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设计

一鸿市场研究中心

公告

在农贸市场设计领域,一鸿先后服务建造的大、中、小型市场总数超过1200家,总面积达2800亩,服务客户遍布全国,创造了一个个“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样板农贸市场”、“放心市场”,成为国内样板市场最多、业务覆盖范围最广、客户好评度最高的专业农贸领域研究服务商,是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商务部推荐的专业农贸领域研究服务机构。

统计

今日访问:1430

总访问量:2561871

麦德龙中国被竞购!外资商超巨头走衰,给了农贸市场哪些启示?

2019年07月22日

评论数(0)

杭州朝晖六区农贸市场智慧农贸肉菜追溯系统

    头图/消费者正在体验杭州朝晖六区农贸市场智慧农贸肉菜追溯系统

    撰文/一鸿农贸观察员恩典
    首发/公众号:【一鸿市场研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权作参考


如果把外资商超当做一面镜子
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传统农贸市场的影子
 
    几年前,马云被美国《福布斯》(2015年11月23日刊)杂志封面“黑”过一次,为什么说被黑?除了整个封面用了黑灰色调之外,封面上的大字小字明显夸大了马云帝国的软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人们爱恨交织,却势不可挡,市值2000亿美元的帝国,建筑在假货高山之上,谁也毫无办法。

    福布斯背后的商业逻辑我们无法做深究,但欧美商圈对马云的傲慢与偏见,一看即知。

    快节奏的经济环境下,讲求生活效率已成潜在消费需求,人们更愿意选择手机端,进行碎片化购物,节省时间。

    与其说,马云造就了电商帝国,不如说消费者造就了马云。

    网络购物只要你想得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包括现在火热的生鲜产品,就算是活鱼都能通过前置仓进行配送。

    电商的便捷,以及品类的多而全,收服了大部分消费者。这让线下零售市场生存艰难,外资零售企业如家乐福、麦德龙等也显示出了无能无力的一面,纷纷寻求买家收购。

    中国本土电商和热衷网购的消费者都来得太凶猛,还没来得及接招,互联网那头早已把“唯快不破”当真理,快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这头的大型外资商超连锁却陷入创新力不足、连年亏损的困局当中。

    在这里,如果把外资商超当做一面镜子,我们多多少少也能在当中看到传统农贸市场的影子,例如创新力不足,营收能力弱等等。

    细细分析造成这些大型外资商超在中国市场失势的原因,的确可以给现阶段转型发展时期的农贸市场带来一些启示。下面我们一一来分解。

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摄自一鸿设计和自营市场: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外资卖场求新求变“慢半拍”
农贸市场转型创新需保持本土特色

    在中国土地上扎根了几十年的外资卖场,不得不面对地域和文化的鸿沟,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时往往表现得“慢半拍”。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逛卖场经历 : 如果你对某个地段并不熟悉的话,过段时间回想,甚至想不起来究竟去了沃尔玛还是家乐福。似乎,不同品牌却都弥漫着同样的味道,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特色。

    老话说“不进则退”,如果消费者闻到了陈旧气息,他们会觉得逛商超是一件“很out”的事。消费者如果不买账,那么盈利从哪里来?

    农贸市场在转型创新中,缺乏特色,也会让人觉得寥寥无趣。如果能够呈现不同的本土特色,能够精准做出业态和产品调整,将本土优势发挥自如,那么将更契合当下国民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如果说外资企业对中国“人生地不熟”,那么本土农贸市场更接地气,更加了解消费需求和趋势,这是发挥本土优势的内核所在。


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摄自一鸿设计和自营市场: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消费者网购热潮成外资卖场萧条主因
农贸市场要积极布局体验式消费场景

    自从马云建立了遍布中国角角落落,甚至波及世界的电商帝国,中国人的消费方式迅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加之线上平台更丰富的让利活动又精准切入消费者对价格的要求,于是有了全民网购的热潮不息。

    而外资商超里,消费者推着笨重的购物车从感应门拦进去后,匆匆走过服装区域、小家电区、食品区、家居用品区,好像也没什么特别要买的,家里该有的都有。

    超市有的东西在便捷的网购环境下,随时可以购买:有服饰鞋包添补需求的,淘宝上几百万的款可以挑,在超市里买,选择空间太小了;至于小家电,苏宁、京东等电商平台,送货上门,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不高,自己喜欢就下手;还有各类家居用品,网上买买也很方便,不用提着沉重的购物袋,解放了双手。

    人们来到实体门店,更多的是追求线下的体验式消费和休闲,而这些却是传统的商超所欠缺的。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在变化,体验式消费也是农贸市场需要去补充和花精力去做的,而不至于以“体量太大,难做调整”为借口使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摄自一鸿设计和自营市场: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网络原住民消费习惯跟上一代不一样
农贸市场要紧贴新一代消费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初,洋超市以庞大的体量进入中国,正是中国零售市场最兴旺的时候。那个年代流行的是线下市场的“大而全”,而今却是“小而美”。

    例如小而美的便利店,更容易满足便捷性和体验感的消费需求,对于产品有更细致和个性化的选品,这是大体量的商超很难做到的。

    农贸市场要适应中国互联网时代网络原住民的消费方式和需求,就要讲求交易效率,打造小而美市场,实现买菜快、准、优,节省他们买菜的逗留时间。

    农贸市场是满足“人、货、场”的零售重地,三者之间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如果人的消费需求变了,场和货就要马上做出改变,这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长久发展的生存之道。

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摄自一鸿设计和自营市场:朝晖六区农贸市场  

总结


    外资商超走衰的今天,细想起来都透露着其固步自封、不愿拥抱消费变化的弊端。

    农贸市场要以此为鉴,积极推动消费场景体验升级、商品选品和业态升级、服务升级,深挖消费者需求细节,优化人才体系建设等等,只有以变化为永恒不变的真理,才能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一鸿市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