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谈

kaga

公告

KEEP CALM AND TALK ABOUT BUSINESS

统计

今日访问:2068

总访问量:43404452

当你习惯了网上购买数码产品时,越来越多的品牌体验店开进了商场

2016年08月17日

评论数(0)

最近有幸见了一位华硕的BD,通过这个公众号勾搭上,来自大北京,也是挺有意思。与朋友约在了五角场,他们的万达华硕体验店近期刚开业,在此之前进驻的还有合生汇项目,而在华硕体验店邻柜的位置,则是华为体验店。

也正是这次碰面,让我有机会稍微梳理一下近期数码类品牌的一些动向。

线下专卖店方面,苹果毫无疑问是特殊的存在,自从ifc店开业以来,品牌的门店布局就在加速进行,如今新的形象、更灵活的面积需求,使得这个坪效最高的零售品牌专卖店更容易呈现在各种购物中心,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前几年铺渠道的优质经销商。

而大多数依赖于数码广场作为线下渠道的数码品牌,一方面受到电商的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本身对经销商的管控不力,快玩完了……

百试不买的百思买撤出、之后的万得城也入不敷出,如今也只有类似苏宁、顺电这类平台还能在线下做一些整合,随着八佰伴对面的百脑汇关店,美罗城此次调整也将清空数码广场,传统摊位式的数码品牌经营模式不可逆地走向衰亡。

但品牌当然不可能完全依托于线上销售,苹果作为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不仅有自己的线上商店,也入驻了天猫,但其专卖店依旧人气火爆,关键价值还在于门店体验以及各种培训、售后系统。

其他品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淮海路上改过几次名字的SONY体验店,也算是大法的一张名片。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线下体验的重要性,原先数码广场售卖方式的萎缩显然也给品牌打造独立门店扫清了障碍,而购物中心越来越多也导致商场在招商铺位上供大于求,导致品牌进驻商场,开设体验店或者旗舰店变得顺理成章。

这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类似小米、一加、华为这样更具互联网标签的品牌,通过线上渠道打下用户基础后,逐步开始在线下进行选址寻找新的增长点,吸引投资也好,为消费者提供实物体验也罢,看似走着苹果的模式,但又自知酸甜,例如形式不错的华为越开越多,一加手机早已停止了扩张。

手机品类作为生活必需品,也让oppo、vivo这类品牌抢尽风头,在各种真人秀综艺节目的露出,做着低线城市的生意,也让他们有底气和财力在上海的人气购物中心中获得一席之地。

另一种是类似微软、SONY、DELL这样的传统大厂,同样开始在购物中心选址开店,脱离了数码广场,也让这些品牌能根据自身定位更精准地进行选址,与商场氛围相融合;而微软更是进行着从卖软件到卖硬件的转型。

这些数码品牌在购物中心的选址也反应了品牌进行自我重塑的方向,例如更能体现生活方式的SONY、小米,虽然定位不同,但更容易在商场中拿到心仪的位置,商场也需要这些人气品牌来带动客流。

另一侧,类似DELL以及华硕这类更多让我们停留在笔记本电脑认知定位的品牌,就相对难以融入时尚品牌氛围,例如我那位华硕的朋友,他们的店就开在了万达广场室外的独立玻璃房,又如协信广场的DELL旗舰店,则稍显孤立。

但在参观了朋友的华硕体验店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他们也有卖手机产品,也有采购例如耳机、音箱等各类能够补全体验的第三方品牌产品。也许我们通过sheldon对DELL的外星人笔记本印象深刻,但其实华硕也有自己的高端游戏本。因此,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和差异性就成了这些传统数码类品牌在重新定位开店时需要明确的最大问题之一。

作为一名曾经的招商人员,当然欢迎“有趣”的数码品牌进驻,丰富自己的业态,同时商场则更关心你能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形象、产品、体验。例如美承打造的chonps,凭借其时尚的形象,年轻的产品受到商场青睐,能拿到来福士B1层的好位置也不无道理。

无独有偶,一位环球金融中心的朋友告诉我,即使类似他们这样一办公空间为主,商业作为辅助配套的场,如今的调整方向,也期望有一些有趣的,线上线下结合,能提供更多体验的数码类品牌进驻。

看似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并不是每个商场都能招进Apple Store,那其他品牌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杀手锏去议价了呢?而当数码品牌越来越多地分散在各个购物中心后,消费者又会不会从线上回到线下呢?我们观察一下今明两年新的一轮开店潮后再看看形势吧~

最后,感谢朋友提供的照片!我懒,没有出去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k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