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6日
评论数(0)4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由于若干购股权持有人行使本公司授予他们的购股权,本公司已根据购股权计划向彼等发行2500股股份,有关购股权的行使价由每股7.25港元。此外,由于有受限制股份单位持有人离职,共有775份受限制股份单位注销。因此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由2012年3月28日的5004678785股股份,增加至本公告日期的5004981959股股份;而购股权计划下未行使购股权数目,则由2012年3月28日的27483850份,減少至本公告日期的27380850份。
阿里B2B私有化进程正在推进。
此前2月21日,阿里B2B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建议将以计划的方式实施私有化,计划将规定,如果计划生效,计划股份将予注销,要约人(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持股73.5%)将向每一计划股东就每股计划股份支付现金13.50港元的注销价作为交换。注销价将不会提高,且要约人不会保留该权利。”2月22日复牌后股价窜升42.7%,至13.2港元;截至3月4日,收盘价13.24元。
如果顺利退市,私有化所需资金在182.5亿-196.28亿港元间,其中包括董事局主席马云、董事蔡崇信以个人名义持有的少数股份,马云的0.30%股可套现2.07亿元(2009年9月8日,马云曾以每股20.78-21港元,套现2亿多港元)。
在相关专家和股民声音中,以下观点相对集中:“关门打虎”暨退市后方便与美国雅虎做股权交易;马云褪色,终究是个商人;阿里投机,五年使用了十几亿美元无息贷款,更让早期每股40元和中期20元高位进入的中小股民受伤。
实际上,如果不是阿里集团及其高管个人持股投票权的充分保证,阿里B2B私有化计划并非板上钉钉。早在2009年4月,李泽楷因私有化香港电讯盈科计划,却被小股东和香港证监会诉至香港高等法院,最终失败。
早期小股民的声音和权益似乎较难受到重视。一位曾在2010年购入阿里股份,预备做长期投资的股民向叫苦,“这不是坑爹嘛,打电话咨询证券经理:持有不卖的结果会怎样?答:会按回购价强制收购,你的股票账户将会收到现金”。
2007年,阿里香港上市路演,马云拉着时任阿里B2B公司总裁卫哲,向投资者喊话:“错过了谷歌,不要错过阿里。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走30年、50年的行业,投资阿里巴巴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而阿里如今计划裸奔退市,与此同时,腾讯、百度等股票上市至今的投资回报率每年超过40%。
2012年2月22日,马云给阿里人群发“内部邮件”,一如既往地高调渲染公司私有化新未来和股东回报。已经快数不清马云到底写过多少公开信了,只知道他喜欢写,历年各种阿里事件前后总有他的信。
他把这个计划比喻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修缮屋顶”,信中还表示“2012年将是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修身养性’战略的第一年,我们将全力修建开放透明、公正稳健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为了能够在未来形势下真正服务和帮助好中小企业客户,我们必须强调整个集团的各子公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近几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有美好明天。局部的小调整已经没有办法对B2B进行根本性的完善。我们决定以最大的诚意和尽可能公平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和敬意。我们希望也必须给所有股东一次选择的机会。”
2007年11月6日的首个交易日,阿里B2B公司以每股30港元开盘,较发行价13.5港元上涨122%,最终报收于39.50港元/股,公司市值跃升至令人咋舌的260亿美元。一个月后,股价上摸至41.80港元的历史最高点后便一跌不可收拾,并于2008年3月破发、10月进一步惨跌至每股3.46港元的历史最低点。
阿里巴巴先后两次分红共计21.1亿港币。2009年,逢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派发特别股息10.1亿港币,超过当年上半年整个B2B业务的利润;2010年,阿里巴巴又现金派息11亿港币,相当于每股派息0.22港币。
2011年9月启动“黎明计划”,阿里巴巴集团实施员工股权购买计划,该计划所涉及资金由DST全球、银湖以及云锋基金等几家机构提供。据称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被相关机构估值320亿美元。
2011年是阿里B2B公司的蜕变之年,如包括CEO卫哲、COO李旭晖在内多位高管为“销售作假事件”引咎辞职。公司营业额增长15.5%,至64.2亿元人民币;纯利增长16.6%,至17.2亿元。但由于付费会员减少5.4%,至76.5万户,令预收会籍费用大降,导致经营现金流大跌30.3%,至19.8亿元。
延续2009年9月的阿里十周年庆典宣布“大淘宝”战略升级至“大阿里”战略部署,B2B子公司“完成”阶段性使命,退市后或为马云加强控制权提供方便。2011年,“大淘宝”一分为三,集市、商场、搜索,年末又让聚划算单飞。但阿里方面否认近期整体上市计划和美国雅虎交易关联。
也许只能套句比喻,“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