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设计

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公告

在农贸市场设计领域,一鸿先后服务建造的大、中、小型市场总数超过1200家,总面积达2800亩,服务客户遍布全国,创造了一个个“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样板农贸市场”、“放心市场”,成为国内样板市场最多、业务覆盖范围最广、客户好评度最高的专业农贸领域研究服务商,是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商务部推荐的专业农贸领域研究服务机构。

统计

今日访问:1430

总访问量:2561871

激烈竞争中农贸市场想靠价格取胜,还看这“五大”做法!

2020年10月28日

评论数(0)

近日,《AI 财经社》报道了一则新闻:字节跳动也开始计划入局社区团购领域,目前正在招兵买马,筹备组建相关团队,最快将于11月在山东开启试点。字节跳动社区团购事业部可能命名为“今日优选”、“今日买菜”。


也就是说,掌握着国民流量的大厂们都看上了现阶段的生鲜大市场,企图从中分得一杯羹。对于有更多泛渠道购买的生鲜消费者来说,又有新的买菜入口了!


而对于农贸市场来说,却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农贸市场如何站稳脚跟呢?


从目前来看,农贸市场要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比拼性价比”。谁的菜价有优势,谁就有可能胜出。


老百姓的需求是:在众多的选择渠道中,我每天买的菜,在哪里买可以又好又便宜?换句话说,农贸市场能否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还是在菜场买菜又好又实惠”的口碑?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竞争对手在争取流量的过程中,都会采用低价促销,各种满减活动、满赠活动、特价活动、分时段打折活动等层出不穷,为的是赔本赚人气。


最让人尴尬的现状是,新开业的农贸市场附近开了几家生鲜小超市,很多食材都比农贸市场卖的便宜——带走了人流量不说,还让农贸市场形成了“东西比外面贵”不良口碑。


同时,还会使场内商户动摇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在农贸市场摆摊还不如出去租个门面卖菜?”


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价格口碑,是农贸市场健康发展绕不开的命题。


在老百姓选择买菜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下,同样的食材,农贸市场如果没有价格优势,甚至建立了“价格贵”的口碑,那么不可避免会出现消费者“大量出走”现象。


这就是很多农贸市场卖场内没有生气,最后也没有人气,出现很多空摊的主要原因。


那么,农贸市场在场内商品的价格上要如何布局,才能吸引老百姓入场,增加卖场活力,并提高顾客留存率呢?

一、最直接的做法:商户或市场方每日选定单品做低价促销


前不久,笔者探访了一家刚开业的农贸市场,有一个摊位堆满了白萝卜、大白菜、胡萝卜等蔬菜通货,统统是1.50元/斤的实惠价格。


这消息很快传遍了街坊,马大嫂们知道新开的农贸市场,有很多便宜的菜可囤,对这个陌生的市场顿生好感,从而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该市场开业虽然没有经过大量的宣传,却也实现了开业后人头攒动的好现象。


农贸市场丨菜市场—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对于农贸市场而言,不间断地提炼食材单品(可以对预先准备搞活动的单品进行批量进货,以降低采购成本)来做促销活动,拉动市场人气,从而带动整个场内销售,是很有必要的事。

当然,也不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做醒目的促销价格牌,让顾客每次都能在市场内寻到一些“惊喜”,这样消费者才会时常想到市场转一转,看看能不能碰上“好活动”。在这个“寻宝”过程中,也会带动消费者对其他食材的消费。


可以说,市场内每天不同摊位做的不同促销,显明在摊位上,增添了卖场的生动性,也会带给顾客满满的惊喜感,是既惠民又有利于商家卖货的双赢手段。


二、最开明的做法:进行价格公示、促销标示


在价格公示上面,有很多市场在做,也尝到了诚信经营“外显”之后的甜头,比如,带给市场的持续人气。但也有很多市场认为难以推行。


相比于商超、线上店等都无一例外直接把菜品价格标明出来,很多农贸市场却显得有些为难:


首先,对于商户来说,一个摊位品类比较多,每日菜的价格多少会有一些变动,并且不同时段的菜价也不同,晚上比早上要便宜,如果实时更换标价,就意味着加大了工作量。


其次,商户看人给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标注价格也可以在与顾客沟通时,多一些灵活调价的余地,让顾客在讨价还价时,感觉到被让利了,从而建立与顾客的关系。这是传统商户的一点小心思。


再者,商户自认为在激烈的场内外竞争中,不公布底价就意味着底牌在手中,可以在竞争中有回旋的余地,特别是价格公示后,怕附近摊位会给出更低的价格;当然,也怕价格标高了,吓走了顾客。


所以,商户索性不标注,等着顾客主动来问,在“一问一答”中,基本上意味着做成一半生意。


当然,这是传统的商户思维,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现在的顾客群已经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时代的顾客大多讲求购买效率,不喜欢还价,偏向于货真价实、明码标价的产品。


所以,一方面是商户不习惯明码标价,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不习惯没有标注价格的交易体验。这也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对菜市场有不信任感,不敢或者不愿意踏入菜市场而折道选择超市等其他明码标价的渠道买菜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明码标价这个让菜市场略带矛盾的点,也不是没有平衡之策。


那么,如何解决农贸市场的价格公示问题呢?


首先,每天由市场管理方安排人员对菜品进行价格采集,并上传到电子显示屏供顾客查阅。


其次,在当日的交易过程中,应监督商户给消费者出的菜价不得高于公示的价格,防止欺客现象发生,保证了消费者权益。


再者,积极鼓励商户对于折价促销的商品进行促销标示(可以放促销牌或折扣牌,但不进行价格明示),让消费者一看即知某款产品在做促销,也更愿意到菜市场来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淘便宜的机会。


总之,通过价格公示,对商户进行信用自律,更容易让市场与消费者彼此建立信任关系。


农贸市场丨菜市场—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三、最根本的做法:引进产地直销商户,从源头上提高性价比


对于商户来说,想要做到让利和赚钱同步进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是对商户的灵魂拷问。


相比于批发市场进货的二道商贩来说,自产自销商户的价格灵活空间要大得多。低价促销也是建立在“跑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消费者买菜既要新鲜又要实惠,那么商户每天凌晨从自家田地里运到市场来卖的菜最能满足顾客的物美价廉需求。价格优势和新鲜度都掌握在手中,高性价比的自产自销商户,还怕没有顾客买吗?


可以说,引进更多的自产自销商户,一直是农贸市场应对外界竞争的“护城河”。

最初的农贸市场也是由菜农组成的大棚或露天生鲜交易场所,农贸市场在产生之日起,就意味着是产销一体的供应链形式。


随着批发市场的兴起,参与农贸市场生意的人多了,卖起了便宜又多样的南北货,但自产自销依然是农贸市场的一张王牌,是农贸市场当之无愧的性价比之王。


所以在招商环节中,要重点筛选自家有田地的商户,还有能够从产地进货直销的商户,这些都是农贸市场不可多得优质商户。


四、最大胆的做法:把生鲜超市引进来,发挥鲶鱼效应


现阶段的社区生鲜店布满遍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往往这些生鲜小商超在选址上,与农贸市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既想向农贸市场借流量,又想与农贸市场形成竞争对峙。


但其实还有更大胆的做法。目前有一些农贸市场,开始向社区生鲜小店伸出了橄榄枝,将合用的农贸市场外围场地租赁给这些品牌菜店。


品牌菜店的采购能力、运营能力等也许对于场内的商户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但是也为农贸市场提高顾客体验、提高人气带来了帮助,所以对于商户来说,更像一把双刃剑。


当人们在农贸市场的生鲜超市买了菜之后,大概率也会到场内的商户做些补充,所以,与其说生鲜超市的纳入,会抢走商户的生意,不如说拉动了人流量,形成了人气互补,是互相激发活力的举措。


同时,也让农贸市场可以更好的发挥鲶鱼效应,让场内商户在竞争高压下,更加主动的做出营销改变,更好地服务好老百姓的菜篮子。


农贸市场丨菜市场—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做生意的目标很一致,都是服务好顾客,做好顾客留存。商户和品牌店联合起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五、最公益的做法:摊位出售打包特价菜、市场开设公益菜摊


风头正劲的永辉超市也推出了平价菜。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个蔬菜水果摊位上,多了一个贴着价格标签的袋装打包菜,这些菜已经有一些折损,但并不是烂的,只是卖相不好,并不影响食用,打包了特价出售。


农贸市场也可以开设这样的摊位,各个摊位挪出一个放特价菜的位置,打包好供有需要的顾客来选购。


当然,商户也会担心:“我打包了特价菜,那还不如直接扔掉,他们买了特价菜,我正价菜还怎么卖?”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如果有需要特价菜的买菜人,买了商户本来就打算要扔掉的菜,就等于说降低了商户的损耗,这些人群本来就是低消费人群,他们肯买特价菜,因着本身消费潜力有限。


再者,折损的特价菜,也是限量的 ,不会对大客流造成影响。反而,会给顾客留下好印象,觉得市场很人性化,自然增加了市场的亲和力。


当然,有能力的菜场也可以增设公益菜摊,对于有老年卡的顾客,实行平价或者2元一袋的组合菜品来售卖。从而凸显,农贸市场不忘公益初心的特点。


农贸市场丨菜市场—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结尾的话


农贸市场作为一个灵活多元的众创空间,其初心从来没有改变:做好老百姓心中那个物美价廉(保供应、稳物价)的“民生大菜篮”。而这个初心,也是当下农贸市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胜的关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一鸿市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