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8日
评论数(0)不是所有的首店都值得或者有料可以播报,京东之家以“京东”这个线上超级平台为背书,首次落地上海市场,必然有其看点。
纯正线上平台,线下门店的样本在外地还有类似当当书店,在上海几乎没有。
比如天猫,能看到它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在线下获得展示,百脑汇中就有电脑授权店,在银泰系统,有不同品类的天猫线下体验店,它们可以产生众多以O2O为初衷的玩法,带有互联网基因,但以“天猫”为主体的线下案例并没有,甚至市场上有盒马鲜生,但没有天猫超市。毕竟如此大体量的平台,不做细分市场也不现实。
比如一号店,虽然也是具有细分市场特征的线上平台,但至多也就是在地铁灯箱放上二维码,提供一个扫码购物的渠道,其更多是广告效应。
比如苏宁,是我个人认为在线上线下同步打造上做得最好的平台之一,但它毕竟是从线下起家,与京东又有所不同。
比如小米,这应该是与京东最为相似的案例之一,同样是线上起家,之后再线下开体验店,甚至“之家”的用词都如出一辙,但区别也显而易见,前者是单品牌,后者是平台。
因此,经过一些类比后,我们可以生成一些好奇心,比如:
京东作为一个数码产品起家,如今几乎已经做到全品类的线上平台,线下开店,会有哪些品类和产品进驻?
作为一个充满互联网基因的品牌,走进实体店零售领域,会与线上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如今数码品类进驻到购物中心已经司空见惯,相对不差钱的他们,在购物中心供应量井喷的时期,似乎赶上了一波拓展的好时机。那京东作为一个平台,如何与产品更全、主打服务的单品牌门店竞争,以及如何与其他集合店形成差异化?
带着众多问题,我探访了选址在宝地广场的魔都首家京东之家。
当然,首先作为上海首店,选址在宝地广场挺令人感到意外,毕竟该商场并非魔都最具影响力的一线购物中心,比起小米之家首店选址在大悦城,显然前者的广告效应不算大,比如,如果我不写这篇内容,可能很多业内朋友并不会从主流渠道获取到信息。
但上海就是有很多“低调”的主打区域社区及办公客群的商业体,如果看过我之前对该商场城市集市的介绍,应该能感受到其B1层此次新调整完的成果,放在绝大多数更为主流的商场中都丝毫不会有违和感。
因此京东之家和宝地广场的联姻,臆断应该就是特定时期供求关系匹配的结果。
具体到店铺本身,京东之家面积并不算太大,目测150平左右,选址在中岛位,整体店装简约明亮,与绝大多数主打数码产品的店铺异曲同工。
不出所料,手机成为了目前店中的绝对主力产品,罗永浩在“长谈”中说到,手机是目前消费市场最大的使用平台,位于PC之后,以及下一代平台出现之前,因此,主打手机产品无可厚非。
苹果零售店的长桌设计和陈列方式似乎成为了数码品牌的示范,不论是小米、华为还是本文的主角,或多或少都还是有所借鉴。
除了手机之外,店中另有几个产品区域,包括:
电脑配件类产品
轻便音响类产品
手环等可穿戴智能设备
耳机类产品
非专业摄影类产品
最有趣的是店中还设立了一个能借阅书籍的休息区,从这个区域的设计,能感受到品牌期望带给消费者一些与线上购物不一样的体验,但受于面积的局限,该区域在整个数码味偏重的店中又稍显违和感。
不过据店员介绍,之后的产品会随着消费者的反馈情况而进行一些整改,这也是理所应当,如果互联网品牌不基于数据做决策才更会令人感到意外。
但除此之外,京东之家似乎就没有额外的类似O2O的概念运用,据了解,店中的产品能做到与京东线上同款同价,比如如果今天有款单品在线上做活动,低于正常零售价,那在线下,你也能以该活动价购买到商品,仅此而已。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正好在前几天,老罗发布了最新款的锤子手机,而他的合作伙伴平台就是京东。因此,京东之家成为了我们能第一时间亲眼看到亲身体验锤子手机的线下门店。据说发布会当晚,该店就吸引了大波粉丝前来围观购买。
这个意外收获给了我些许启发,京东作为大平台,在获取资源尤其是数码类产品方面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这些品牌或者产品在与京东取得线上首发或者是独家发售合作的同时,线下平台也会成为其营销推广的渠道和方向之一。
几乎同期,K11的Brookstone也开门迎客,其中有大量打造生活方式的科技产品,并以自营品牌为主。相比之下,京东之家则“平静”得多,且主要依旧以平台和渠道方的形式亮相。作为进驻上海的首个案例,宝地广场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展示窗口,可以让业内同行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新进平台品牌,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京东之家若期望展现差异化竞争力以及进驻到更多优质的商场,需要尽快亮出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