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5日
评论数(2)关于“店玩天系列”的来由,这里就不介绍了,新关注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
这回要介绍另一家可以玩得上一天的店,号称“全球中心城区最大体量购物中心”的月星环球港。有没有违反广告法我不知道,反正海报上就这么写的。
和之前介绍仲盛一样,作为这个系列,我才不会无聊地为大家做图文市调报告呢,又不是什么新店,而且店内这么多“洞”,岂不是拆人家的台。
不过说到“洞”,那就从“洞”聊起吧。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合约到期等情况,确实越来越多的空铺出来(主要集中在一二层),但与此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随着13号线的全面开通,及对周边辐射的延伸,环球港正在成为越来越适合逛的店(是逛哦……并没有说买买买),尤其受中老年人的欢迎。
对于目前越来越老龄化的社会,商场不一定会针对性地为了迎合老年人需求去打造,但如果自身就能吸引到中老年人光顾,也不失为好现象,所谓店玩天就容易达成。
另外这里留一个老年人客群的梗,文末来说。
月星环球港操着48万方的体量当初开业时也没少引起业界关注,众多同行除了翘首以盼这么大的体量能怎么招商运作外,BV这类等级品牌的入驻也成为商场的亮(cao)点。
作为招商从业人士,当初我们更关注其一二三层的品牌招商情况,那些一二线品牌顶着充满违和感的仿欧式店装排排入座,除了猜测他们能活多久外,也难免让其他缺乏财力的同行眼红一阵。
而如今,站在一个“非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B1、B2层成了我们接受度最高的两个楼层,甚至让人忘记楼上的商铺其实略显萧条。
然而,40多万方摆在那里,即使撤了这么多品牌,仍旧有超过绝大多数商场的零售、餐饮、娱乐体量提供支撑。
正是那些定位有偏差的高冷品牌撤出,让环球港逛起来才更加自在。
而商场也利用体量优势,把自己打造得更亲民。确实看到了变化,也让当初刚开业时对商场那种高仿威尼斯人又略显粗糙的吐槽烟消云散。
记忆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家商场有这么多休息点,
和这么多猩猩……
朋友圈有好多吐槽猩猩丑的,但也看到过好多小朋友和这些大娃娃的合影。
零售的低迷促使商场增加餐饮比例,除了B2、B1和4层外,目前的环球港几乎在每个楼层都有餐饮业态,与此同时,更多公共空间也能得以被利用。
被打造成欧式小镇风的4层同样是阿姨妈妈们喜欢光顾的区域,有钱的喝喝下午茶,没钱的坐着聊聊天都可以,营造的,还是那种不一定要买单但也能呆上很久的商业空间。
而刚有说到,利用自己的超大体量,可以引进一些对面积要求较高的品牌。
例如上海只有两家的专业体育品牌集合店赛标,第二家店就开在了环球港。
以及之前我在商业图报中也提到的,占据两个楼层,能够玩上一天的JOYPOLIS。相信随着招商的进展,越来越多这种类型的品牌会进驻,也是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转型方向。
大(huo)船(tui)形的商场有前中后三个中庭,各司其职,如今基本每次过去都会有节目。
主广场主要以商业路演为主,偶尔举办的亲子类表演也是有的放矢地吸引到了家庭式消费群体。
中部的共享空间最为正气,主要被主题性的美陈以及儿童游乐占据,比如现在的樱花季,布置得就非常应景。
不夸张地说,要不是环球港确实显得亲(tu)民(qi)了点,一样的美陈放到K11去,不知道多少伪小资要高潮了……
个人觉得同样具备三个中庭的中山公园龙之梦其实可以借鉴一下。
除了这些商场在运营方面的渐入佳境外,顶楼停车场的露天花园、骑着平衡车在商场中穿行的拉轰工作人员……甚至时不时出现的草莓摊位,都是环球港异于其他商场的亮点。
当然电影院、儿童娱乐设施等也不缺,亲民感、舒适感是一家店能够让普通消费者呆上一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洞还是要补,商还是要招。
最近正好和两位朋友聊到这家店。
一位做品牌的朋友和我说,如果要开店,还是会选择在B1、B2层,楼上风险较大。
这至少从侧面反应出环球港的一二层依旧存在品牌定位转型的招商问题。
好在现在水土不服的品牌陆续撤柜,也听说换了团队操盘,只要商场内部情况允许,找准定位,慢慢补位,还是有希望调整成功的。
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前辈和我说(感叹自己交友范围广泛呐……),现在多享享福,轨道交通也方便,平时天气好带姐妹逛逛环球港很不错。
这话让我感触也挺大,因为阿姨妈妈们把一家商场看作能够日常结伴出游消遣的场所,我只想说,不管商业是否过剩对消费者都无害,在一家店玩上一天,你们开心就好。
最后,梗来了,
我问朋友,你印象中上海哪家主流商场客群老年化程度和环球港有得一拼。
朋友说,百盛优客……
你gai到笑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