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8日
评论数(0)以下文章来源于乔新亮 ,作者乔新亮
环球易购CTO,TGO鲲鹏会荣誉导师,前苏宁科技集团副总裁,曾任 IBM GBS副合伙人,AOT成员。 关注该公众号,周一到周五与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超大型规模研发团队管理、云计算等领域沟通成长;周六固定为您分享百万年薪工作机会!
精彩内容
第一部分 看得到的电商发展史 第二部分 看不到的数字经济发展史 第三部分 深层次的中国经济变革 第四部分 马老师真的“祸害”了中国零售业? 第五部分 对未来零售的展望
回顾近年互联网历史,每年各界对淘宝的批判和质疑层出不穷。自淘宝崛起后,电商冲击线下、打破价格体系、零售业陷入恶性竞争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么,马老师是否真的“祸害”了中国的零售业?对于传统零售企业,对于今天层出不穷的社交电商,会员电商,垂直电商,直播电商,网红电商,改天可能有的VR电商、区块链电商, 我YY的名字,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是什么?看了这篇文章你就心不慌了。
纵观近十年间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不管身处其中的企业是否承认,事实上是一部电商崛起的发展史。线上零售经营扩张,资本大幅投入,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零售业的形态和市场,尤其是极大的赢得年轻用户的喜爱和青睐。线上的光怪陆离的消费形式在让用户在享受消费的同时,也悄悄改变了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一面是线上的高歌猛进,另一面却是线下的惨淡经营。随着线上零售占比越来越大,线下关店闭店屡见不鲜,整个线下零售充满了滑铁卢般迷茫和挫败的气氛。
这十年中国的零售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
站在今天看零售,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千人千面场景互联网+指挥官体系+智能供应链,千人千面解决懂用户的问题,指挥官体系解决协同的问题,智能供应链解决懂商品的问题,三者结合起来就应该努力去做到我在2016年一个演讲中提及的做有人情味的零售。这人情味是个远大的目标,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有人情味的零售呢?其实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消费者好,对商户/供应商好,怎么才能做到这么好呢?需要企业有能力,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到位,才有可能做到:有人情味的零售。
这个时候再加一个维度,时间维度,因为做到终极目标有人情味的零售很难,需要很久时间,需要卓越的努力,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有所选择。
原来线下渠道的零售企业更多的是从货的角度切入,也就是从商品切入, 这些企业很懂商品,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强大的相关品类的供应链能力。通过线下店面,尤其是连锁店面,提供了标准化的优质的服务给用户。但核心能力在于懂商品,懂供应链,从供应链切入,在整个价值链条贡献价值。
后起之秀电商企业从用户切入,下一章节我会讲因为中国经济变革的特点,电商企业利用技术+广告很快聚集用户,从用户切入,从流量切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整个价值链条贡献价值。
所以从这里看,两类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但为什么竞争的天平会倾斜向电商呢?我们下一节讲,这里暂且放下,这里先说一下各家企业在面对新技术的时候做了什么。
电商企业的建设路径是这样的:
1.首先建设前端交易系统,能够支持用户网上下单,很多局外人看到的就是做了一个电商网站。实际是这些电商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做了用户数字化,商品数字化,支付数字化,阿里早期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支付的数字化,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解决支付信用的问题。
2. 然后开始做大数据分析,做数据洞察
3. 最后做指挥官体系,协同前端用户行为和后端供应链
在上面的第一阶段,其实电商企业有一个核心能力一直进不去,就是后端供应链。就像我和一个在互联网大厂的一个好友说的,“你们都不做零售,怎么做智慧零售呢?”。这里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库存。在这一阶段,电商企业切入了供应链中一个核心的部分:库存,但仅仅是销售库存。那还有什么库存呢?实物库存,财务库存,以及对应支持的供应商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所以电商企业止步于此,尤其是阿里早期止步于此,这给同样是电商企业的京东留下了市场空间:普通电商+超级物流,刘强东在供应链环节涉及实物库存的部分单点突破,硬生生撕出一个口子。
所以从行业能力上来讲,表面看阿里、京东等企业开始开始进入线下,实际对供应链从线上做纵向的深度挖掘,敢于冒险探索,然后根据经验和数据逐步提升供应链能力,进而建设拥有企业全链条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实物库存、财务库存、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的强力管理。我理解阿里的策略也不是去做线下供应链,而是通过进去做,高度抽象,然后提供零售基础能力给线下零售企业。但是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仅仅就是一个卖货的企业,能有什么价值,能有什么市值?
反观传统的零售企业,这个时候又在干什么呢?在电商崛起时代百家争鸣,争先恐后的涌入,由于线上经营能力的缺失和流量中控能力的不足,导致其没有立足自己的优势,最终结果来看大部分零售企业的电商网站在这个时候都是失败的。再后来,部分基于用户经验成长起来的电商,又盲目地跟上新零售提出的浪潮,只是做线下的小程序和一些简单的门店数字化改造,并没有将整个数字营销合理结合。最终这些零售行业的巨擘们,这些年的发展很多都差强人意。
为什么说马老师“祸害”了中国零售行业呢?我们先放下零售,看看科技在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近些年的IT技术的特点是进入产业,结合场景,所以IT技术在实际的行业中逐步开始扮演开源节流、重塑产业的角色。我们下面以零售行业为例看一下这个历程。
数字化:零售行业的驱动力
站在整个零售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市场上更多的讨论让大家看到的演进视角是:线下零售, 电商, 新零售/智慧零售这样的路径。
我们建议大家明确的换个数字化转型视角,这个视角适合传统线下零售企业,也适合电商企业(电商企业马上也是传统行业,笑):在线化,数据洞察和数据驱动,我觉得这是合理的路径。数字化是什么?企业首先应该把内部的经营活动数字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前面分享也提到做数字化最基础的本质是连接和协同的高效。
以经营活动为例,内部的商品支付、订单履约,这些有没有做到数字化?先有数字化,后才能产生数据,这是在线化阶段的主要工作。
在线化之后就进入数据洞察阶段,根据产生的数据去分析,通过大数据工具和AI算法高效地整合过去发生的数据。我们能从里面看到什么?那便是用户,用户的行为、用户的满意度等等。
对数据有洞察后,将这种洞察和在线交易联动,进入数据驱动阶段。比如在前端的推荐是对于消费者行为的预测,那么后端供应链就要求基于预测数据进行自动补货。基于此体系里持续迭代,将整个数据分析和交易流程结合,实现自动补货和坑位的推荐调整等等。最终完成企业后端智能供应链、前端千人千面的智能化联动。
这样的体系,我称它为指挥官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整个企业逐步进入了一种数据驱动内部经营完善的境界,同时面向外部对外开放,通过外部获取的有关用户体验的反馈,反哺驱动内部建设。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整个企业,乃至整个零售业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能让用户享受到更高性价比的商品。
那么,过程中的转折点在哪里?那就从卖货思想转变为懂用户,服务用户的服务思想。扩展来讲,就是从以前的买得到卖得掉的单纯商品采销思维,转变为现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为用户甄选恰当商品和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用户思维。
从线上主页、二级、三级、四级页,到线下货架的摆放,面向用户视角去管理商品,做到人以群分,物有所需。现阶段网红和直播正是这样直面用户,从用户需求出发,搭建企业经营方式的新体系。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到一定程度后, 在线化、数据洞察、数据驱动不是这样泾渭分明的执行,而是针对不同产品处在不同的阶段,持续完善,持续迭代,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持续改进,形成帮助企业发展的增长飞轮。
在前面“疫情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考”文章中,我提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都是从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 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所以,赢得用户对企业变得至关重要。在增量经济中,用户体验不那么好,企业还可以高速发展,所谓的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在存量经济中,不关注用户体验,相当于风停了,猪会摔死。”
在这个大的趋势下,电商企业迅速发展就能理解了。那么用户需要的仅仅是前端的用户体验吗?不是, 用户需要的全链条的性价比最高,或者自己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组合。
第四部分 马老师真的“祸害”了中国零售业
在理解了深层次中国的经济改革后,就知道了, 线下的零售企业过的不好,要从自身能力去想,这是时代造成的, 没有“马云”,也会有“马海”、“马雾”。只不过马老师如果不是提什么电商, 提什么新零售, 从一开始提数字化转型, 提用户在线化,提数据洞察,提数据驱动,加上他个人超强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整个零售业应该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这里可能想多了, 一方面可能他不愿意,如果这样做了,阿里的电商怎么发展呢;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在逐步的提升认知。从看公开的演讲,我认为更应该是后者,阿里也在持续学习,马老师也在持续学习,持续进步,持续提升自己的认知。
所以从这点来说, 马老师没有祸害中国零售业,只是在时代的浪潮中顺势而为,认知到了趋势,过程中持续学习,赶上了这波浪潮。非常厉害,佩服至极!
第五部分 对未来零售的展望
今天这个时代,基于数字化的叠加,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场景,所有的商品都值得去重做一遍。
做企业如做人,是长跑,做人人品要正,做企业价值观要正确。成就周围的人,成就周围企业,自然就能成功。
所有的零售企业都在做有人情味的零售的路上,我们身处其中,顺应这个趋势,顺势而为,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基础工作做好
要把用户、商品、三大库存(销售库存、实物库存、财务库存)数字化做好,把库存对准,这些基本功务必要有耐心做扎实。
做细分领域差异化的有人情味的零售
因为今天没有一家公司做到了有人情味的零售,所以大家都有机会,寻找细分领域,单点突破,在这个领域把用户、商品、库存、供应链做到极致,进而在这个细分领域赢得市场。
企业需要多关注提供的服务,把商品和服务一起提供给用户。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恰当的服务和商品。比如商超的停车场无感支付服务,自动停车服务,店内引导服务,关怀服务等等。
关注协同
要关注内部销售部门、运营部门、采购部门、IT部门,客服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具体可以关注我的那篇指挥官体系的文章,协同是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的,千万不能忽视它。
时间视角看分布式必定胜出
这里稍微有点绕。首先引出一个争论点, 未来是线上胜出还是线下胜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澄清的,如何算线上?如何算线下?
用户浏览商品(这是用户主动式的,还有被动式的),下单,支付,退货,联系客服等都是企业和用户接触的环节,在今天的趋势下,用户从感兴趣到购买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是线上或者线下。我们能确定的是各个环节不断的采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经营效率。
下面就谈浏览到购买环节的线上和线下的比较: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第一种,用户通过线上渠道花5分钟买了一个商品;第二种,用户去线下商场,要通过交通工具到达,要挑选,再回程,整个过程可能两个小时。很多人会说,线下的体验更好啊。但是,这里的体验比较应该是线上5分钟+陪伴家人(55分钟)+和朋友聚会(1个小时)VS线下2小时购物。
从我的角度,时间是最最重要的,我更愿意选择前者。另一个维度,比如对一个经营电器的零售企业, 此时去拓展线下的吃喝玩乐的业务,本质这是新的业务,其实要考虑的是新的业务+原来线上电器业务的组合创新。
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和注意力都是固定有限的,技术进步可以解决很多原来线上体验不好的问题,但技术进步永远很难解决大家时间不够的问题。
那么线下在整个生态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第一点, 从距离的角度评判。电商模式中商品离用户的距离是最远的,商超会更近一些,社区店几乎紧靠着用户。从技术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从集中式服务,逐步转向分布式服务。从用户体验看,商超相比电商而言,因为距离离用户更近,所以体验好一些。如果企业已经完成了用户的数字化,针对用户的静态数据、动态行为都有了解,线上线下就可以结合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如到店、离店,和更好的物流体验。
第二点,从规模角度评判。从电商到商超到社区店,覆盖的用户范围是逐渐缩小的过程。在缩小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益,对企业经营的设计要求就更高。一方面需要为用户提高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数据经验为企业提升效益和创造力,这两点其实很多时候是冲突的。比如说,到家服务,通过疫情期间虽然对一些企业有很大的业务增长,但很多零售企业的反馈来说,并不是盈利的业务。那如何使用数字化,不仅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技术设计在一定规模效应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还能够盈利,走出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这是零售行业企业要去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上面用这么长的文字其实是想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现在的电商在做懂用户、懂商品的中心化的零售,下一步胜出的应该是懂用户、懂商品的分布式零售。
从IT架构的角度看目前分布式技术在大部分情况下优于集中式技术,尤其是极端情况下,业务人员想想疫情下的企业经营,IT人员想想大系统宕机时的情形就知道了。
那逐步胜出的节奏应该是,先商场、商超,最后才是便利店。这部分内容适合投资者看,大家感兴趣可以交流。
展望一下有生之年我们能享受到的零售服务,在授权给企业我的信息之后, 他知道我的年纪, 知道我的家庭,知道小孩多大,知道我的生活习惯,知道我喜欢什么口味的商品,喜欢在什么时间被提供服务和商品,企业就如同一个非常懂人心理的贴心的小姑娘,让你感受到有人情味的零售服务!技术的普世价值在零售行业的实现,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让有信用的人畅通无阻,让没有信用的人寸步难行!
第六部分 信心为基础的战略定力+执行力=企业竞争力
推动企业成功转型的基础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敏锐的嗅觉、转型的决心、战略的定力以及强大的执行能力。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纵览而论,与其说马老师“祸害”了中国零售业,不如说马老师顺势而为推动中国零售行业进入数字时代。
其实每一个零售企业,都是那个时代的成功的企业;在新的时代,从零售行业数字化,再到数据洞察,数据驱动驱动的过程中,修炼“内功”依旧是根,我们最核心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做透,一定要有信心和信念。互联网带给企业的是技术,我一直从事IT领域的探索,数字化和技术能力是我们的强项,但这强项终究只能是辅力。
那传统零售企业的强项是什么?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行业深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集众家所长构筑起的坚实且不可替代的行业壁垒。
最后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既有深度行业经验,又能借助实践数字化双翼腾飞的企业,哪一个有短板都不会是下一个时代成功的企业。并且,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用新技术孵化创造更新、更优的商业模式,撬开零售行业的发展的瓶颈,不断成为时代的企业,持续立于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