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3日
评论数(0)维修行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但如今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各类上门O2O企业数量呈几何倍的增加,上门维修O2O相形见绌。相比标准化难度较低的上门类O2O,上门维修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入行门槛相对较高。
维修服务过程难控
从O2O被资本热捧的哪天起,本地生活纷纷加入了连接互联网的潮流中,上门维修作为一个相对刚需的市场,因居家维修的范围可能是家电、家居、甚至房屋等大件,移动成本高的特点,一些维修项目就必然涉及到要登门服务,但相比洗衣、家政、外卖等领域,维修存在着一个相对不确定的因素,换言之刮风下雨导致的房屋漏水,管道老化造成的地热跑水,电器寿命及使用方法等诸多原因造成房屋及用品的损坏是无法预测的。而一个家庭拥有的物件从电器到家居范围跨度大,维修类目多,这也造成了单个上门维修企业难以全覆盖现象。进而只能从相对细分的产品种类做突破口,夯实“本职”服务范围后,再进一步拓展维修范围。
自从BAT纷纷进军本地生活领域开始,范是能连接的便民服务都被纳入了他们规划之中,都想着做一个能连接一切的平台,但从今年年初美团退出家装O2O市场来看,视乎巨头们走的并非一帆风顺,况且美团还是以O2O作为老本行起家的公司。从难以非标准化的角度来看,维修O2O和家装O2O有着一脉相承的难处,维修成为了家装的一个小缩影。从上门到诊断,然后配件、修理,整个过程中几乎都是难以把控的环节,人工成本的定价,诊断的准确性因师傅水平而异,甚至师傅的服务费都可以随心情而定,这也造成了整个服务过程难以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
如何正价渠道是其之重
现在的上门维修O2O企业一般分两种,一是互联网企业+维修;而是有维修本体的企业+互联网。不管是自带互联网基因还是本地传统维修业,都各自存在着优劣势。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自然不用说,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就是拥有专业团队,培养专业技术,但在随着规模的增大,以及维修范围的延伸,培养的技术范围和员工的数量都成为了相应的拖累,在旺季与淡季之间的服务需求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营收流。而以互联网行业起家的上门维修公司,需要更好的连接服务,这也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痛点,没有维修资源并且没有相对专业的评判标准,如何更有力的把控服务质量也成为了难点。
历来信息不对称都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上门维修O2O也不例外,推广渠道是连接用户消费,决定整个企业盈利来源的重中之重。现在上门维修O2O大部分的市场都是瞄准居民区,社区是稳定的客户来源,先做好社区市场在向外延伸维修服务也是一般上门维修O2O企业的主要发展路径,以E师傅为例,14年成立于深圳,是典型借O2O之势做社区维修,它的优势就在于与上市企业彩生活建立了合作关系,彩生活本身就是以社区O2O概念在港股上市,维修虽相对低频,但要想打造一个一站满足的社区物业服务,维修是其不能丢失的一部分,相关数据显示彩生活管理面积已超3亿平方米,覆盖城市165个,用户超过1000万,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E师傅从中的订单量也从单日订单几十猛增至近万单;话说回来这样的大腿不是谁都能抱上的。
再看轻松家电,原名为uyes家电卫视,15年4月更名轻松家电,截止目前相继完成了3轮融资,后两轮均超千万,其核心的运营模式就是自建维修团队,模式极重。轻松家电并没有直接从物业作为突破口,而是选择和小米、广田、图灵猫等智能家居品牌达成合作协议,进而拓展自身业务量,这也是瞄准了出厂设备的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等关乎产品体验的方向,自身揽入售后维修。
结语
不止是上门维修O2O,几乎所有的上门O2O都想在垂直领域深耕后进而横向扩充,但上门维修相对是低频的服务需求,若自身做平台,连带关系消费的现象并不能很好的被挖掘,毕竟只有想到维修时才会打开此类APP,而互联网巨头公司相应的都在做平台,也就直接否定了这一点,而巨头不止有以BAT为代表的平台级玩家,如彩生活、万科、绿城等房产物业公司已明确将社区O2O列入其发展规划,而其本身也不能各个满足居民服务的领域都能吃透,能与其合作也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李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