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枫说

晓枫说

公告

新浪、百度百家、虎嗅、搜狐、艾瑞等作者,关注社会热点、互联网趣事,游走在科技与人文之间。

统计

今日访问:286

总访问量:1348880

顶着“接管世界”头衔的人工智能,或许该被重新定义了

2019年07月10日

评论数(0)
顶着“接管世界”头衔的人工智能,或许该被重新定义了

从几十年前计算机技术与自然科学在“大脑机器”中火花迸射的碰撞,再到人工智能Alphago打败李世石掀起AI热潮,到如今AI大步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如李彦宏高呼着“人工智能正在唤醒万物,催生万千产业的智能化”一样,人工智能,似乎正成为人类科技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21世纪的人工智能出于对人类需求、实际功能以及社会影响的考量逐渐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熔炉,集神经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种科学于一身,早就逾越了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 “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提出的如何在计算机上模拟大脑的设想,它已初步具备了“唤醒万物”的技术前提,在交通、医疗、教育、经济等领域为协助人类工作的机器注入“生命”。

从中受益的人当然不必思考这种进步是否符合AI的初衷,也不会在意被AI研究者们奉为圭臬的图灵学说对于传统AI的意义。如今大多数人探讨科学,或是质疑伪科学,都不再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目的,到头来也只是迷失在科技变革的洪涛巨浪之中。

图灵大概是第一个对智能做出深刻思考的智者。

他发明的“图灵测试”也成为了后人定义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具体是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我们所谈到的国内AI领域发展比较迅猛的自动驾驶,面部及语音识别技术,结合数据库做出决策等实际应用,如果依照图灵测试来判断,是不能被称为智能的。它们虽然在技术层面具有完备的系统,但并不能像人类大脑一样完全独立思考,这也是开发者们正在尝试解决的难题之一。

当科技与利益并驾齐驱,商人们想要获得来自受众更多的信任,为商业化的AI产品带来名声,从而推动产业发展,这一环节里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图灵测试。因为它能够证明“智能“是否真正脱离“人工”的烙印,不仅仅是表现得像人类,而是将预设系统上升至神经网络层面,虽然会说话的机器人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不再是新鲜事物,但是会经过“思考”再说话的机器人着实令人惊异。

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领先世界的无上荣耀,遗憾的是,如今全世界各国的AI技术前沿公司都未实现这一目标。

去年5月,谷歌在其I/O开发者大会上演示了如何应用其最新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预约理发服务,在与理发店沟通过程中Duplex的那一声“嗯哼”更是技惊四座、惊艳全球,随后谷歌董事长骄傲的向世界宣布:在电话预约领域,Duplex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

然而真相却是,在成功预约的4次中,有三次是由人工伪装成Duplex完成的,随后谷歌官方声明,目前通过Duplex拨打的电话中,约有25%由人类完全操作,在其他非人工操作的情况下,有15%的呼叫受到了人为干预。

可见Duplex所应用的语音交互技术仍有改进空间,目前的语音交互是建立在深度集成语言系统的一系列算法上的,光是基于算法与数据库的人机交流还是缺乏人类情感特征,相较于影视作品中将人类意识植入人工智能的大胆构想,停留在我们认知上的还是智能音箱、电视等智能家居产品与人类进行的形式化对话,藏在机器内部的只是技术人员设计出的程序代码。

当然,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

英剧《黑镜》中对人工智能充满想象力的刻画也正是对未来的大胆预测,其中一些情节甚至已在近几年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猛带给人类最大的忧虑便是工作岗位数量的大幅削减,起初人类因为掌控了智能机器人而沾沾自喜,现如今却只能一边诚惶诚恐地注视着AI发展进度条,一边想办法降低失业率。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性,所以当我们预言未来可能会出现芯片类的智能,既能承载人类意识,又能决定人类意识时,我们只是戏谑性的讽刺了我们心中的不安而已,对于科技发展,人们只能报以观望态度。

需要明确的事实是,即使低技术含量到中级技术含量的工作都要受到影响,其他很多行业也会受到波及,科技始终是有着“双面效应”的,它所抹除掉的人力必定会通过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的领域来弥补。例如在网络安全界,由于技术漏洞,机器人、计算机、工业设备频频被黑,自动驾驶汽车黑客事件最近几年更是热议话题。于是,这些机器、设备和车辆,还有依赖它们的个人用户和公司企业,都需要扩充安全力量来保护自身。

这无疑对技术人员需求量的大幅上升起到了助推作用,所以不能一味地说人工智能的出现仅仅毁掉人类的机会。另外许多学者表示,人们完全没必要过度担忧,因为劳动力峰值仍未达到,现在也几乎没有完全不需要人类的工作。虽然AI已经在涉及“模式”的工作上胜过了人类,而且还越来越好;但在创造性、协作甚至对话之类领域上仍然远不及人类——“智能”机器依然依赖用于训练它们的数据集。

这一点或许能稍微缓解一些人类的担忧与焦虑。

重要的是,如何将AI的本质属性“增强”而非将其用作“自动化”劳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减轻负担”而非“完全取代”。

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也没能达到图灵在其1950年发布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所做的预测水平,许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字眼往往是无法落地实施的科学构想罢了。就像目前炒的很火的医疗AI,目前只在影像和诊断方面稍有起色,加之真正的人工智能人才尚未涌入到医学领域,所以医疗AI道路仍然漫长。不可否认AI具备吸纳并分析大量数据集的能力,并能以远超人类的速度识别异常情况,但AI距离大规模应用以及克服安全性问题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或许顶着“接管世界”头衔的人工智能该被重新定义了,这不代表图灵测试在时代中落幕,而是它内在的哲学思考已经不适用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产业布局。

人们更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用AI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或是预测天气和自然灾害,甚至是如何消除人工智能领域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这使人工智能的本质更趋近于一个高级的工具,被用来保护和服务创造它的人类。最初的感动与惊喜在这样一个生存高于一切的时代背景下无奈的选择隐退,思想的博弈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曙光,照亮了后来的两种世界。

一个世界里,商人们致力于打造赋能产业智能化、软硬件一体的AI产业平台;另一个世界里,教授们回归初心,通过研究人的感知和认知来探索智能人机交互与智能多模态信息交互乃至机器人的更多奥秘。

《黑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奇迹,当你们发现奇特的东西时,就把它分割成极小的部分,再被扩容、打包,通过一万多事先分配好的频道传送出去,直到成为不过几束无意义的光线。

AI将以怎样的速度继续发展,它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模样,依然是我们生命中的未知,但我们仍需要对科学与科技的结合体——人工智能怀有敬意,无论如何生长、分出新枝,它都源于那颗饱含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种子,给予我们对人类未来最珍贵的希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晓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