商场对自己一直坚持的“理解”产生了怀疑、动摇。
诚信与服务固然是企业核心竞争发展的最大诉求,更是零售业的本质回归,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商业零售业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就不同发展时期的商业零售企业来说,由于地域辽阔,条件各异,即便各家很清晰的分析并认同这种本质回归,但在“生存”与“发展”中,更多的是选择了先“生存”后“发展”路线。而这种路线在“小二”城市中尤为明显。
既然目标是“生存”,行为的重点肯定就放在的销售方面,于是凡是能促成销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使用,如果遇到冲突,也要为销售让路,当解决“生存”问题后,才可以重新调整、加强客观改造和主观提升“谋发展”。也许这便是很多“核心精神”在中国“习惯性变味”或者说是“改良”的根源,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大家经常看到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主力诉求“竞争力”的原因。
小二的实例很多,在国内知名百货店入驻经营,然后失败的情形下,本土一些投资主体开始介入商业零售行业,引入国内领先的商业管理机构进行运营,运用行业领先的经营模式,主导诚信的核心价值观,起初达成诸多认同,但零售业的发展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便可达成,在大环境市场条件下,最终走向分裂,原因很简单,投资主体认为,模式、理念都正确,而且“内功”也很重要,但是“望梅止渴”也得有个承受时间啊。
不可置否,大家都想始终如一围绕一个“核心精神”去发展,但是市场现实却使得其不得不分出个轻重缓急,由此,无论什么样的零售精神都遵循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原则。
中国的版图跨度很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决定了各级城市行业发展的不同历程和阶段,同样的行业,同样的认知却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一概而论似乎不能完全将一个行业表述明确,特事特例的话,各地区的特事又参差不一,每件事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特例。小二们本想跟着大佬的后面学习借鉴,但发现有些个项因素是不能避免的,于是大范围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去边学习边探索成了更多小二们的发展原则。
首先是学习。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营运模式是基础,商管机构、高精人才不断被小二们所引入,从流程管理、动线调整、硬件改造等所有工作入手,加强的就是目标致力于长远发展企业的一切基础,做出一系列在未来市场中可以脱颖而出的相关准备。
第二便是“内功”调整。而其中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品牌及模式,二是核心竞争力。
同质化竞争大家都看到,大品牌不是你想招就能招进来,小品牌基本千店一面,小二们在探索从需要代理商、经销商问题的新品牌入手。尝试也是从服装类品牌开始,与国内服装生产的几个集中地厂家或者总经销合作,选定一批品质、款式等各方面水平较高的品牌,以一种介于自营与买手制中间的合作模式进行品牌补充及扩充,而范围则限定在了市场熟知品牌和新立品牌中,其中需要市场快速扩张的新立品牌又占主导,从而通过一个“亮点”而带动商场的整体。长此以往,对于服装生产加工大国的工厂来说,形成了一个“新品展示平台”和“库存快销平台”的雏形,而这又似乎是传统百货店与OUTLETS业态的结合。当然,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越来越高,同时,对企业实力也有一定资金风险,但与之相对应而形成的厂商两方的市场突破口和单品利润比来说,就看各家如何考量了。除此之外,小二们也希望在联营与自营之间能够寻找出另一种新模式,不但能够适应二三线城市特性,又能使厂商两方的风险降低与利润比值能够在一定的比例中相互满足。
核心竞争力方面,小二的脑筋开动的更多。从原来的诚信、服务标准加强的基础上,各家更多的是在做“丰富”或者说“丰满”的工作,这一点也逐渐凸显出小二们资源整合的能力。增加业态是大部分小二必做的一道功课,当看到餐饮、娱乐、休闲等业态原来如此之火,大家都有了一种“原来购物中心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商业!”的豁然,由此,有条件的将百货店向购物中心过度,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向购物中心结合,而这也成了评判一个商场销售好坏的最直观表现。与此同时,大范围的团购销售,不但保证了销售额,更在一定时期内成了一种身份,而通过大量现金流的滚动,资金逐步流向其他业态的规模扩张也着实迅猛。
第三要解决的就是家门口的“面子”问题。无论何种模式,拿出相对来说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支持,无论是什么形式,对国际名品都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一方面充好门面,另一方面将区外分流的资金尽力拉回来一部分。
因地制宜、学习探索,不仅是身在呼和浩特这样一个小二城市的行业发展原则,国内大部分二三线城市一并如此,否则就不会出现当大佬们纷纷抢占二三线城市之初,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地头蛇”,并为此而费尽周折。但无论是大佬们转型、扩张,小二小三们适时调整,都在为国内商业零售行业做出千变多样的经营实例,都在为行业升级进行奉献。
小二们还是会时刻关注国内各城市商业零售业动态信息,但与之前对市场前景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现实条件的理解和无奈相比,更多的是认清自身环境,适时变化,同时对大佬们的一举一动进行深入的分析,能直接借鉴是最好的方式,不能则当做知识丰富,继续摸索。
但有一点,在大家都投入精力进行市场研究时,小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夯实基础、拉近与大佬们间差距的工作上,如果一旦适时转型,小二的速度定会另大佬们刮目相看。
如果你问,小二,你准备好了吗?他们虽然会迟疑,但是暗藏的动力却已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