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3日
评论数(0)
撰文 \风千语
编辑 \ 吴不知
【这是银杏财经第290篇原创文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辞》开头这几句,大部分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会背,这也注定了当传出外国人要来拍《花木兰》时,会受到极大的关注。
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原因大约在于刘亦菲,以当时迪斯尼选拔的条件来看,的确只有刘亦菲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单是英语流利这一点就能刷掉很多国内的女演员。
拍摄完毕后,导演妮琪·卡罗也丝毫不吝啬对刘亦菲本人的赞美,称她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9月11日,《花木兰》首映日票房破5000万,猫眼专业版目前给出的内地总票房预测为3.11亿,血本无归已经注定。
电影上映前一周,《花木兰》的想看指数一度跃居榜首,超过了《姜子牙》等影片,预售票房1399.5万,首日排片占比40.8%。
在想看的用户画像中,有61.5%为女性,7日想看新增67.2%。比起男性,花木兰本身的人物故事和象征意义的确会更吸引女性。
也正是在这种万众期待的状况中,很多人都忘了,电影《花木兰》是迪斯尼的,而迪斯尼的花木兰属于迪斯尼公主系列之一。
无论电影里多强调关于英雄与战士的主题,也多次从不同角色的口中传达何为“soldier”,但迪斯尼的公主光环永不会退却,即便削弱了不少“真命天子”的戏份,在迪斯尼的《花木兰》那里,花木兰早就不是花木兰了。
这一点,从花木兰的动画诞生那一刻就已经定型,当魔法加入战争,战争也失去了现实意义。《花木兰》的“本土观众”很难不在听到witch(女巫)、power of chi(气功)等单词时出戏。
迪斯尼讨好不了大部分的中国观众,毕竟阿拉伯人也从未觉得《阿拉丁神灯》中那个“阿拉丁”是他们的“阿拉丁”,但并不影响《花木兰》在烂番茄拿到79%的新鲜度,Metascore上拿到68分,IMDb评分5.4,始终比豆瓣的4.7要好看一些。
不过,上映以后,即使是评分低于9就算不及格的猫眼评分也只有7.4。
客观来说,《花木兰》符合好莱坞大片的所有特征,大制作、大场景、肾上腺素激增的动作场景……对比以往迪斯尼出品的影片,甚至有很多创新点。
只是中国人印象中的花木兰或许是刘亦菲那个样子,但一定不是迪斯尼打造的那个样子。
壹
花木兰不在中国
距离迪斯尼的动画版《花木兰》上映,已经过去了22年,别看该片现在在豆瓣拥有7.8的评分,初入中国市场时,?因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等原因也遇冷过很长一段时间。
只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本来不被接受的动画反而成为了今天反驳影版《花木兰》最好的证据,不排除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事实上,动画和电影本就是两种表达形式,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和视角来看待。
比如同样的魔法元素放在动画里就不会显得违和,但是到了真人版里,尤其是这么一部号称十分考究,连服化道都尬出历史边界的真人版电影里,宛如魔法一般的情节设定就显得十分违和,尽管已经去掉了最大的魔法元素“木须龙”。
1998年上映的动画《花木兰》历时2年,耗资1亿美元,最终取得了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其中大部分票房由欧美市场供应。
2018年开拍的影版则投入了2亿美元,算是电影史上耗资最多的女性电影,从导演、编剧到主演,清一色都是女性,但能否再现动画版的辉煌,却十分难说,因为这已经不是那个缺“精神粮食”的年代。
花木兰不管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迪斯尼公主系列,其实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众多的迪斯尼公主中,花木兰应该是最“飒”的一位,没有浓重的“王子救助”色彩,也没有太华丽高贵的身份,却是一位武力高强的战士。
而对于中国古代的众多女性人物而言,花木兰依然独特,替父从军的设定就使得她区别于了一般的女性历史名人,但在迪斯尼动画出现之前,花木兰的形象对于国人都是模糊的偏多。
可以说,是迪斯尼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了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而后才是她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鉴赏电影《花木兰》时,要注意,这是一个个人意义大于文化意义的题材,过于考究某些细节倒是没那个必要。
如果真要考究,那在20年前,动画版花木兰出现之前就已经被批判、考究得太多了。
今天电影版《花木兰》上映,受到的批评比起动画版只会多不会少,因为时过境迁,人们的视野已经更广阔了。
不难想象,如果动画版的《花木兰》放到今天的网络上会被什么样的讨伐声音淹没,然而动画版依旧被沉淀为了经典,尤其是在影版出来之后。
时代和观念的不同,使得硬要将影版与动画版做比较有些不公平,至少影版的片尾部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片尾的设计恢宏大气,沿袭了花木兰人物的“中国红”主题色,在水墨书写的“忠、勇、真”大字中,穿插的是刘亦菲舞剑的画面,那格调,恍惚让人觉得——迪斯尼似乎还是有点懂中国的。
不过除了片尾,每一帧都还是不要当成跟中国古代有半毛钱关系的电影来看会更棒。
摸着良心说,刘亦菲在《花木兰》里,的确和以往呈现的形象很不同,起码红衣翩跹,骑马狂奔的壮阔景象不负“巾帼英雄”四字,也不枉她在新西兰刻苦打斗那么久。
此处,借用导演高群书的一条微博来评价刘亦菲:放松、专注、沉浸、坚定,忘了漂亮这回事,这才是一个好演员该有的样子。
风口上夸刘亦菲,这位高导势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驳,但他的话其实也透露了一些信息,那就是从前的刘亦菲不知是被美貌阻碍还是用力不当,怎么演都很难让人夸一句“演技好”。
在《花木兰》里,如果不是本身对刘亦菲有太多成见的情况下,其本人表现倒确实值得一看,当然前提是对电影本身没有太大的期待。
贰
成也预热败也预热
在《花木兰》还没有在Disney+上线之前,这部片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宣传预热进度,从宣布全球征集到确定主演再到陆续放出片花、剧照,每一步都是稳打稳算。
即使是在曝出刘亦菲五颜六色的复古妆面时,大家对《花木兰》的好感都没有打太多折扣。
迪斯尼的众多真人系列影片都没有《花木兰》这么高的呼声,连续2年的预热和宣传,已经将内地观众的期待值拉满。
由于疫情影响,迪斯尼更是将希望投注在了中国市场,这样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只是迪斯尼忘了,从花木兰成为迪斯尼系列之一开始,它就已经远离了她的原生文化。
从《花木兰》前期的宣发物料来看,除了那张违和的复古妆面,所有造型和剧照都比较符合国内观众的期待,在“天仙”的加持下,这种期待本该有很大的概率转化为实际的票房。
多次撤档,让这部迪斯尼寄予厚望的电影觉得再也耽搁不起了,于是选择了线上播放,也就是自己的流媒体平台Disney+。
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9元)的价格并不便宜,也享受不到影院大荧幕下的视听体验,这对于有着很多动作场景和恢弘画面的《花木兰》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虽说选择流媒体是无奈之举,但选择在线播放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盗版的流传使得影片评价一边倒,在豆瓣上给2分评价的网友表示1分是给刘亦菲,另一分是给巩俐,可见对这个披着中国壳子的西方女性奋斗史有多不买账。
其次是线上播出之后的风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选择是否要走进影院看《花木兰》的决定。
只需要一句“这不过还是那套黄皮白心的故事”就能打消很多人走进影院的念头。
在这样的舆论趋势下,刘亦菲在INS上再多的长文和内心独白都显得很无力,反而让不少自媒体将影片整个的失败归结到了刘亦菲一个人身上。
刘亦菲撑不起《花木兰》,就算加个巩俐也没有用,这是电影本身的设定和剧情决定的,让巩皇去演一个人物非常扁平的“女巫”角色,浪费不说,还徒添败笔。
同样熟悉的东方面孔如甄子丹、李连杰纷纷出现在《花木兰》里,也是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记忆点不说,太过流利的英文也让人很难入戏。
所幸,前期宣传中,没有暴露太多关于巩俐等演员的“事迹”,否则,迪斯尼将会迎来更多的大失所望,说好的群星聚集,结果——就这?
《花木兰》官宣上映日期的海报,由于太像上个世纪的风格,也被各路媒体嘲讽了一通,那样的设计风格很难和前期宣发时各种有美感的海报剧照联系在一起,倒是为上映鼓了一波倒掌。
以一张土味海报为开端,在9月11日,电影上映当天,微博热搜就冒出了一条#刘亦菲演技#的热门话题,这样的话题怎么看怎么尬。
不是说刘亦菲没有进步,而是在这样一部本该有很多内容可说的影片宣发文案下,可夸的东西竟然只有“天仙的演技”。
其实能夸的东西不止于此,取景于新西兰的很多画面是非常美的,有些地方甚至帧帧是壁纸,还让“神仙姐姐”太过脱俗的气质中多了一重大气磅礴的气势。
只看恢弘的剧照,没有人会怀疑,这就是花木兰,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
因此,如今看完影片再复盘《花木兰》的预热和宣传,才发现哪怕多几张木兰在原野驰骋的大场景,观感都会好上许多。
最重要的是,迪斯尼从一开始在宣传上就不应该将这部电影与中国文化扯上太多的联系,服化道考究半天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
只将《花木兰》当成迪斯尼的《花木兰》,或许更有意外收获,毕竟她也只是迪斯尼的公主之一,而中国的“花木兰”在每个中国人自己的心中。
好莱坞从来都不懂中国,所以对中国人设就不求甚解。影片中,当“孝”字出现在皇帝赠予的宝剑上时,那种刻板印象就又开始令人生厌起来了。
合着你宣扬半天女性反抗和奋斗,最后归结于“孝道”?迪斯尼还是好好搞动画比较合适,像《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2》这样的就很不错。
叁
结语
迪斯尼进入中国不算晚,前后上映了十多部真人电影,虽都没有什么爆款,但有着相对固定的受众。
《花木兰》虽然是公主系列之一的真人版,但和所有公主系列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迪斯尼来说,其实算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是要将梦幻与个人价值区分开来,最好完全去掉梦幻,用心诠释一种属于“花木兰”的个人价值。
然而迪斯尼却陷入了既要突破又要讨好的两难境地,想在中国市场与对原著的尊重之间一碗水端平,可惜事与愿违。
根据迪斯尼以往票房较高的电影如《狮子王》《奇幻森林》等来看,“梦幻”一直是迪斯尼的主题词,也是它长处所在,但这种长处却成为了《花木兰》的短板。
因为中国观众在看到巩俐化身巫女,刘亦菲携带一种类似魔法能力的“气功”时,所有的好感就灰飞烟灭了。
8月份,迪斯尼公布了2020Q3财报,截至6月底,迪斯尼Q3营收117.79亿美元,同比下降41.8%,净亏损47.18亿美元。
在诸多亏损中,“贡献”最大的还是要数主题公园,作为曾经最赚钱的业务,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起来,本指望着Disney+能带来迅速转型,但一部《花木兰》消耗了太多的热情。
迪斯尼或许依然不会吸取教训,因为在2018年全年的5大赔钱电影中,迪斯尼出品的就占了三部,分别是《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时间的皱褶》《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
《花木兰》的落败或许只能让迪斯尼们觉得,这是疫情的锅,好莱坞已经用巨额投资展现了自己对于中国市场最大的“诚意”,没道理不买账。