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7日
评论数(14)
最近有一则新闻相信业内尤其是魔都人士都有耳闻,简单来说就是坐落于南京东路的新世界大丸百货开业一年来,营业收入4.02 亿元,净亏损 4.14 亿元。(连我从事金融行业的朋友们都在转。)
首先,亏损4亿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很多商场辛辛苦苦做一年都做不到这个营业额,噢对了,新世界大丸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个头条,有两篇报道我阅读得比较认真,其中之一是“好奇心日报”的《这个被称为上海颜值最高的百货,开业一年亏了 4 亿》一文,归纳文中观点主要是:
新世界大丸的选址有问题,如果不是坐落在游客居多的南京东路,而是选址在南京西路也许就不会这样,并且拿了浦东的ifc作比较。
日本百货水土不服,并用同样在日本超强的高岛屋作为类比。
招商的主力大牌比较陌生,日系品牌也并未被消费者所熟悉。
另一篇文章是业内非常专业的咨询公众号iziRetail的《外资百货在国内的现状:10个站稳脚跟,7个处境艰难》一文,其中也提到了新世界大丸,当然是7个处境艰难者之一,其核心观点一语中的:虽然颜值高,但定位出现严重问题。还让我学到一句业内名言:“招商时眼里流的泪,都是定位时脑子进的水”。
对于好奇心日报,可能毕竟不是专业商业媒体,因此虽然可看性很高,但观点上我稍作补充。
首先,选址方面,余地并不大,我们做商业,并不能说定位确认好后再想去哪里开店,而需因地制宜,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鸿基在浦东开ifc、在淮海路开iapm了,其实主要是定位问题,当然,这点相信包括好奇心和iziRetail以及所有业内人士都能达成共识。
其次,日本百货水土不服并不能作为借口,正如“10个站稳脚跟”外资百货中,有4个是日本百货,中日合作的大丸并不能因为有日方参与就成为其定位失误的借口,而在品牌方面,其实并没有令人陌生到无法购买的程度,相比之下日方对品牌的支援本应成为最大亮点所在。
请允许我带着忧伤的表情,来做个事后诸葛亮式的复盘。
在新世界大丸百货开业初期,我做过一篇内容《新世界大丸百货不完全图文报告(海量多图,自备流量)》,受到了广泛关注。
虽然这篇文章因为发得比较早,因此相当于帮大家做了一次吸毒市调。
同样如同iziRetail所提到的,颜值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因此作为图文播报,可看性较高。
但其实,我们在进门的一刹那,是失望的。
我所期望的日本商场的小而精,没有看到;日本百货商品的琳琅满目,没有感觉。
那是一家让人感觉富丽堂皇得甚至是带有一些炫耀感的购物中心式百货商场。
这不是南京东路消费者需要的。
而在更早以前,我曾写过一篇《为什么我说“看好”新世界大丸百货》,当时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招商人员,我为能有这样一家选址的百货叫好。
如今回过头来,结合我远古时期的两篇文,以及亏4亿的痛,再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即使现在已经知道了大丸一年亏4个亿,但倘若给一次机会重新来过,还是那个选址,我依然会说“看好”,因为我看好的是选址,看好的是百货的一次机会,如果这样的店都不能令你兴奋,那大虹桥的万象城招鬼去呀。不过,没有如果,也没可能拆了重来。
品牌定位方面,我本期待非常非常多的好玩品类,包括现在很流行的文创,可惜幻想被刚进门就迎面而来的皇宫式的吊灯给摧毁了。我倒不排斥大牌,但可以做得小而精,并不需要一个个撑门面,如果你说不做门面大牌进不了,那又如何呢?
不巧的是,又正好赶上奢侈品牌遭受严重打击的这几年,只能和靴子大楼一起抱团哭泣。
相比品牌定位问题,我个人倒是更倾向商场的设计风格太不亲民是最大败笔。其实在开业以前,我一直抱有着大丸是一家拥有高岛屋的精致和久光风格布局的店,没想到一进门发现进了一个筒,这种跑马场式的动线,逛起来就累,天幕穹顶这类噱头相比外滩和东方明珠,对游客的吸引力又有多少?本应是一个游客休闲娱乐小憩顺便购物的场所,设计成了博物馆即视感,对了,中庭如果放一头马门溪龙骨架说不定能带人气哦。
其实大丸的传统百货元素,例如B1层的鞋区,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不管怎样总比置地广场好看吧……只是搭配到了一个奇怪的身躯上,一百个可惜。
之前有朋友问我,假设一个不缺人流的地方,判断一个商业体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我由于啰嗦的本性,回答得毫无条理,不过有一点还是把它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那就是“定位”;并且将“设计”、“招商”、“营运”三者作为围绕定位决定商业体好坏的三大关键因素,在这三者之中,我会将大丸的问题更多归结于设计(广义上的,包括了商场的硬件设计,动线设计,规划布局设计等)。
可是动动嘴皮子的事谁不会呢?
一线商业人的苦岂是你个写评论的能懂?
(这话我指着自己的鼻子对自己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