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0日
评论数(0)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加强企业战略研究,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现象。
什么叫战略?制定战略有意义吗?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事关企业生死存亡!
美国已制定出50年内的发展战略,日本松下公司已制定出250年的发展战略。
我国历史上,也不乏见到高明的战略。
《三国演义》写到,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在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制定的战略开始了光复大业。
《隆中对》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战略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战略对策而言。
隆中对策,彰显出孔明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他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孔明不愧为中华咨询业的鼻祖。
正因为有了“隆中对”发展战略,才有了三国的历史,才有了刘备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让后人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风云。
今天,我们很多企业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五年存活率仅为10%。
大家都知道,“战略”这个概念最初只是使用在军事领域。那么,军事领域中使用的“战略”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军事领域中使用的“战略”指的是战争谋略。“战略”是对“战争谋略”的简称,或者说人们把“战争谋略”简称为“战略”。
研究“战略”本质的关键在于把握“谋略”的本质。什么是“谋略”呢?笔者认为:谋略是一种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如果这个观点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军事领域中使用的“战略”就是对战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在军事领域中有一个与“战略”相对的概念,那就是“战术”。战略与战术的共性有两个:第一个是战争性,第二个是谋划性。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有三个:战略针对的是整体性问题,战术针对的是局部性问题;战略针对的是长期性问题;战术针对的是短期性问题;战略针对的是基本性问题,战术针对的是具体性问题。
军事战略很重要。各国军队为了赢利战争的胜利,为了多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总要加强谋划工作,特别是要首先谋划好那些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过智慧有大小,战略有高低。
一般人只知道军事战略重要,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别的了。创新者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有丰富的联想能力。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叫赫布曼,他发现在经济领域也存在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这样的重要问题需要重点谋划,于是在1958年发表了《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理论创新。美国还有一位专家—安索夫,他发现在企业领域也需要对那些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重点谋划,于是在1965年发表了《企业战略》。这是一次重大的企业理论创新。六十年来,战略研究理论超脱了军事领域,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这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大飞跃。
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两位专家尽管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战略”概念,但都没有给这两个概念明确地下定义。1971年,迈克尔·波特发表了《竞争战略》,也没有明确地给“竞争战略”下定义。2004年1月,他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什么是战略》的文章,力图说清楚什么是“战略”,但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说清楚。在这篇文章中,他一会儿把战略说成“定位”,一会儿把战略说成“取舍”,一会儿把战略说成“配称”,这怎能成为定义呢?最近,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介绍了有关“战略”的五个定义(计划、谋略、范式、定位和视角)之后,只是建议对“战略”的理解要采取了折衷主义”。
给“企业战略”下定义真的是那么难吗?通过研究发现:所谓“企业战略”,其实就是对企业的谋略,就是对企业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我们应该把“企业战略”理解为“企业谋略”,这个观点只要被接受,那么在给“企业战略”下定义中遇到的种种矛盾都会应刃而解。在语言学中,有些词是有本义和引申义的,例如“文化”一词就有本义和引申义。在“企业战略”中,“战略”这个词已经有了引申义,那就是“谋略”。为什么战争需要谋略而企业不需要谋略呢?理解“企业战略”千万不要总盯着那个“战”字,因为企业并不面临战争。企业虽然面临竞争,但竞争不是战争。
如果把战略理解为谋略,理解为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那么也就能够很容易给“竞争战略”下定义了。所谓“竞争战略”就是对竞争的谋略,就是对竞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这样理解竞争战略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因为竞争的确应该讲究谋略,像战争需要讲究谋略一样。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把“企业战略”理解为“企业谋略”是不是太空泛了?其实并不空泛。大家都知道军事谋略没有定式,企业谋略也没有定式。只要对企业赢利与长寿有好处,该谋划什么就谋划什么,该怎么谋划就怎么谋划,根本就不应该为它划框框。迈克尔·波特把基本竞争战略概括为三条就是划框框,为什么只有这三条基本竞争战略呢?连三十六计都是泛指,更甭说三条了。迄今为止,企业战略已经出现了许多学派,如定位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等等,可以预测伴随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未来的企业战略学派还会更多。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企业战略片面地理解为竞争战略。企业战略是对企业中各种战略的总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发展战略;既包括营销战略,也包括技术战略、人才战略、信息化战略、融资战略等等。事实上人们已经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战略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企业战略概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企业的竞争、发展、营销、技术、人才、信息化、融资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谋略,都需要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计谋。
应该指出的是在企业战略与竞争战略或营销战略之间划等号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都有这种观点,遗憾的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我国著称战略学大师孙延海教授(也是笔者的导师)认为:竞争战略只是对竞争的谋略,而对竞争的谋略代替不了对发展的谋略;营销战略只是对营销的谋略,而对营销的谋略代替不了对技术、人才、信息化、融资等各个方面的谋略。在企业战略与竞争战略或营销战略之间划等号是一种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与迈克尔·波特对我们的影响太大有关。我们应该自觉地克服这种思维定式,因为企业需要谋划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太多了,绝不仅仅是竞争或营销问题。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要重视发展战略。早在1999年党中央就号召我们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竞争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虽然都是对企业问题的谋略,但是着眼点是大不相同的。
企业竞争战略着眼于怎样竞争,而企业发展战略着眼于怎样发展。要知道企业如果不发展,如果不在技术、产品、营销、管理、人才、文化、信息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如果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那么根本就无法实施好的竞争战略。同理,企业如果得不到综合发展,也无法实施好的营销战略。
您的企业在这方面有何需求请给笔者留言。
笔者微博:杨益华amen,微博经常上传本人一些企业管理见解,欢迎加粉关注,并为业内人士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