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3817
总访问量:12722554
2020年07月31日
评论数(0)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仿佛让整个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毫无疑问,疫情来临对整个实体商业来说可谓是致命的打击,有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疫情的影响至少维持一年。面临着重重压力,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冷静地思考与总结,明确未来我们的实体商业该何去何从?
疫情的影响,带给实体商业的大都是危机,但危与机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所以换个角度看,疫情也可能是给我们带来了机会。毋庸置疑,疫情给我们带来了阵痛,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实体商业乃至其他行业的潜力和活力,在线下商业空间人气低迷的情势下,很多商业项目积极加速了转型升级,线上直播带货,线上链接线下,利用疫情期间思考未来怎么更好地打造空间体验感,满足消费者的新要求,努力将“危机”变为“商机”。本文为大家总结2020年上半年我国实体商业的9个热点事件,对未来进行预判,启示将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直播带货对我们实体商业、品牌以及消费者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是什么呢?可以观察到的最直接的是人们减少了对线下消费的依赖,更多转向线上消费。很多实体商业希望抓住这波浪潮,但是直播带货对于实体商业来说意味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更好的货品品质、更正面的实体商业品牌影响力。
天虹、大悦城、步步高、王府井百货等企业率先在疫情期间开始尝试为品牌提供直播服务以及直播带货,取得了一定成效,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今年上半年“直播带货”成为实体商业的热门词汇,在广州有了第一届直播节,更是将其推向了顶峰。广州除了常规的商场发起直播带货之外,包括文旅、专业市场、餐饮等都参与进来,呼应“一切皆直播”的活动主旨。天河城联合场内200家商户直播带货、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首次出镜直播,不一而举。
商场过去的客户,都可以转移到线上来,属于自带“私域流量”,因此商场销售不再仅仅局限于店内,通过线上渠道,大大放大了销售半径。直播带货将成为商场的常态,但商场要想长久立足这一新模式,根本上还得摸索出通过直播销售的技巧。
国内新兴的社交平台逐步异军突起,如小红书、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深受年轻人的欢迎与追捧,影响力十分广泛。奢侈品牌向来给人以高冷画风,一副爱理不理我就在这里的气息,但没想到他们会走下神坛,逐步向网红大军进取!
5月7日,法国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 进驻小红书平台,陆续发布了很多视频以及图片内容。小红书目前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以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居多,且一半以上的用户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同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红书的平均月活高达1930.33万人次。所以对于LV来说,入驻小红书不仅是要增加自己奢侈品的霸主地位并拓展全球市场,同时也是逐步走向年轻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法国奢侈品牌迪奥Dior两年前入驻抖音,去年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一匹黑马,尝到了社交媒体带来的红利。
跟Dior相比,Gucci已经晚了近两年 。Gucci从今年开始发力先后进驻抖音平台、小红书、微信视频号,也表现出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与野心,通过对展示内容的精心打造,展现出其品牌文化与崭新面貌。
社交化的媒体,拥有强大的传播效力,例如抖音平台,可以提供更加直接的更具有视觉化的内容展示,同时给大众也留下“接地气儿”印象,并逐步深入人心。因此,奢侈品牌纷纷布阵自己的中国社会化媒体营销之路,各大奢侈品牌不安于现状积极寻找新的方式给予消费者充分的新鲜感和体验感,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这折射出我国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毕竟“寒冬将至”,再加上全球疫情肆虐,危机重重,每个人都要储备好足够的粮食过冬,百年奢侈品巨头也不例外。
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导致百货店、购物中心以及一些品牌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待开业商业项目大部分延迟开业,延迟时长达6-10个月,已开业的商业项目客流骤减,掉铺率和退租率大幅提高,商业项目租金损失惨重。
快时尚品牌Zara的母公司计划2020-2021年关闭1000-1200家小型门店,占总数的13%-16%,同时加强发展热门商区大型门店,并在未来三年内加速扩张在线业务。
6月9日,红极一时的维密被传出英国分公司已经正式进入破产程序,英国的800多个工作岗位面临危险,这家公司在风光了43年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令人唏嘘。
星巴克公司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截至6月底的第三财季营业利润将减少22亿美元。星巴克计划未来18个月永久关闭美洲的约400家门店,并将本财年计划开设的新店数量削减一半至300家左右。
疫情对餐饮业态和体验业态的冲击重大,部分餐饮品牌关掉75%的门店,像影院、KTV、电玩、健身房、教育培训、展览等体验/休闲业态,以及儿童游乐、早教等部分儿童亲子业态,受到严重打击。
确实,疫情严重影响了线下实体商业的正常运营,让商业项目以及品牌商都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购物中心、百货店和连锁品牌是实体商业的主体力量,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实体商业的经营现状。疫情对于实体商业是个试金石,是否能经受住疫情考验,在行业洗牌中不被判出局,相信是所有实体商业的共同考题。
随着一二线城市获客成本的增加,电商巨头们早早的就开始布局下沉市场,近6亿多用户的下沉市场显然已经成为香饽饽。淘宝、拼多多、京东、苏宁、考拉都在不断出大招来攻占这个市场,将这块蛋糕的潜能释放的越来越大。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虽然对价格敏感,但平均消费增速却远高于一二线城市,其中鞋服、化妆品、3C电子、家具家电等成为核心的消费品类。如优衣库非常看重下沉市场,优衣库一直保持每年80-100家的开店速度,其中超过60%的顾客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美妆品牌在下沉市场也表现出了巨大潜力,其增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目前国际大牌和本土品牌都在发力下沉市场,积极探索创新型的下沉市场的拓展机会,并且已经尝到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带来的红利。
三四线城市购买力逐步崛起有几个原因。首先下沉市场网络的渗透率持续攀高,由于人口基数大,后期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其次,下沉市场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中产阶级占比也将大幅度提升,可支配收入比例也高于一二线城市。再次,下沉市场人们的可支配娱乐休闲时间比较充足,与一二线城市居民相较,三四五线居民闲暇时间较多,因此有较多时间去娱乐或消费。最后,小镇青年消费者日益成熟,80、90一代的消费趋于稳定,并注重消费的品质和服务,泛娱乐的消费是他们关注的要点。
因此,在下沉市场的购物中心百货店要不断改变,把握机会,走出自己的特色经营之路。例如,一直主攻三四五线城市的信誉楼,一直保持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开到第34家店,年销售额冲到了150多亿。信誉楼的成功就是抓住了下沉市场的机遇,重视消费者感受,研究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消费环境与消费体验。
2019年大家一直讨论的是夜经济如何去落实的话题,各地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夜经济的发展,为的是拉动内需。2020年疫情好转以后,企业复工复产仍然是个难题,工作岗位的骤减,很多人失业在家,没有收入,因此地摊经济成为时下的热门。成都容许摆地摊,率先开启了地摊经济,并且解决了约8万个就业岗位,大家都予以赞赏和认可。并且成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老百姓就业难的问题,并促进经济的复苏。
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也就需要有多元化经济的存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利于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但地摊经济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它到底是否合法。一方面,地摊生意的放开,对于商场、超市以及实体店铺会有冲击,他们的经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不管是摆地摊的,还是开店的,都会追逐人流,这样无疑会损害门店的利益,最终影响是店铺空置率会上升,长此以往确实也会影响商场的经营以及租金的收益。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地摊经济的发展也会促使实体商业进行经营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改变,努力提升商品品质,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和更具体验感的空间。
从长远看,地摊经济的发展为实体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倒逼的作用,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同时,当“地摊经济”逐步分散了商场的客流,地摊经济也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体验感后,商场该如何发展,的确是我们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过去国内的开发商都在追求大而全的商业体,认为大而全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消费美好。然而近几年社区商业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在疫情后,中国社区商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小体量的社区商业更加灵活并且更受消费者青睐。
社区商业仿佛是一根根毛细血管,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单元,在疫情影响下,社区商业被誉为“黄金3公里磁场”,可见其市场前景广阔。
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知名地产企业争相进入社区商业新蓝海,并且一些大型企业也已推出较为成熟的社区商业产品线,当中以万科里、绿地邻里中心为代表。除此之外,不少电商企业也开始切入社区商业板块,社区商业再次被推上零售风口。
受疫情影响,以社区为单位的消费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大润发推出mini店、盒马mini在京连开两店等,实体超市也开始争相布局社区商业。
虽然社区商业的服务半径较小,客群较为单一,但是从商业定位入手,就要率先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再从供需关系考虑,来确定社区商业的最终定位。
此外,社区商业不能仅停留在卖货层面,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增强特色化、主题化以及精细化,研究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增强体验感,这都是是核心竞争力。
社区商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比其他业态更加便利。面对社区商业这个巨大而具有潜力的市场,零售集团在不断优化自身的同时,也在尝试更创新、多元化、贴近消费者的玩法。
从2012年开始,百货店的客流量开始缩减,直至出现负增长。之后几年又开始迎来关店潮,成为实体零售的灾区,全国60%以上的百货店面临业绩下降。各种行业峰会中,探讨最多的就是百货店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银泰百货被阿里巴巴收购以后,展开了新零售与数字化的转型,取得了初步进展,也为传统百货的转型率先打个样儿。天虹也一直走在转型的前列,数字化转型、自营、跨境电商等,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传统百货遇到的尴尬不只是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除了像北京SKP等少数有区位优势、定位精准、运营丰富、品类成熟组合等优势的百货,大部分百货由于自身的经营现状、同质化问题以及硬件的限制,面临无法与时俱进迎合消费者的购物偏好,业态单一导致体验感不佳,改造难度大问题。
和桥机构成功操盘了多个老百货升级改造项目,包含杭州银泰武林总店、福州东百中心、南京新百、石家庄新百广场、天虹discovery等转型标杆的落地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首先对于要转型的百货店第一步是要分析清楚定位,明确目标。其次,对于面积稍大一些的传统百货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室内外的空间感以及建筑形式,规划合理的主题活动空间,为日后引入人流打好基础。再次,重视动线的改造以及品类的规划,要在品类组合上下功夫。最后,商业环境要注重场景化打造,消除百货与购物中心的边界,注重体验感与生活方式。
从今年开始,百货业即将迎来新的十年,百货业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需观察。但无论如何变化,商业的本质不会改变,百货店将会变成一种新的形态而继续存在。
特殊时期总是能发现新的商机,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出现了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成就了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在特殊时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就业岗位。2020年疫情以来的“宅生活”无疑带火了“宅经济”,也给一些新业态带来了发展机会,并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宅经济”其实最早应该是由“懒人经济”演变而来的,也是随着互联网兴起的一个新名词,主要表现为停止商业娱乐活动,减少出行和聚会,在家生活,在家消费。
眼下,新冠病毒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此也出现了新的商机。比如,互联网买菜、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机器人服务等。
在这种特殊时期,生鲜电商的成绩表现优异,买菜这种传统活动突然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美团买菜、盒马、京东、叮咚,每日优鲜、饿了么、食行生鲜……这些生鲜电商业绩都有大幅度增长,除此以外,实体零售如永辉、苏宁、天虹、大润发等也都在加码线上。
线上购物的习惯随着这次疫情得到了更深的挖掘,甚至一直深入到下沉市场,购物场景也都往线上转移。为适应“宅经济”消费场景,各大商场也不甘于落后,纷纷加码数字化进程,直播荐货、直播带货、线上直购、建群卖货等方式让消费者“宅在家云逛商场”。
不论是商场、餐饮、生活服务还是电商,微信小程序核心的应用场景事实上已成为新零售的标配。利用微信小程序做会员管理、会员增长与会员运营,利用不用下载,登录方便等优势,将传统门店购物体验顺畅切换到云逛街模式。
VR/AR等场景体验类项目,也再次受到关注,再加上5G商用,虚拟世界将一步步的变成现实世界。和桥机构推出的光影VR/AR沉浸式商业业务,经过多媒体艺术赋能的商业空间,在空间调性、价值包装、消费体验上,更加具备空间的表达力和传播力,这将是有效占领下一代市场感染力和话题性的高效手段。
私域流量绝对是2020年商业圈的热门话题,但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中就已经出现了,其运营目标便是提高老顾客复购率。由于疫情影响,各大商场客流下降,为能抵御疫情带来的风险,商场都积极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利用小程序搭建线上商城、加快数字化建设、建立社群,此过程种私域流量就显示出了很关键的作用,比起流量这种弱关系,微信朋友圈的朋友更能体现出一种硬关系,所以成为各大商场抵御风险的首选。
与通过平台算法、搜索优化、广告位购买等手段获得的公域访问流量相比,私域流量具有可直接触达、重复使用、双向交流、高性价比等多种优点,并且商场本身就有自己的会员体系,有一群确定的追随者,他们构成了私域流量的主题。
例如,在疫情期间,金鹰国际集团旗下的小程序商城金鹰购在三八节活动期间(2月28日~3月8日),在小程序直播购以美妆品类为主的活动观看人数达12万人,点赞数达1079万次,其中女性粉丝转化最为明显,单笔客单价高达5300,总销售金额高达1062万元,订单量同比增长360.8%。
商场一直以来的常规引流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线下营销推广活动来完成,各种活动每年都需投入大量资金,客流量成为衡量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今年疫情的到来导致各大商场客流锐减迫使经营者不得不重视考虑线上引流的途径,这也是增强商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措施。
首先,商场的经营模式要从传统模式改变为线下线上双渠道进行引流获客,再到销量的转变。其次,未来商场的连接作用要加强,与品牌建立深度关系,充当商户与消费者的桥梁,还需要跟消费者建立深度的交易联系,学会研究和洞察消费者的购物偏好和购物习惯。最后,商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会员管理,提升会员消费,要更加重视会员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变现。
-----end-----本文只做行业分享传播用途,不涉及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