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15202

总访问量:40478581

不要再拿“学历不重要”的谎言,骗正在“入海”的95后

2020年06月19日

评论数(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 | 易不二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92年的程序员已经财富自由从字节跳动退休了,但正在“入海”的95后们,还在求职、离职的循环中。

当然,92年程序员拥有的是金字塔尖的运气,而普通年轻人无可避免地要跨出求职这一步,来汇入社会这片海洋。

去年秋招,何毅就已经遭受了“现实的毒打”,通过现场宣讲会以及网申的三十几家企业,只得到了几家公司的面试邀请,但最终依然没能等到一份offer。

而更“残酷”的是,他内心向往的互联网大厂在隔壁985高校做宣讲会的时候,他和同学们过去投递的简历,似乎被HR留在了现场。

作为双非一本毕业生的何毅,听到过太多“学历不重要,能力才重要”的论调,将信将疑的他,在刚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时,就感受到了“学历歧视”。

但工作还要继续找。

与何毅一起的,还有2020年毕业的874万大学生。

在这个874万大群体里,211大学毕业生的占比约3.11%,985大学毕业生占比只有约1.66%。

但根据BOSS直聘对中国人才市场端的剖析显示,白领就业市场上,雇主普遍要求求职者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并且是统招本科。

那么,那些非985/211的本科毕业生,甚至三本、大专毕业的学生,在当下被疫情影响的严峻就业环境里,又该何去何从?

一、被大厂拒之门外,是“学历歧视”?还是优胜劣汰?

至今,何毅不是在面试,就是在去面试的路上。

而他的求职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外企、互联网大厂了,甚至原本一心想留在一线城市闯荡几年的他,也不拒绝杭州、成都、长沙这些人气城市的机会。

“等攒足经验了,再试试看大企业吧。没有经验的时候看学历,有经验了,应该就好点了吧。”何毅的话,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给自己鼓气。

与何毅一样,从二本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张俊,已经经历了几个月面试笔试不停,却没有offer的循环。


“我是我们老家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大学四年也一直是专业成绩最好的,但很多大厂还是一道要求985/211的门槛,把我卡在了外面。从来没有名企的校招宣讲会来我们学校,我自己投的简历也基本上石沉大海。”

投递大厂无果,焦虑的张俊又不停地将求职范围放大,但参加过7家公司的笔试、小组面等形式的面试后,依旧没有等到一个合适的offer。而张俊反映,在某家零售企业的6人小组面上,作为推进讨论与协调组员观点担当的他,觉得自己的个人表现与团队协同的度把握得还不错,但顺利进入下一轮却是同组的两个985毕业生。

“我感觉遭受到了来自‘学历歧视’的暴击。”张俊不服气,但也无可奈何。

而在“螳螂财经”采访到的8个双非高校毕业生中,都有和张俊同样的感觉。其中有人表示:“我知道我肯定能找到工作,只是那些大厂、国企几乎都偏好985/211的毕业生,这样一刀切的做法,都不给我们留一点可能性,我们双非毕业生有很多不一定比985/211的学生差。”

对此,上海某外企的HRBP郑玲却有不同的看法:“非要说是“学历歧视”的话,我觉得这也是合理的做法。任何批次的高校都有优秀的个体,但企业招聘是需要效率的,我可能只需要10个候选人,但却能收到1000份简历,我不可能去一个一个了解这1000份简历后面每个个体的闪光点,只能通过实打实的学历做初步筛选。学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个人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因此学历筛选,是企业效率的需要,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法则。

北京某互联网企业技术部门的主管叶君,也十分认同郑玲的看法。

叶君说了这样一个事例:“我前段时间面试了一个二本毕业的女孩子,她大学期间获得了很多知名奖项,作品与面试实操表现都超过了其他重点本科的候选人,她的专业能力在我这边是通过的,但是综合了HR的意见,我们最后还是没有给她发offer。因为从长远看,比起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她虽在执行层面上没问题,但她的眼界与思维可能无法胜任一些有高度的工作,不利于人才迭代。但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正常的迭代,只有员工有发展空间,企业培养的人才不会流失。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有好处。


工作经验同样都是一张白纸时,如果对所有毕业生都一视同仁,反而是对那些拼命考进985/211学生的不公平。毕竟,不同批次的高校不仅是高考分数的差异,更是在教学能力、学术氛围、资源等方面有明显的壁垒。”郑玲补充道,而她本人,就毕业于上海的一所985高校。

“学历歧视”的残酷,不仅体现在找工作上,更体现在薪资上。

BOSS直聘的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2018年本科应届本科生平均薪酬5295元,2019年本科应届生平均薪资为5610元,虽然较2018年同比提高7.5%,但根据中国薪酬网公布的数据,全国薪酬排名前20的大学中,基本上都为985/211院校,而且大多数来自985/211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月薪,都能达到8000元以上。

2020年,一场疫情“黑天鹅”,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在BOSS直聘发布《2020求职需求趋势调查》中,67.8%的求职者认为今年在求职过程中“明显感到竞争更加激烈”,24.9%认为“有一定感受,但影响不大”,仅有7.3%认为竞争压力没有变化。

截止到目前,“螳螂财经”的8个受访的求职者中,有2个入职了中小企业1个回老家县城里做了合同制老师。其他5个人,有去了小公司又离开继续找工作的,有准备复习下半年去考研的,也有关注本地事业单位招聘的。

二、学历决定职场起点,“学力”决定事业高度

在双非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的同时,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招人难的困境。

李图南在广州经营着一家3C类目的电商公司,目前公司只有30多人。他向“螳螂财经”表示:“招人太难了,每个星期有几十个人来面试,但没几个愿意来的,来了的呢,做个几天又走了。今年的应届生里面,现在在我这里做得最长的,是几个大专毕业生。”

其实李图南的公司虽然小,但是双休节假日都有,五险一金也齐全,而且在广州来说,运营/设计岗位应届生6000元的底薪+2000保底的绩效,他觉得不算差,但仍然留不住人。

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根据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而90后是19个月,80后则是3年半。

一心想去大厂的张俊向“螳螂财经”解释了小公司不被选择也留不住人的原因:“小公司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且,在一个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差的环境里,是很难获得较大的进步的。”

张俊的语境,默认了小公司只能招到学历更低的毕业生。而这,与他被大厂拒绝后的不服气,呈现了“学历歧视”的两种价值观。

张俊的“双标”,正好应证了BOSS直聘的调研:多数应届生求职者偏向于知名巨头企业,只有少部分会选择规模较小的创业公司。

或许,对于那些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双非毕业生来说,确实存在求职时纠结的心态,一方面不甘心不服气被学历这道门槛将自己隔离在大厂的门外,另一方面,却又没办法接受小公司里可能同事都是出身不如自己的工作环境。

哪怕,2020年的就业环境已经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春招面向2020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较2019年同期下降44%,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收缩52%,虽然应届生招聘需求正逐渐恢复,但招聘规模仍明显不足。

而张雪峰在《我是演说家》中也说过:“几乎所有的500强企业HR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校招时只会去985大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HRBP的郑玲试图通过“螳螂财经”给那些正在“入海”的双非毕业生一些建议:“在招聘场上,学历很重要,所以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求职目标,大厂在各个方面确实都比中小企业要好,但如果真的进不去,也不意味着失败,选择那些发展势头不错的企业或许会得到更好更快的个人成长机会;在人生长河里,学历真的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力’,并且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郑玲的话,很像网络上的那句流行语:大学的文凭就像是一张车票,清华北大的是飞机票,985、211的是卧票,普通本科的是坐票,而专科生是站票,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都会到达目的地。

“螳螂财经”非常认同这一点,身边也有很多以‘学力’弥补学历的案例。

比如95后大专毕业生田陆,也曾做过进入深圳某互联网大厂的梦。

当然,看到招聘需求上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要求,他知道这不可能。

成为前端工程师两年后,田陆累积了一些优秀项目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想去的那家大厂的外包公司HR看到了他的简历与作品,几轮面试之后,田陆做梦也没想到,成为了大厂的编外人员。


而令他更加开心的是,在工作上表现突出的他,为大厂服务一年之后,得到了成为正式员工的通道,只是相比起符合学历条件的求职者,田陆多了一轮面试考验。

“我知道自己学历起点比较低,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卑微出身’。学历真的很重要,但拥有一颗进步的心并且不断努力更重要。现在我的同事们大多来自985或者是海龟,他们真的很优秀,这也鞭策着我要更加努力。”电话里,田陆向“螳螂财经”表示。

在BOSS直聘《2020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调查问卷》中也显示了这一点,企业对员工/候选人的学习能力需求明显更高,在希望提升的素质型能力里,自主学习能力占比46.2%,位列第一。

这也意味着,一方面,学历确实决定了很多人第一份工作的选择范围,甚至需要直面被大厂“无情”拒之门外的现实;但另一方面,“学历歧视”的现实依然可以通过之后的学习来弥补,“曲线救国”的路径也能通往职场“最初的梦想”。

三、没有永恒的学历光环,只有持久的技能实力

其实从2019年开始,根据BOSS直聘相关报告,职场的竞争与分化就已经出现,而在今后的人才市场,这种趋势也会持续。

毕竟,庞大的毕业生人数求职会导致雇主对求职者的要求普遍提高。就如2020年870万毕业生,对比2019年的830万人,已经增加了40万人。而同等学历的竞争,会从985/211与双非高校的竞争,细化到985与211甚至985之间的竞争。

学历的差距,势必会造成人才的分化,对于那些双非学历却有闪光点的毕业生来说,需要认清的前提是,应届生最激烈的竞争都集中在了大厂,而“学历歧视”,只是企业一种高效优胜劣汰的机制。

但放眼全国,在庞大的商业社会里,大厂数得清,就如同在这个874万大群体里,211占比约3.11%,985占比只有约1.66%。

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普通学历的95后来说,或许可以从其他方面做选择,为自己规划好职场路。

第一,对个人来说,培养硬实力,更关注软技能。

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曾在2019 WISE× 新职业教育创新峰会的演讲上提到过,企业在人才技能偏好上,在硬实力之外的软技能,成为了当下的新需求。

而且,“需求最大的是软技能,不是那些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和新开设一些本科专业就能获得的技能。企业最渴求的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抗压情绪管理这些素质型能力。”

这也意味着,对于求职者而言,除了不断迭代岗位所需求的硬性技术之外,主动关注企业所需要的软技能,也不失为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一个破局点。

第二,对企业来说,“人尽其用”的小公司,也能培养“全能”选手。

毕业生们挤破头都想进的大厂,虽然在薪资待遇、福利体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获得或许就是一个螺丝钉岗位哪怕是管培生。

但在小公司,规模决定了招聘的人需要“人尽其用”,所以可能需要做很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比如田陆,在进入大厂之前,明明是个前端工程师,却掌握了设计师、产品经理的一些技能与思维。看似“吃亏”,但他得到的综合能力,或许正是能让他进入大厂的特质。

当然,在一生的职业生涯里,大厂不代表终点,但就如大专毕业的田陆,某种程度上被大厂认可是能力的证明。

而这份能力,恰好是来自他被小公司培养的“全能”。

第三,对人才市场来说,北上广深之外的新一线城市,潜藏着不少机会。

不可否认,经济优势下,北上广深在招聘岗位数量和质量,对比其他城市,有着“碾压”优势。

但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也正在凸显。

得益于人才红利的释放,,2019年新一线城市吸引了37.5%的应届生,超出一线城市15个百分点 ,这也是首选一线城市的应届生比例首次跌破30%。

与此同时,截至2019年11月,一线城市职场人净流出率为0.58%,较2018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杭州、东莞、武汉、长沙、苏州成为2019年求职者离开一线城市后的首选5大城市。

一方面,得益于新一线城市的“新经济”岗位容量正在快速提升,这为吸引年轻人创造了最基础的条件。2019年,新一线城市对应届生岗位的需求占比首次超过一线城市,尤其是以杭州、成都、武汉和西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应届生的需求占总量的46%。

另一方面,对于刚入社会的95后们来说,在一线城市高房价、高竞争的环境下,新一线城市的生存环境明显更加具有性价比。就像长沙,稳健的房价就是对“后浪”最大的“温柔”。

其实,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不管怎么选城市选职业选企业,都不会决定人生最后的走向,职场生涯有几十年,充满了未知与多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永恒的学历光环,也没有稳定的职业路径,不管什么时候,只有持续更新技能,才会是职场永远的“后浪”。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