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某论坛上对比了阿里和沃尔玛的发展速度,他表示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在2016年3月已经完成3万亿元的交易,而沃尔玛用了54年,互联网模式对于行业的发展,力量惊人。“沃尔玛摸到了天花板,而对于淘宝零售企业来讲,交易还在不断增长,还将进入更大市场的地板。”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技术是驱动零售创新革命的源动力
不可否认的是,阿里和沃尔玛都是伟大的公司,但从定义来说,沃尔玛是零售公司,而阿里是交易对接平台,上面的比较本身并不公平。所谓坏事传千里,“关店潮”让各界都对沃尔玛的现有模式表示担忧。但事实上,沃尔玛从来也不是守旧的公司。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就斥资4亿美元发射了商用卫星,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送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络,其强大供应链壁垒的建立并非偶然。近两年沃尔玛也已在电商、O2O、人工智能、无人送货等进行了布局。诚然,重模式的沃尔玛始于线下、盛于线下,当面临线上冲击的时候,转身难实属正常。
而这方面,吃透了中国互联网红利的阿里显然有优势,但如果同样放在20上个世纪80年代,阿里的模式是不成立的,因为互联网、支付、物流等技术设施和底层技术还不成熟。技术永远是驱动零售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源动力,例如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除了无人零售,它还能赋予零售什么?先卖个关子。
“新零售”实际是人、货、场的重构
当线上用户数量遇到发展瓶颈之时,马云“很有心机”地进行决定回归和改造线下,并且喊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线上场景单一,线下缺乏创新体验,因此只有线上下结合才能产生新的刺激点。
商品供大于求时,大众对于物质已不仅仅只是刚需,消费升级时代到来,这意味着人、货、场将被重构,人已经成为了零售三要素的核心,货和场围绕人进行改造。现在的情况是80/90后成为主力军,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消费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要便利,还要有趣,同时他们获取消费信息的方式极其分散。
那么货和场正在经历何种转变:商品本身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品牌,质量和性能提升的空间要超过价格,流通环节需要减少,也就是供应链效率要大幅提高;消费场景,要么对传统场景进行改造升级,例如盒马鲜生、超级物种,要么去开发将原本并非属于消费的场景,例如VR/AR、智能家居是为了开发家庭,无人值守货架是为了开发办公室。
人、货、场结合新技术的重构有太多的组合方式,那么如何组合会产生新的零售模式?再卖个关子。
消费升级时代的零售模式无法脱离商业本质
所谓的消费升级商业模型是否成立,在于对于货和场景的改造是否真正触达目标人群,供应链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O2O的兴起与泡沫破裂正是因为创业大军只顾消费者的痛点甚至是痒点,而忽视了对商业本质的追求。再以无人货架为例,在区域密度有保障的前提之下,首先在零售模型上来讲是行得通的,规模化之后成为流量入口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只有基于商业本质,结合新技术,对人、货、场有深刻和创新认识的企业才有机会成功。比如:专注产品的全棉时代,在“质量优先于利润、品牌优先于速度”的原则下已经在IPO的队列中;中商惠民在原有B2B的基础上,战略控股爱鲜蜂,意在供应链协同,打通零售的渠道;天虹百货脱离传统的商品导向思维,按照生活场景重构卖场,运营数字化之后,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9.83亿元, 净利润3.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14%和31.36%;甘来智能微超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记录用户的消费行为,实现无人场景下“有温度”的服务;EATBOX,居然之家在新零售领域的大胆尝试,要在无人便利店中推广慢食文化;百果园深耕生鲜上游,线下门店迅速扩张的同时,线上业务也取得较大的突破。
来源: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