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6日
评论数(0)谈健康产业必谈保健,谈保健品必色变。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72岁的退休教师王大妈为了买保健品,省吃俭用。本想获取健康的王大妈,不想被“必不可少”、“疗效神奇”的高价保健产品带来40万元的沉重债务。而这些“来路不明的保健品”,也并未给她带来身体上的健康。
央视一曝光,又令众多保健品企业“捏了把冷汗”。
事实上,保健品话题一直不绝于耳。1998年,因《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一文,如日中天的三株应声而倒。三株集团当年以生产保健品三株口服液为主业,17年前年销售即达80亿元的企业轰然倒塌,而后吴炳新父子在此“废墟上”用了17年,才基本恢复三株这家企业的元气。
纵观国内保健品行业先后出现三株口服液、红桃K等产品,但大多都只是昙花一现。虽然在2013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健康服务业发展,但时隔两年,保健品行业并未有多大改观——保健品被企业自身玩“坏”了?
阵痛:“引火烧身”
保健品行业跌跌撞撞这些年,成就了像史玉柱的二度崛起神话,但草莽阶段的保健品行业仍然存在三大乱象:
一是夸大功效。保健品大量存在说明书宣传内容夸大功效的情况,混淆了保健品与药品的性质,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致使其权益受到损害,构成虚假宣传。
二是做假售假。据知情人士透露,假冒保健品(很多都是胶囊颗粒)基本都是小作坊造出来的,每一粒的成本在几分钱到1元左右,然后经过专业公司的手工包装,这里暗藏的利润比贩卖毒品还高!这些人,为仿制造假,往往找了包装公司,大到瓶子、瓶盖,小到一个小标签、批号,都完整制作。然后,请退休工人当包装工人,徒手包装成品。一天就能生产数百瓶假冒保健品。
三是添加药品。保健品添加药品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中,共涉及减肥、辅助降糖、抗疲劳、调节免疫、改善睡眠、辅助降血压等六大类保健品,常见的非法添加物质有西布曲明、格列苯脲、西地那非等。
尽管行业里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健康产业或者保健品行业仍然在市场上大卖,用户需求所产生的市场空间仍然不可替代。
财富第五波已然光临创新是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保健时代和蒸汽时代等并列为“财富第五波”。他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认为,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最近的第四波“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国务院在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上,也从“保质、创新”上提出具体措施。这一决定直接引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有机构预测,到2016年,我国健康产业的规模预计将接近3万亿元!
政府力推大健康产业,这又让众多嗅觉灵敏的企业蠢蠢欲动,紧急布局保健品系列。一些企业还小有成就:如云南白药、广药集团等药企纷纷开发功能型饮料、药妆、保健品等带有大健康属性的消费品。
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曾经的保健品行业让顾客色变,这些年仍然存在不少企业忽悠客户的问题,关键还有大量消费者趋之若鹜,就像回到本文前王大妈的遭遇一样。
分析其中缘由,不难得出:随着慢性病的侵袭、亚健康状态的蔓延、老龄化的加速、养生理念的培育、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些因素的叠加令养老市场迅速壮大,市场需求引发养老市场争夺大战。
今天的健康产业,从官方到企业都不避讳和反思过去的粗放模式,曾经被企业自身“搞臭”的行业下定决心重塑良好形象。
“清者自清,你的产品是否对消费者有用,消费者心中会有杆秤。”某业内人士说,“保健品行业要想真正被消费者接受,唯有企业走进消费者、创新才会有出路”。
咨询电话: 400-0755--647
公司网址:http://www.yuanxiaoqiong.com/
关注微信号:yuanxiaoqiong188
医药圈人脉资源QQ群:116405142
公司QQ号:6575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