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评论数(0)
跟此前类似的“大新闻”一样,阿里入股高鑫零售再次引发强烈冲击波。笔者感觉,这笔“天价”收购案透露出几个强烈的信号。
一、飞牛网到底错过了电商“末班车”
“委身”阿里或表明,大润发已放弃了独立做电商平台飞牛网的努力。
早前,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曾表示“飞牛网赶上了电商末班车”。现在看来,大润发可能赶上了车,但最终没能上去。
11月20日,阿里CEO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是逐渐渗透,不是一步到位的。线下企业把线上部分交给我们,我们帮助他们把线下部分发展更好。这是所有合作的原则。”
事实上,飞牛网自2014年上线以来,尽管真金白银地“烧钱”,但始终未能在电商市场抢占一席之地。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飞牛网交易额达18亿元,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据说有望在2019年至2020年左右盈利,但只是美好的期望也说不定。
既然张勇都说要把线上交给阿里,且强调是“原则”,那么飞牛网的独立运营快走到尽头就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大润发入驻天猫超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前者强大的供应链与后者丰沛的流量结合,也许能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而“大润发e路发”,也有可能与阿里零售通整合。
刘强东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天然垄断的行业”“全球的互联网行业都在走向垄断”。在电商市场已经形成阿里、京东“双寡头”格局之下,再做一家平台式电商几无可能,大润发失败了,其他企业也不可能成功,电商的“机会之窗”已然闭合。
自此,实体零售要发展线上业务,要么与平台合作,要么只能立足区域市场,做本地生活服务。
二、传统大卖场难有“第二春”
高鑫零售作为年销售过千亿的“超市一哥”,为什么突然选择“卖身”?
这与传统大卖场的持续衰落密切相关。根据口碑联合CBNData发布的《2017线下零售新生态报告》显示,传统零售大卖场的销售份额已从2012年的24.1%下滑至2016年的20.9%。
事实上,大润发早就遭遇了“增长瓶颈”,虽然在行业整体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大润发依然顽强但艰难地保持增长,但同比持续下滑,后续增长乏力。大润发本寄望飞牛网、B2B、大润发优鲜、便利店维系增长,但业内人士分析,仅凭大润发自己折腾基本没戏,虽然比多数同行略强,但非常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大润发、欧尚实现营收790.30亿元,同比增长2.2%,接近停滞,“不关一店”的业界神话也被打破。
大润发的供应链能力、专业营运水平在超市行业首屈一指,创新能力虽然慢了半拍,但始终能追上热点、跟上节奏,但面对传统大卖场的整体式微,优秀如大润发者也无能为力——这或许就是马云所说的“趋势”吧?
业绩增长即将碰触“天花板”,多方努力之后依然没有大的起色,市值也被永辉超市反超,这或许就是大润发选择“嫁入”豪门阿里的原因,毕竟后者有强大的线上流量、数据和技术能力,借助外力或许可以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至少有利于推高市值?最低限度,总能提振高鑫零售干部员工的信心吧?
三、实体店价值依然被低估
有人算了一笔账,这几年,从控股银泰商业、牵手苏宁易购、入股三江购物、联手百联集团、携手新华都到“鲸吞”高鑫零售,阿里拿出了超过750亿元的资金,比公司一年的净利还多。
有人据此认为,实体店正在被重新认识,实体店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这种看法当然有道理。从一系列线下收购行动看,阿里对“新零售”是认真的,是真金白银在投入,而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忽悠”,这也可以理解成阿里对自己未来的押注,是在奠定102年基业的基础。
联系到今年双十一,天猫联手大量商圈、门店、品牌、小店协同“狂欢”,或许可以乐观地认为,实体店才是“新零售”的主要载体,线下零售依然具备无可替代的价值。
但显见的是,实体店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以高鑫零售为例,大润发、欧尚共有446家大卖场(建面1200多万平米),年销售1000多亿,30%的门店自持(自有面积370余万平米),大多数地段优越。如此优厚的资产,被收购时市值约520多亿元,仅为永辉超市的一半,给人的感觉是高鑫零售“贱卖”了,而阿里“捡了个大便宜”。
资本市场有时就是那么诡异。但这也侧面证明了高鑫零售的焦虑,似乎只有“投靠”阿里才能重拾信心——或许这也是大卖场衰败的迹象。
四、线下零售快速走向高度集中甚至是“软垄断”
国内最大的线下零售企业是谁?
或许有人首先想到的还是万达、沃尔玛等传统巨头,而事实上,将银泰、苏宁、三江、百联、新华都、高鑫零售纳入麾下的阿里才是真正的“巨无霸”。
阿里不仅是线上的“霸主”,也是实体零售的“老大”,放眼世界零售市场,也难觅与之等量齐观的对手。
国内零售业的集中度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走高——阿里成为线下市场最大零售商,只花了不到3年时间!线下零售集中度走高是必然之势,但笔者从未预料到会以现在的模式发生,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如此迅猛!
毫无疑问,高鑫零售不会是阿里的最后一个“猎物”(张勇多次提到,阿里的新零售一定要对全国85%以上的存量零售资产进行数字化改造),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优秀零售企业成为阿里的“陆军”——可能有许多企业正排着队等待阿里们的“临幸”。
此前一系列的收购行动表明,阿里的“收编”目标几乎涵盖了所有零售形态,并且从区域品牌延伸至全国巨头,它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会不会将所有的具备较强影响力的零售企业“一网打尽”?最终会不会垄断中国零售市场?
一切皆有可能!
好在,阿里的“收编”有别于传统并购,它似乎并不追求绝对控股,也不要求被收购者“改旗易帜”,基本上,所有被收购企业都保留原有品牌独立运作,甚至管理团队也多是原班人马。
这样,尽管阿里系零售未来可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但这些成员企业仍然存在竞争,笔者将其称之为“软垄断”。
笔者预测,国内零售业有可能分化重组为三大阵营,分别是阿里系、京东系(或曰腾讯系)和“others”,类似“软垄断”有可能成为我国零售业的常态。
五、短期内收购行动提振的只是股价和信心
有人说,入股高鑫零售可能是阿里的一次财务投资。对此笔者不太认同。
笔者认为,阿里是在为未来布局,是战略投资,是真心想改造升级传统商业——当然是基于阿里自身的长远发展的谋划和思考。
阿里的“新零售”改造运动会不会成功?笔者持乐观态度,也乐见其成。事实上,传统零售的业绩增长已接近“天花板”,以大润发为例,店均年销售已近2.3亿,在传统营运模式下,很难有大幅增长,借助阿里的数据与技术能力,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挖掘新的成长空间,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往远点说,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AI时代,“智慧零售”将成为未来零售的主流形态,而数据和技术将成为零售企业的生存之基、发展之翼。但显然,零售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资源和力量跨过技术的门槛。
也因此,不少企业视成为“阿里成员”为通往未来的门票,被阿里收购了,信心也有了,觉也睡得着了。
但是,改造升级的过程是漫长的,短期内很难发生人们期待的“化学反应”。阿里此前收购的几家企业,银泰商业的改变可能是最大最多的,但业绩提升还不显著,而其他几家,三江购物、百联集团、新华都等,业绩依然低迷,蜕变还任重道远。
对比之下,反而是与京东携手的沃尔玛、永辉超市发展更稳健,增长更迅猛。
至少在短期内,被阿里收购带来的最大改变只是刺激股价和提振信心,最显著的是三江购物,股价疯涨了好几个停板,但蹊跷的是,高鑫零售的股价不涨反跌——资本市场波诡云谲让人看不懂。
正如一些评论指出的那样,“旧城改造”比“平地起高楼”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阿里的“新零售”改造运动是一项创举,肯定需要较长时间,而这正是那些尚未与巨头牵手的企业的机会所在,加速转型,做好自己,才能给未来留下更多选择。就像生鲜传奇那样,虽然不玩概念、不炒噱头,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大胆创新,一样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来源:联商网专栏作者 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