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330
总访问量:1477827
2011年10月30日
评论数(1)近来,乔布斯辞任苹果CEO之后,“下一个‘乔布斯’将在何时、何地出现?”成为圈中人热议问题。在近日举行的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在亚洲能够成长出乔布斯,因为在中国、在亚洲有着非常庞大的市场,非常庞大的需求,所以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支撑这种成长。那么,是否真的如王建宙所言,只要有足够的市场、资金和人才,就能“堆”出一个属于中国的“乔布斯”呢?
作为苹果的股东、乔布斯的支持者,同时也作为研究和从事企业管理与咨询的专家,刘杰克老师不但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反而认为这样的观点简直可以说是匪夷所思。笔者认为,马云无法借助号称采用全新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云OS的阿里云手机把阿里巴巴建设成中国的苹果,雷军也无法借助号称全球主频最快的小米手机成为中国的乔布斯,他们的戏才开演,结局却早已决定。
是马云和雷军没有才干吗?还是说乔布斯是神,人世间根本无人可及?笔者在此将不讨论此类问题,甚至也不去讨论乔布斯所塑造的独特苹果文化和其经典的饥饿营销。笔者认为,离开乔布斯赖以立身的特定商业环境和背景来讨论乔布斯和苹果的成败,无疑失之于浅薄。因而在本文中,刘杰克老师将立足于讨论一个怎样的商业土壤才能孕育出像苹果公司这样具有卓越创新力的世界级公司,以及像乔布斯这样伟大的企业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逐一分析。
第一,从产业和人才的角度看
有人曾经将硅谷的关系构成了一张图谱,苹果、谷歌、微软、FACEBAOOK、TWITTER等新老知名科技企业全部名列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却又密不可分。Android和苹果是什么关系?大部分都会说是竞争对手,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一手打造出Android的安迪鲁宾曾是苹果的雇员。Hotmail和苹果有关联?是的,它同样是由苹果前员工创立,最终却被微软收购。硅谷的企业就像是分散在一张大型家族谱上的各个分支,而也正是人才的流动和并购的推进才有了今天的硅谷。
与乔布斯相似的是目前互联网的新锐Facebook,其创始人扎克伯格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就将一个原本服务于大学校园的网站发展成为全球社交网络,市场估值逐年增高。尽管有评论指责,目前硅谷人才代价过于昂贵,称一些企业为此付出了更多的薪水,但是团购网站Groupon首席执行官梅森依然抱怨,自己犯过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及时去硅谷挖掘人才。中博国商锐业土管壤能理孕出在乔布线斯和苹果吗?。
有心的读者也可以按类似的方法去构建出华尔街的关系图谱,看看高盛、花旗、美银、大摩、小摩等财团之间又能构筑出一幅什么样的关系结构画面,以及如何借此让华尔街成为了无可憾动的世界金融中心。而正是这样的人才和产业集群结构才能得以让处身其中的企业更轻松的建设自己的地位和制胜全球市场。
第二,从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角度看
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课程《营销三维论》中的创新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成为商业模式之争,在这种时候,企业如果能先人一步发现未来发展的趋势及据此建设起自己的商业模式,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尽先机。这在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中将变得日趋重要,并将成为事关企业生死的关键点。我们从最近五十年标普500成份公司的变化中即可以发现这点。
在这个时代,一个公司绝不会因为非常强大了,就变得不可战胜,再强大的企业帝国如果不能顺应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也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相对而言,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和更富有创新精神的地方,无疑比其它的国家更有优势。所以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企业现今一直引领着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一波又一波的产业革命。
以亚洲国家中相对先进的日本为例,引领日本高科技产业的代表企业索尼,其股价由2000年的高点157.38美金下降到本月的低点19.1美金,另一家同样为我们所熟知的代表性企业松下的股价同样由2000年的高点30.3美金下降到本月的低点9.52美金,下跌幅度类似且惊人。从社会变迁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现象并不奇怪,但关键在于,我们很难找到一批新兴的企业来取代所说的这些老牌龙头企业。
把这一数据与美国的同类产业做一比较就可轻易的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日本企业一样,曾经的“老牌”高科技领军企业雅虎同样从2000年的高点125.03美金下降到本月的低点12.45美金,同样跌的让投资人胆战心惊。但与此同时,现在引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苹果则由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的低点3.18美金上升到本月的高点422.86美金,上升幅度超过百倍。而因为抓住和引领了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另一家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亚马逊正日益发展成为全球商业流通领域的新兴霸主,股价也由97年IPO时的低点1.31美金上升到本月的高点244美金,上升幅度甚至大大超过苹果。紧随其后,更新一代的代表性企业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GROUPON不管是否已经IPO,现在的估值都是相当之高,成为全球各地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凸显了美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引领。
第三,从国家品牌和综合实力看
世界五百强,有相当大的比例出在美国,世界最值钱的品牌,同样有相当大的比例出在美国,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因为背靠着美国国家这颗大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企业才能如鱼得水,比其它国家的企业更容易开疆扩土。根据《营销三维论》中的品牌论,依靠多年来以技术和经济优势建设起来的大量高端品牌,美国的企业相较于亚洲的企业在品牌方面也居于显著的先发优势地位。所以让人通常想到美国的产品就出现高端的刻板印象,而想到亚洲产品尤其是中国产品就会出现低端品牌的刻板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会闹出很多朋友到美国带东西回国来,最后却被家人找出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一写照何其生动。
背靠美国的国家实力,苹果等跨国企业也更容易对全球的资源进行整合,自己掌握着核心的品牌和技术,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自己的产业链,利用其它地方相对廉价的劳力,资源以及环境成本,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全球经济中的巨无霸企业。反过来,这些强大企业的建立又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和经济实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述,刘杰克老师认为,如果缺乏特定的商业环境,仅有乔布斯,苹果未必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换言之,把乔布斯这样的人放到亚洲,放到中国,则此苹果则很可能就变成彼苹果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乔布斯能成就苹果,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乔布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身处特定的商业环境,享有了各种便利条件。从这些分析来看,我们可以把文章前面的话重述一次,雷军无法借助小米手机成为中国的乔布斯,马云在相对可见的未来也无法借助阿里云手机把阿里巴巴建设成中国的苹果。那么,中国究竟何时能出乔布斯,何时能出苹果呢?笔者的回答是,耐着性子边走边看,毕竟趋势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时间却绝对不会短。等到中国的商业环境具备相应的条件时,一切都将水到渠成,毕竟中国不缺智者!在这之前,一切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